化学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与教学策略_化学论文

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诊断及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障碍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能否快速、准确地解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题的成功与否。美国学者G.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并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或作图,一般来说,在尚未看到主要联系或者尚未做出某种计划的情况下,去处理细节是毫无用处的”。[1]而现实却是,许多题目之所以无法正确、顺利地解答出来,完全在于学生在审题环节出现了各种障碍。基于此,本文利用在中学一线教学中遇到的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现象作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实例诊断,找出产生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原因,并就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特征

      化学审题是指对化学题目中的文字、符号、图形及其之间的关系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弄清楚已知条件如何、求证什么、条件和求证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解题经验,旨在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解题计划,为化学解题做准备的过程。[2]所谓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是指学生在化学审题过程中因审题意识不强、审题信心缺乏、审题方法不当等导致对题目的要求及目的把握不清,从而影响后续解题的现象。它具有如下特征。

      (1)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题型的广泛性。学生在选择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很多题型上都存在审题性障碍。第二是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存在于不同年龄阶段或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中。第三是就某一具体的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而言,它往往是学生中普遍具有的。

      (2)缺失性。许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审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审题就是阅读题目,并不强调利用不同的审题方法对题意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斟酌,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强调、审题方法的传授以及审题心理素质的锻炼等,导致学生在审题能力提升方面的缺失。

      (3)肤浅性。在进行化学解题时,通过审题获取信息是解答问题的第一步,有效信息获取得越多就越有利于题目的解答。而学生在审题时常常会遗漏问题的一些相关信息,或者是有些信息被隐藏在题目中,学生不注意挖掘,抑或是抓不住题目的确定条件而无法正确解题,即审题停留在表面。

      二、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类型

      通过对中学化学学习过程的微观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审题性障碍,通过典型审题性障碍案例的分析,对化学解题中的审题性障碍的类型进行归类探析。

      (一)意识淡薄,粗枝大叶

      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审题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是读一遍题目之后就开始解答,他们甚至认为“多读几遍题目会影响考试和作业时间,根本就没有必要浪费这个时间”。[3]然而事实却是,由于审题时的粗枝大叶,导致了虽题目本身不属于难题,但学生由于看错了某个条件或者没看清楚题目的设问,而失分严重的现象。

      [例1]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m.必定大于p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楚B物质是固体这一点,否则易误选为A。该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二)信心不足,临阵脱逃

      有些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尤其是当题干叙述冗长、条件繁杂时,便会信心不足,产生畏难心理。其实我们会发现,有时候那些看似庞杂的题目往往是“纸老虎”,只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完题目,理清题目中的各种关系,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例2]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 X(g)和2L 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

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n为(

       )。

      A.3 B.4 C.5 D.6

      解答该题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学生由X的变化量求出各物质的平衡量,再根据反应前后压强比例列方程求解,但过程非常烦琐,于是可能心烦意乱;(2)认为此题较为抽象,无从下手,索性弃“题”而逃。其实调整好心态,仔细审题后发现,可以利用试题中的某些特征求解。因为同温同体积时,平衡后压强增大,所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即2+n>4+3,n>5,在选项中只有n=6满足不等式。

      (三)考虑不周,以偏概全

      化学的学习要善于总结规律,用来揭示化学的本质,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但是,化学规律与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有绝对规律,也有相对规律,即规律性的结论常常有例外或不适用的情况。学生在审题时若考虑不周,忽视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就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之后的解答出错也就在所难免。[4]

      [例3]下列所示的变化,需要加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

      

      有些学生认为任何一个反应,只要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就能发生,选了A、C。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化学规律的特殊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该注意到

的特殊性,没有哪一种氧化剂能使

,因而答案是C。

      (四)望文生义,错误类比

      望文生义是指学生只从字面上做出不确切的理解,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进行了负迁移,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类比的发生大多来源于某一直觉中十分有把握的观念的驱使,使其思路“固化”。这种影响一般是暂时的,一经提示或启发,学生往往会立刻领悟有关的道理。

      [例4]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右图所示。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碳原子,则它的化学式是(

       )。

      

      

      解答此类问题,学生望“图”生义,忽视了题中“团簇分子”的暗示。直接从记忆库中提取丰富的晶胞原型,并与之类比、匹配。原型可以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中相关模型,人教版、山东科技版、江苏教育版都提供了晶胞切割计算方法——晶胞内:1;晶胞顶角:1/8;晶胞棱上:1/4。结果错答A。

      (五)缺乏思考,视而不见

      在审题时必须全面把握题给信息,准确理解题意,尤其是对于隐含条件的挖掘更是决定解题的关键。疏忽或者轻视隐含条件,都会导致解题障碍或者思维不严谨。

      [例5]2mol

与320mL 12.5mol/L的浓盐酸在加热时充分反应,制得的氯气为(

       )。

      A.小于1mol B.等于1mol

      C.等于2mol D.大于2mol

      审题时,学生很容易陷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过量问题计算的误区,而对“酸在反应中浓度变化”之后,

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这一隐含条件视而不见。学生可以从选项入手,仔细思考题意,挖掘出隐含条件,抓住问题的本质,转化问题的实质,答案为A。

      (六)方法不当,表征缺失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审题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审题缺乏有效的方法。具体表现在审题仍停留在浅层阅读上,抓不住题目的关键字词,不爱动用草稿和笔对题目条件和设问进行分析,不善于利用图形或表格缕清复杂题目的条件和求证。如此一来,审题缺乏有效的信息表征,题目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不起来联系,学生对题目本身就没有深层次的理解,一旦遇上综合性较强、灵活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往往束手无策。

      [例6]在1L用盐酸酸化的

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发现当加入amL NaOH溶液时开始出现沉淀,当加入b mL和c mL时出现的沉淀一样多(a<b<c),试求加入多少毫升NaOH溶液时产生的沉淀最多?

      

      学生发现三种溶液(盐酸、

溶液、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均未知,仅仅依据3个表示体积的字母(a、b、c)如何解题?可能会陷入茫无头绪的慌乱之中。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不知如何进行正确的表征。认真审题,结合“沉淀量一样多”这一条件,用图示将a、b、c的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便能独辟蹊径,找到列式的根据。

      (七)表征不适,举步维艰

      表征不适是指由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性,加之学生思维受到已有宏观经验的影响、有限概念性知识和贫乏空间可视能力的制约,使其不能在各类表征中灵活转换的现象。[5]

      [例7]物质X和物质Y的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哪一个化学方程式描述了这个化学反应(

       )。

      

      

      由于学生不懂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转换,只是把构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进行简单加和得出最后的结果。实际上,该题是考查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转换,但要圆满解决,则必须在微观表征向符号表征转换的过程中不断贯穿思考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宏观含义,即不断地在三者间互译转换。如果学生具有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在看完题后就会形成Y物质没有完全参加反应这一宏观表征,因而将图中两个○划去,然后再进行表征间的转换。[6]

      (八)盲目乐观,麻痹大意

      题目解答出来之后,学生往往认为万事大吉了,根本没有要对答案、题目进行终审的意识,于是往往犯一些诸如漏写单位、漏选选项、答案抄写错误等低级错误。

      [例8]由两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完全气化为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只要混合气体体积一定,那么无论混合物以何种比例混合,它在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体积也一定。符合这种情况的可能是(

       )。

      

      题目中没有提到是单选还是多选,因此,常规做法:配平A组中两种物质的燃烧方程式后,即确定答案A,万事大吉,但漏选D。审题意识应该贯穿于解题的始终,即便是已得出答案,仍需要注意审题,即终审,这时审题的目的在于查核所得的答案是否符合题设条件的要求。

      三、克服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策略

      产生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无外乎是由学生审题意识不强、审题习惯不良和审题方法不当造成的。针对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类型,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加强审题训练,强化审题意识

      教师应注重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审题意识。如对于一看见题目就说“不会做”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重新读题,认真分析题意,找出条件和题设,并将他所认为的关键词标注出来,进行合理的联想、猜测和转化,最后引导学生找出突破口,让他们意识到不是所有解答不出来的题目都是因为知识欠缺,会不会审题也是能否解答出问题的关键。在平时也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能忽视审题这一关,动笔解答之前都要先做好“三审”“三挖”和“三思”。所谓“三审”是指一审文字表述、读懂命题含意;二审关键词句、理清所给条件;三审纵横联系、揭示解题途径。“三挖”是指一挖参数所含的制约条件;二挖问题表述中的隐含条件;三挖问题叙述中暗示的解题突破。“三思”是指一思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范畴;二思题目所要考查的思想方法;三思题目解答的规范性标准和要求。此外,要告诫学生题目愈难,愈需在审题上下工夫,即使题目简单,也不可掉以轻心,仍需认真对待,否则易麻痹大意而导致失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意识就会得到加强。

      (二)重视审题教学,培养审题习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审题教学,时刻关注学生审题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将这些不好的审题习惯遏制住。比如,在学生拿到一道题目之后,告诉学生不要盲目答题,而是应该多想、多分析、多琢磨,引导他们一边读题一边思考。在讲评试卷时,除了多讲做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外,还要充分留给学生再审题的时间,先让学生自我分析,能分析多少是多少,使其充分暴露出审题障碍,然后再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此外,教师在示范解题时,每讲解一道题,都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如何全面分析题意,如何弄清楚各个题给条件之间、条件与题设之间的关系,如何快速挖掘隐含条件等,并及时将自己的审题思路通过板书展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审题习惯。

      (三)聚焦心理构建,增强审题信心

      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经常会看见一些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综合性较高的题目。有些学生看见繁杂冗长的叙述就自乱阵脚,无法静下心去思考,甚至原本熟悉的知识点,这个时候也出现了“记忆短路”。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聚焦于学生的心理构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对长题的恐惧。如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目其实并不难,然后帮助学生搭建解题的“脚手架”,让学生顺着“脚手架”通往解题成功之路。如果学生遇到难题解决不了,就给学生抛个“锚”,提供与这道难题相关或相类似的但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题目,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最终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反过来找到解答原始题目的路径。当学生圆满解答之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最终让学生逐渐喜欢化学,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分析问题,克服畏难心理,增强审题信心。

      (四)注重方法传授,提高审题能力

      良好的审题方法有助于学生克服审题性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审题方法传授的重视。第一,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厘清条件和题设的关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第二,具备随手钩圈“关键词”的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解题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对关键性的词语理解不够透彻或没有意识到关键词的存在。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读题边标注出题中关键词”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易马虎的环节或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反复斟酌,促进学生在审题时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能否快速、准确地挖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往往是决定解题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读题时对每一个条件,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仔细、反复斟酌和推敲的习惯,并与已有的知识、概念、定理等联系起来,从而挖掘出解题所需要的隐含条件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解题审题性障碍产生的原因,科学指导学生认识并运用审题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打赢克服化学解题审题性障碍的这场攻坚战。

标签:;  ;  

化学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与教学策略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