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世界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世界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全球高技术的蓬勃发展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高技术及其产业也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的焦点。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技术竞争,国外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其技术政策,把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科技政策的核心。而在诸多高技术领域中,制造技术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因而,为占领这一技术制高点,各国都几乎不约而同地将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转向制造技术。

一、制造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关于制造业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定义。一种是广义的分类,即制造业是指所有将原材料转化为物质产品的行业,或者说,制造业是指除了采掘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以外的整个第二产业。

另一种是按美国分类标准定义的,即制造业泛指以耐久性金属和非金属制品为生产对象的行业。按该定义,则制造业除包括一般机械制造业外,还包括兵器制造、铁路设备与机车车辆、电机电器、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医疗器械等制造行业。当前国际上讨论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这一范畴。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机械制造业都是制造业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技术评价局1984年提出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指标来划分,美国制造业中有27个工业部门属高技术产业,其中有17个部门属机械工业,占高技术产业总数的63%。这些机械工业部门是发动机和汽轮机、工业专用机械、输变电设备、发电设备、商用机械、办公和计算机械、科学仪器、光学仪表、兵器、测量和控制仪表、医疗器械等。

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60%的社会财富(美国为68%)和45%的国民收入都是由制造业创造的,我国约占1/4左右。机械工业同样如此。据统计,全世界机械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50年为20%,1980年上升到1/3左右,我国约为1/4多一点。发达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大体保持在1/3左右,发展中国家则低得多,但正在缓慢上升。

二、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广义地说,制造技术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运用主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客观物质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在使原材料转化为物质产品过程中所使用手段的总和。从这一定义可看出,制造技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产业技术,是生产力的主要体现。制造技术与投资、熟练劳动力的结合,可创造新的企业、新的市场、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制造技术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因而制造技术的开发可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在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对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的技术领域,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并不密切,其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进入5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进入制造领域,制造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划时代的信息时代。70、8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制造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许多高效便捷的手段。80年代末期,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之后,欧洲各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也相继作出响应。

究竟何为先进制造技术,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根据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委员会的定义,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制造业的设计技术群、制造工艺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基础设施(制造技术环境)。上述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先进制造技术体系。

为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划,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IMS)计划、韩国的G—7计划(即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等。

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是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的六大科研、开发计划之一。该计划的目标是以制造业为核心,重视产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为使这一计划顺利实施,经克林顿总统批准,确定1994年为美国制造技术年,将AMT计划作为1994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的唯一科技领域,预算经费为14亿美元,直接用于与制造技术有关的研究和发展项目。

三、我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1949年,我国的工业资本存量很少,制造技术一片空白。从洋务运动到1949年,全国累计固定资产仅200多亿元。1949年,我国消费资料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6.6%,机械工业只能做些小零件和修理行业。工业技术极为落后,原始采掘业和修修补补的工场手工业占40%以上。1952年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还不及英国1860年、法国1890年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立起了有一定基础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技术也由零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开发、设计队伍,为国防、交通、科研、通讯等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技术装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我国的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技术水平低。近几年来,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标准,推广新设计技术,普遍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CAD覆盖率已超过60%,而我国普遍存在设计基础数据缺乏、设计标准陈旧等问题,CAD的覆盖率也仅为5%左右,大型企业约为30%。

2、制造工艺落后。发达国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普遍采用了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型工艺及装备;近几年来,高精密加工、激光加工等新型加工工艺也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而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是落后的工艺装备,制造工艺整体技术水平仅为国外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优质高效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率不足10%,新型加工工艺尚在开发之中。

3、制造自动化程度低。在制造自动化技术方面,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数控机床,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在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已拥有的机床数控率仅为0.7%,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个别企业中使用。

4、管理技术落后。工业发达国家在开发、应用先进硬件的同时,十分重视生产方式、组织管理体制等软件的改革,先后创造了及时生产、精益生产、灵捷制造并行工程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思想和技术,进入了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管理阶段;而我国企业总体上仍未形成科学管理气候,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

制造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据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的制造技术大部分来源于国外技术的引进。例如,在我国近几年开发成功的92种类型产品中,有57%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形成产业的只占少部分;我国机械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低,1993年为0.55万美元/人·年,而日本1988—1990年的平均值为22.8万美元/人·年,美国为16万美元/人·年;机械产品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1994年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高达236.9亿美元。这说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产值增长主要依赖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31%,而发达国家已达70%。

四、发展我国制造技术的对策

制造技术因其对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我国,促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尤其紧迫。我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缺乏大量成熟、先进、成套的制造技术直接相关的。我国的国民经济要想腾飞,光靠引进技术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制造技术。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认识,重视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与我国政府、科技界和社会对其认识不足是直接相关的。表现在在整个科技体系中,对应用研究、产业技术的地位缺乏足够重视,对制造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增长仅靠高技术是不够的。因此,为了发展我国的制造技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制造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对制造技术在高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在强调发展高技术、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充分重视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的开发。只有这样,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才有牢固的基础。

2、注重人才培训。我国制造技术发展滞后也与人才短缺有关。近年来,由于高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之制造技术的科研设备和条件较差,因而制造技术开发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在机械工业部64个直属研究院所的4万多科技人员中,80年代以来的博士仅有42名,屈指可数。又如机械部北京机床研究所(我国最大的机床行业综合性技术研究所),新一代博士生,10年竟无一人。人才匮乏,致使许多技术领域后继无人。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制造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培训,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培养和吸收高级人才,使我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在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3、强调国家扶持。从日本、美国和韩国等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家扶持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由于制造技术是一种共性基础技术,它可为各工业部门提供技术装备,促进经济增长。例如,1993年2月,克林顿总统在硅谷发表的题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增强经济实力的新方向”的报告中,就特别提出了要“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因此制定了AMT计划。另一方面,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也需国家扶持。例如,美国政府在组织实施AMT计划时,还相应制定了旨在推动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的“制造技术中心计划”。

我国政府在扶持制造技术发展时,首先要结合国情,确定明确的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组织适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次,要结合国际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力争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方面与世界保持同步;第三,建立适合国情的制造技术推广体系。

4、增强企业开发力度。从国外制造技术研究、开发情况来看,企业尤其是拥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的大企业是制造技术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我国发展制造技术的计划也应落实到企业。

企业在进行制造技术开发时,要以国家的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编制好制造技术开发计划和规划,增强企业制造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开发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超前性,全方位地推动我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同时企业在进行制造技术开发时,要结合到自身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我国制造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标签:;  

世界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