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良臣,黄梅[1](2021)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PDCA循环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PDCA循环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进行颅脑损伤手术的患者7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PDCA循环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意识状态、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GLS意识状态评分、MESSS神经功能评分、BI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以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废用性萎缩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实施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PDCA循环干预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独立性, 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管理和质量水平,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2](2021)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认知功能评估量表(LOTC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两组病人促醒效果、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0.05);观察组病人预后良好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促醒效果,有利于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良好。
徐晓,高利华,梁陶媛[3](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165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n=91)和针对性护理组(n=74)。结果 165例中,术后29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7.58%。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常规护理91例,其中21例发生感染,包括颅内感染10例,切口感染6例,呼吸道感染3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例。2018年9月改进护理方案为针对性护理74例,其中8例发生感染,包括颅内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2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针对性护理组感染率(12.16%)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感染率(23.0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5分、手术时间≥4 h、术后ICU住院时间≥2周、术后白蛋白水平<35 g/L、气管切开术、深静脉置管以及术后无针对性护理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众多,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房玉丽[4](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机体恢复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STBI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创伤应激等因素,可直接造成其胃肠道的吸收、屏障以及动力功能发生障碍[2-4]。加之救治需要,此类病人临床上常会给予镇痛、镇静、脱水、机械通气等治疗,可进一步影响其胃肠动力或吸收功能,致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严重创伤病人。为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障碍,降低FI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防治FI发生的治疗与护理策略,虽然已使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发现,关于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影响的研究尚十分有限,而关注各项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的措施及其对FI防治效果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为此,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对促进STBI病人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着手,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分析目前国内临床FI预防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优化临床的预防方案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探析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于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这些措施于FI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国内预防FI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明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STBI病人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方法: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重症监护系统,采集STBI病人6年的病历资料。选取2013.3-2019.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STBI病人32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87例不符合标准的病人后,有13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阶段研究。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发生FI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对15项常用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危险及保护因素。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应用研究一结果中发现的保护因素--促动力药,对137例STBI病人进行分组,排除20例治疗性用促动力药的病例后,以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预防组,以未使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并依据研究一结果中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其它措施进行组间配对,以减少临床措施对观察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FI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FI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便秘、腹泻、胃潴留、腹胀、呕吐等FI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及大便情况。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利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全国综合ICU/神经外科ICU(NICU)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FI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问卷录入、发放及数据收集工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现状。研究结果: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1.1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体FI发生率为59.9%,其中发生率为前三位的胃肠道症状分别是便秘(35.4%)、腹泻(24.4%)及胃潴留(17.1%);1.2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是否使用促动力药、保留灌肠、抑酸剂、脱水剂、镇痛剂5个因素对FI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抑酸剂(OR=4.034,P=0.008,95%CI:1.444-11.268)、镇痛剂(OR=3.976,P=0.005,95%CI:1.516-10.427)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OR=0.202,P=0.000,95%CI:0.089-0.456)是降低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4与未应用促动力药组比较,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可显着降低STBI病人FI发生率(P<0.05);改善FI具体症状情况:能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P<0.05),显着增加自行排便次数(P<0.05),未增加腹泻的发生率(P>0.05);胃潴留、腹胀、呕吐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促动力药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STBI病人FI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2.1问卷质量与回收情况2.1.1自制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査》问卷内容效度为0.92;2.1.2共计调查我国8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回收问卷1109份,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9.81%。2.2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况2.2.1医护人员会同时应用量表、病人体症等多种方法判断STBI病人胃肠功能及预测FI的发生;2.2.2医护人员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应用与管理情况: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的占61.45%、首日营养液剂量<500ml为50.00%、肠内营养起始应用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的占65.56%、从鼻胃管摄入营养液占91.16%、营养液采取持续输注为72.89%、肠内营养期间采取抬高病人床头30°-45°达89.46%、以注射器回抽胃残余量占93.67%、每4h监测胃残余量占51.51%、营养液温度在38℃-40℃达65.46%;2.2.3临床常用措施应用率依次为:抑酸剂(84.13%)、益生菌(79.01%)、灌肠(73.59%)、促动力药(73.29%)。研究结论:1.STBI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FI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及胃潴留;2.常用治疗措施可影响STBI病人FI的发生,其中促动力药预防性应用是减少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使用抑酸剂、镇痛剂是独立危险因素;3.促动力药能预防STBI病人FI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促进其自主排便功能的恢复;4.目前国内临床采取的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减少FI发生的常用措施为: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首日剂量<500ml、起始给予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鼻胃管摄入营养液、持续泵注输入、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30°-45°、营养液温度在38℃-40℃、应用促动力药、灌肠、益生菌及抑酸剂等。
林莹,龚翠苗,陈丽华[5](2020)在《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从护理角度分析影响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增高的重要诱因,给予护理干预,并通过对体位、低温、吸痰,以及降低颅内压增高等护理预防和护理策略的总结,尽可能的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杜绝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为下一阶段脑灌注有效性的维持以及患者预后改善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张义泽[6](2019)在《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动物实验研究: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通过采用球囊注水法制作兔急性局灶性高颅压模型,根据分组,每组注入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不同剂量组和不同时间点的两侧颅内压数值及变化规律,对三组动物两侧颅内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颅内压监测部位不同,分为a组(脑室组)、b组(脑实质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给予相同神经外科术后常规治疗。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及使用时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ICP峰值以及患者出院后预后评分情况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数据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结果 1动物模型实验:兔急性局灶性高颅压模型中,颅内注水加压后两侧颅内压数值比较,两侧颅内压均会出现增高,加压侧颅内压数值变化较对侧更加明显,(P<0.05),更能真实反应颅内压的真实情况。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多两侧颅内压增高程度越大,(P<0.05)。不同时间点颅内压的大小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一定时间段内随时间延长有一定的增高趋势,(P<0.05)。2临床病例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剂量比较,a组少于b组,P<0.05;而两组甘露醇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比较,A组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ICP峰值和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患者ICP峰值越大预后不良率越高,a组和b组患者ICP峰值和预后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颅内压监测在指导临床甘露醇使用情况脑室型使用剂量少于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可准确掌握患者颅内压力对判断患者预后有帮助,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对于不同部位监测在改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病例研究,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结果表明:一侧颅内加压后两侧颅内压均会增高,所以两侧均可行颅内压监测,但加压侧监测更能准确反应颅内压变化,且颅内压和颅内加压情况和时间变化有相关性;临床结果表明颅内压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和预后进行评估,不同部位监测在合理使用脱水剂药的剂量,脑室型优于脑实质型,不同部位监测对改善脱水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和颅内压监测数值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图8幅;表8个;参115篇。
陈洁[7](2016)在《两种不同类型气垫床结合不同翻身间隔时间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压疮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气垫床结合不同翻身间隔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压疮高危患者的预防效果,寻求最佳结合点,为临床压疮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180例重症颅脑患者按SPSS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F六组,ABC为喷气式气垫床组,翻身间隔时间分别为q2h、q3h、q4h;DEF为动态交替式气垫床组,翻身间隔时间分别为q2h、q3h、q4h。观察72h,每次翻身时观察患者皮肤压疮发生情况及压疮前期表现,分析压疮前期表现患者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六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六组患者压疮前期表现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组进行两两比较,24h内不同气垫床配合相同翻身时间A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534,P>0.05,B组与E组、C组与F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χ2=7.937,P<0.05;χ2=3.774,P<0.05;48h内不同气垫床配合相同翻身时间A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10,P>0.05,B组与E组、C组与F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χ2=7.177,P<0.05;χ2=5.079,P<0.05;72h内不同气垫床配合相同翻身时间A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χ2=1.090,P>0.05,B组与E组、C组与F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χ2=11.429,P<0.05;χ2=4.444,P<0.05;结论为医疗用喷气式气垫床配合3h、4h翻身间隔的压疮前期表现比动态交替式气垫床配合3h、4h翻身间隔发生率高。3.六组患者发生压疮前期表现的影响因素为年龄>60岁和组别为医疗用喷气式气垫床。研究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气垫床均能有效预防压疮,并且动态交替式气垫床可以延长至4 h翻身1次,既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又对压疮的形成无不良影响。
袁丽,蒋红[8](2015)在《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不同体位、吸痰、体温护理干预对颅内压的影响,提出需要在遵循证据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实践。
廖媛媛[9](2013)在《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减少病人的痛苦与负担。[方法]观察并治疗80例因重型颅脑损伤而入院的病人。[结果]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后,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有20例完全康复,41例病情好转,有4例病人植物生存,7例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在经过手术治疗,并且在术后给予全面的观察护理,大部分病人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明显减少了死亡人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韦懿珊[10](2012)在《10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对10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抢救并加强护理。[结果]手术成功106例,术中无死亡,术后死亡39例。[结论]加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二、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干预方法 |
1.2.1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
1.2.2 术前准备 |
1.2.3 确保呼吸道畅通 |
1.2.4 病情观察 |
1.2.5 术中配合 |
1.2.6 术后护理 |
1.2.7 并发症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 |
3.2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 |
3.3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 |
3.4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 |
3.5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 |
(3)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感染诊断标准[5] |
1.3 护理方法 |
1.3.1 常规护理组 |
1.3.2 针对性护理组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感染率 |
2.2 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4)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2.1 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研究结果 |
2.1.5 讨论 |
2.2 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结果 |
2.2.5 讨论 |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研制 |
3.3 实施调查 |
3.4 质量控制 |
3.5 调查结果 |
3.6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内压临床测定标准 |
2 基础性护理操作对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
2.1 体位干预 |
2.2 吸痰 |
2.3 体温干预 |
2.4 其他基础性护理干预 |
3 开展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
4 结束语 |
(6)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 |
1.1.3 实验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资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偏倚控制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
3.1 颅内压及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
3.1.1 颅内压 |
3.1.2 ICP监测方法 |
3.1.3 ICP监测指征 |
3.2 持续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的意义、不足、展望 |
3.2.1 持续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的意义 |
3.2.2 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不足、展望 |
3.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两种不同类型气垫床结合不同翻身间隔时间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压疮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1 六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六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 |
3 六组患者压疮前期表现发生率比较 |
4 六组压疮前期表现患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1 两种减压床垫结合不同翻身频度预防压疮效果比较 |
2 两种减压床垫结合不同翻身频度预防压疮前期表现效果比较 |
3 年龄、组别对压疮前期表现的影响 |
4 患者的的翻身频度应考虑减压床垫种类 |
第七章 小结 |
第八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九章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相似性检索报告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内压的评定标准 |
2 基础护理干预对颅内压影响的研究 |
3 开展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
4 小结 |
(9)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10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结果 |
2 抢救及护理 |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
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有效的供给是缓解缺氧的关键 |
2.1.2 正确的体会是预防误吸的重要因素 |
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的血容量 |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2.4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预防医疗纠纷 |
2.5 积极迅速地做好术前的准备 |
2.6 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 |
2.7 预防感染及护理 |
2.7.1 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
2.7.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2.7.3 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
2.7.4 正确并严格处理好开放性伤口 |
3 小结 |
四、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PDCA循环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应用效果[J]. 刘良臣,黄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3)
- [2]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 全科护理, 2021(31)
- [3]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 徐晓,高利华,梁陶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11)
- [4]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D]. 房玉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护理进展[J]. 林莹,龚翠苗,陈丽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3)
- [6]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D]. 张义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两种不同类型气垫床结合不同翻身间隔时间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压疮的比较分析[D]. 陈洁. 苏州大学, 2016(01)
- [8]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J]. 袁丽,蒋红. 护理研究, 2015(10)
- [9]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 廖媛媛. 全科护理, 2013(18)
- [10]10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J]. 韦懿珊. 全科护理, 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