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蓉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目的:讨论会阴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度、2017年度的产妇各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均为正常分娩产妇,但分娩中进行会阴侧切术,将2016年度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度产妇作为实验组,对比这两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结果: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4%,对照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进行会阴侧切术后,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产妇伤口进行处理,可有效的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会阴切口;预防措施;产妇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392-02
会阴侧切术是常见手术方式之一[1],常用于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会阴处出现严重的裂伤,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等,在合适的时间内对产妇会阴位置进行切开,可有利于预后。会阴侧切术的手术位置和肛门位置较近,而且产妇没有进行有效的产前准备以及术后护理,增加了感染的机率。会阴切口出息感染时,影响了产妇的饮食和休息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无母乳情况,给产妇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2]。我院为了降低在分娩中进行会阴测切术产妇的会阴切口感染率,选取2016年度、2017年度的产妇各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感染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6年度、2017年度的产妇各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均为正常分娩产妇,但分娩中进行会阴侧切术,将2016年度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度产妇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9±1.3)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0±1.3)岁,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均不患有血液、糖尿病等疾病,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会阴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患者血象出现增高现象,并伴有发热;患者伤口处有明显疼痛,并伴有硬结、红肿现象;缝针针孔位置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阴道粘膜出现溃疡、充血以及有坏事的组织以及脓液。
1.3 感染原因分析
经过仔细的观察,我科室工作人员在对产妇会阴伤口处理时,存在如下问题:(1)我科工作人员对伤口进行处理时,带手套之后没有使用生理盐水对手套进行清洗;(2)工作人员在缝合中有打滑结的现象出现,且滑结过度;(3)工作人员在缝合结束时留有的线头较长。
1.4 预防措施
根据我科在处理会阴伤口时存有的问题,制定了合理的预防措施,方式如下:(1)对产妇进行分娩护理,在分娩中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比较强烈,大多数产妇都出现产前紧张现象,不能够正确的运用腹压,有过早的屏气增加腹压的情况出现,使产妇的宫颈出现水肿现象,延长产程,导致会阴发生水肿,增加伤口感染机率,因此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在分娩中对产妇进行鼓励,使产妇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制定会阴伤口处理规范流程,产妇在分娩结束后,工作人员应根据产妇会阴伤口的情况对其进行缝合,在缝合中能够严格按照会阴伤口处理规范流程进行操作,流程如下:使用生理盐水对手套进行冲洗;尽量杜绝出现打滑结现象;缝合结束,留有的余线要短。
1.5 疗效观察和评价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中涉及200例产妇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x-±s)描述,组间经t和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导致而进行会阴侧切术,例如会阴条件差、胎儿过大、早产儿、胎儿宫内窘迫等,应用会阴侧切术,防止产妇的会阴发生严重的撕裂伤[3]。根据临床资料证实,我院会阴切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涨,导致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上涨,根据临床探讨和分析,导致会阴伤口发生感染有如下原因:缝合中并无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容易导致产妇发生感染;缝合过程中滑结过多以及线头过长,脂肪组织容易出现液化现象;产妇过于肥胖分娩后活动不方便,导致术后休息时间过长,对血液循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除此之外,产妇在分娩之前患有阴道炎、外阴炎症等,在分娩过程中,对阴道进行多次检查,导致含菌恶露入侵伤口等均有可能引发会阴切口感染,给产妇的心理以及生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我科室规范了会阴伤口处理流程以及制定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分娩前详细的了解并掌握产妇的基本情况,在分娩的产妇中存在患有生殖道感染的产妇,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式;增加对胎膜早破的孕妇产护理,保证产妇的外阴清洁;在分娩中产妇对分娩具有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大多数产妇都会出现产前紧张现象,因此我科人员应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分娩,在分娩中对产妇进行鼓励,缩短产程,降低会阴发生水肿的机率,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产妇在分娩以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叮嘱产妇要注意个人卫生情况,避免伤口出现感染。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4%,对照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产妇进行会阴侧切术后,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产妇伤口进行处理,可有效的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浪花.用0.5%甲硝唑液冲洗自然分娩产妇会阴切口对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7(7):1355-1357.
[2]吉训玲,童碧芳,吴燕等.会阴切开术助产分娩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2591-2594.
[3]付娟,尹君.分析会阴侧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J].心理医生,2016,22(14):3-4.
论文作者:王小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产妇论文; 会阴论文; 切口论文; 实验组论文; 感染率论文; 伤口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