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暂别高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增长论文,暂别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位于北京金融街25号的总行大厦,第22层穹顶通透的大厅,历来是该行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地点。
“如果今天阳光灿烂的话,就可以与我们业绩相映生辉了。”
8月24日下午,在建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久未在媒体公开露面的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如此做开场白。在他看来,建行上半年的业绩“非常令人满意”。
建行上半年确实独树一帜,年初领信贷投放之先,从4月起则持相当审慎的态度,上半年新增信贷在几大国有银行中最少,拨备率却居大行之首,一步达到150%的监管要求。因此虽然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4.86%,建行认为这将为全年的业绩正增长打好基础。
市场对银行股前景的判断,并没有这位以宏观研究见长的银行家那么乐观。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天量信贷投放后,银行业绩同比下滑的趋势很难扭转,中国银行业动辄百分之几十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转眼已成往事。
三天后的傍晚,上半年放贷最为汹涌、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万亿元的中国银行(600872.SH/00872.HK)召开业绩发布会,宣布利润同比略降2.45%,同期拨备覆盖率提升为138.96%。而中报业绩报出利润微增、拨备也没有达到150%的工行(601398.SH/01398.HK),此番没有举办新闻发布会。
8月28日,沪综指收于2860.69点,跌幅为2.91%,14家银行股在全线下跌的同时,有10家下跌幅度超过大盘,其中民生银行(600016.SH)、浦发银行(600000.SH)、兴业银行(601166.SH)三家跌幅超过5%。
利润杀手
8月28日深夜,昔日最受推崇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H/00036.HK,下称招行)此次姗姗来迟,是上市银行中最后一家公布中报的,宣布净利润同比下滑达37.46%。这是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的。
同日召开发布会的还有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中报净利润同比下降16%。发布会上行长级别的高管均未到场,取而代之的是业务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两家银行将业绩下降归咎于同样的原因:招行息差下降创下业内之最,达1.42个百分点;中信净息差下降也近1个百分点,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息差下降了0.76个百分点的民生银行,中期净利润增长高达22.07%,居银行业首位,却是拜出售海通证券股权的49亿元一次性收入所赐。根据中金计算,如果剔除这一因素,民生银行上半年利润将同比下降39%。
息差收窄正在成为银行业利润的第一杀手。2008年央行五次降息,以及紧随其后的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取消等因素,导致银行贷款定价走低、息差收窄;但按照惯例,贷款的重定价实际从年初开始,因此,息差收窄对去年业绩影响有限,对今年银行业利润的杀伤力开始显现。
此时通过生息资产基数的扩张,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利润增长,此所谓“以量补价”。今年上半年银行放出7.37万亿元的信贷增量,为去年同期的2.3倍。一般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生息资产的变动在10%-15%之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601328.SH/00328.HK)五大行的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达27.7%。
然而,信贷规模增长仍无法抵消息差收窄、贷款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加之去年还有所得税从33%降到25%的因素,今年银行业利润和去年同比,总体持同比下降的状态。
上市的几大国有银行中,建行净息差向来居前。中报数据显示,建行净息差在下降了0.83个百分点后,为2.45%,仍居大行之首,工行2.13%,居其次。工行称,上半年该行贷款平均余额增加7710亿元,增幅达18.1%,规模因素使得利息收入增加了210.11亿元,但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则达到319.40亿元,进而导致客户贷款利息收入小幅下降。
中报发布期间,银行业试图传达的好消息是,随着存款重新定价在今年二季度陆续完成,银行息差收窄基本见底,预计下半年银行业的利差将触底反弹,业绩也有望进一步回暖。如交行二季度净利息收入已经出现了环比回升态势,单季实现净利息收入152.01亿元,比一季度增长4.23%。这是该行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净利息收入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见底不等于息差能够迅速回到原来高达3.5%左右的丰厚水平。中金公司出具的分析报告认为,假设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变,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有望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提升8个和2个基点,升至2.43%和2.45%。
不过,业绩回暖的另一条件是银行能够继续保证信贷投放的增长,银行利息收入才能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在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7月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缩量,从高峰的1.6万亿元的月度数据下降到3000多亿元。下半年的信贷投放究竟还有多少余地,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此,中行认为下半年的机会并不完全取决于宏观政策。中行行长李礼辉对《财经》记者表示,影响下半年银行信贷投放资金来源“更多地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他进一步解释称,如果股市火热,未来银行的存款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而曾令中行深受困扰,并使其业绩大为失色的美国次贷相关产品,也维系于资本市场的命运。
银行利润收窄
各银行2009年中期报告主要财务数据一览
银行 净息差(同比) 净利润净利润增幅 不良贷款率(较年初)
拨备覆盖率
工商银行 降0.75个百分点 666.13亿元2.80%降0.48%,为1.61%138.20%
建设银行 降0.83个百分点 558.40亿元
-4.86%降0.50%,为1.71%150.51%
中国银行 降0.68个百分点 410.05亿元
-2.45% 降0.85%,为1.80%138.96%
交通银行 降0.82个百分点 155.55亿元0.30%降0.41%,为1.51%193.92%
民生银行 降0.76个百分点
73.74亿元
22.07%降0.34%,为0.86%169.93%
中信银行 降0.95个百分点
70.47亿元 -16.28%降0.37%,为0.99%150.05%
兴业银行 降0.87个百分点
62.23亿元
-4.90% 降0.16%,为0.67%218.78%
北京银行 降0.75个百分点
29.24亿元0.75% 降0.41%,为1.14%200.41%
深发展
降0.70个百分点
23.11亿元8.00% 升0.04%,为0.72%133.07%
华夏银行 降0.87个百分点
16.66亿元 -13.61%降0.51%,为1.55%153.36%
南京银行 降0.64个百分点8.01亿元1.58%降0.27%,为1.37%164.68%
宁波银行 降0.62个百分点7.06亿元
-3.22% 降0.07%,为0.85%160.41%
招商银行 降1.42个百分点
82.62亿元 -37.46% 降0.25%,为0.86%241.39%
浦发银行 降0.96个百分点
67.81亿元6.37% 降0.31%,为0.90%216.03%
注:净息差与净利润增幅数据为同比数据
资料来源:各银行2009年年中报告,中金公司
拨备“跷跷板”
与银行利润形成“跷跷板”效应的另一因素是拨备。提高拨备可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但代价是“侵占”银行部分利润,影响当期业绩。
作为抵御风险的一道屏障,拨备提取需要有前瞻性和逆周期性。今年初,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将拨备覆盖率至少提高到130%以上。银监会6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从年初的116.4%上升至134.3%。7月,监管部门进一步要求各家银行年内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
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达169.85%,其中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是招行,达到241.39%;深圳发展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3.07%,居于末位。
“一季度时,部分银行就因为提高拨备水平,影响了当期净利润的表现。如果进一步提高到150%,银行盈利仍会承受压力。”一位大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说。不过,监管部门希望商业银行当期业绩应尽可能反映未来可能的损失。
“如果不计提这么高的拨备,建行净利润的增长会很显著。”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有700多亿元,拨备覆盖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是70多亿元。郭树清并称,如果没有意外,该行全年有信心实现同比正增长。
同期,工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该行今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667.24亿元,在拨备覆盖率达到138%的同时,实现了2.8%的同比微弱增长,但较一季度6.03%的增幅,有所回落。
交行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该行实现净利润155.55亿元,同比实现0.3%的微弱增长。该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于亚利表示:“在今年这样的宏观环境下,能实现正增长很不容易”。同期,该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23%;如考虑税后计提的法定一般准备金,拨备覆盖率为193.92%。于亚利称,交行公布的数据与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实际已经达到银监会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
拨备可以影响当期利润,但如果银行经营稳健,未来拨备释放对利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以兴业银行为例,报告期内该行虽然不良贷款余额较期初微增1.64亿元,但关注类贷款大幅向上迁徙,清收不良贷款11亿元,因此当期贷款损失准备冲回2亿元。拨备覆盖率也由一季度末的229.8%,调低至218.78%,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一位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拨备覆盖率的水平适当与否,前提是银行能准确地计量风险资产,严格按照五级分类去细分贷款质量。“实际上很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精细的风险计量体系,甚至很多贷款在界定上也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逆周期提高拨备水平是有必要的”。
递延了的不良贷款
维系银行未来利润的关键,最终决定于天量信贷的质量控制水平。来自监管当局的上半年数据显示,银行业仍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双下降的态势。然而,这一令人乐观的数据值得推敲。
上半年7.3万亿元新增信贷投放巨量,客观稀释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同期,多家银行加大了清收与核销力度,使得公布的不良资产余额并未反映同期不良贷款新增的真实情况。
“能够说明当期不良贷款真实情况的应该是毛不良贷款额,即新增不良贷款额加上当期清收、核销的数字。”一位银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
建行中报称上半年不良贷款较期初减少了66.7亿元,但该行上半年清收的不良贷款达196亿元。
中行中报显示,上半年不良贷款大幅下降100亿元。中行副行长朱民表示,该行上半年加强了不良贷款的清收与核销力度,当期清收不良贷款126亿元,核销不良资产38亿元。还通过重组盘活等方式,共化解不良资产人民币226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同样受益于清收和核销的“粉饰”效果。如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期初增加7.46亿元。中信银行表示,上半年该行新发生不良贷款为16.8亿元,经回收后降为15亿元,期内该行并未核销不良。
“银行的贷款清收比去年上半年乐观,这反映的是上半年信贷的溢出效应。如果加回核销和清收的贷款额度,上半年新增贷款的平均质量弱于去年同期的银行贷款质量。”标准普尔金融机构分析师廖强认为,上半年银行的客户基础有所扩大,但质量在下降;或者在众多现有客户财务指标已经恶化的情况下继续对他们贷款。有些过去无法达到银行此前的放贷标准的客户,在此轮信贷增长中获得了贷款。
换言之,上半年的信贷天量,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的暴露。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深分析师也称,“新增贷款如果出问题,通常要在两年后才会有所体现。由于流动性宽裕,很多企业得以起死回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释放也得以延迟。”她认为,如果没有“4万亿”刺激政策,估计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出现很大的反弹,但现在贷款的信用周期已经成功得以递延。
据此,廖强认为,信用风险还是当前国内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信贷放量增长中蕴藏的操作性风险,未来也会逐步暴露。他预计,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不会在未来12个月至18个月内出现巨幅增长。但对那些处于困难经营环境的企业来说,流动性支持只能起到暂时缓解压力的作用,随着贷款稀释作用的逐步下降,依然有可能出现不良贷款率跳升的局面。
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认为,上半年新增贷款集中于基建项目、政府融资平台,其中的风险防范也需重点关注。来自监管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已经增加了3.5万亿元,其中近85%来源于银行贷款。
“现在业内讨论的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多有国家支持因素,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其实很多项目靠自身的现金流不足以还款。”一位银行业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