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谐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8862(2000)06—0029—03
近年来,对和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个研究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一个部分,对此进行发掘、整理、再认识;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对它作出了新的界定和认识。
较早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和谐是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该文认为,儒学所谓的“和”,是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它包含了差分、 冲突、融突、整合四个不同要素。并认为,儒学之“和”包括四个层面,即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地之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小及大的发散推演过程,《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人生目标,正是“和”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具体实施过程,所谓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也!汤一介在《“太和”观念对当代社会可有之贡献》一文中认为,儒家思想中“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四个方面,这样大体上构成了“普遍和谐”的观念。叶秀山在《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一文中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被称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的“复礼”的思想核心,他的哲学“理路”乃是在“人间”恢复“秩序”、“和谐”,并提出包括“仁”在内的哲学理论来支持他的“和谐”、“秩序”论,这符合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在某些非常时期外,孔子总是占据了中国精神上的至尊地位。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看到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制度“变坏”了,从原来的“有序”变成了“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他们都抨烈打击了当时的现实制度。王锐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老子哲学十分强调和谐与循环的观念。在老子看来,和谐是根本的规律(“知和曰常”——“和”指和谐,“常”指规律),循环是根本的和谐,是最根本的规律(“复命曰常”)。也就是说:“道”和由它而产生的天地事物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规律,都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之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赋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中认为,现代西方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科学主义从结构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和谐。人本主义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批判人的异化现象和高扬生命的和谐等方面涉及“和谐”问题。宗教哲学和思辨唯心主义则主要从上帝创造的有序结构、和谐宇宙等方面论述和谐。
所有这些研究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以及对和谐进一步深入研究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把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一个特定范畴作专门的研究主要是李殿斌、杜莹《谈谈和谐》、《简论和谐范畴》、《和谐与社会发展》等文章,作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和谐概念的界定,二是研究和谐的意义。
关于和谐概念的界定。作者认为,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现今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研究虽然提出了和谐概念,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展开论述。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年代,哲学界较为注重对斗争性的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哲学界开始注重同一性的研究,但也只是作为与斗争性的对立面或者说相对应的范畴来研究,而对于同一性具体内容的分层次,分阶段的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则较少,作者认为加强和谐范畴的研究,有助于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方面的空白。
作者认为和谐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和谐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同一性的惟一状态,事物的同一性除了相互依存以外,还有相互转化的另外一种状态。第二,和谐是以内在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如上和下、生和死、曲和直等等的差异,而不是外在的差异。第三,和谐是矛盾双方协调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对抗阶段,对抗阶段是和谐的结束。第四,和谐不是不要斗争。首先,和谐是由对立造成的,其次,和谐状态得以维持也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磨合(不是调合)的结果。只是在有人参与的这种斗争中,要坚持“有节、有度”的原则而已。第五,社会领域的和谐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因为自然状态的和谐是以自发的形式实现的,而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也是客观的,但社会又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社会规律的实现、和谐状态的维持以及维持的长短、程度,都是与人的意识紧密相连的。
和谐与对抗是相互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型发展与对抗型发展构成了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事物处在上升时期,其自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往往处于协调、适应状态,这时事物处于和谐存在状态,表现为和谐型发展。当事物的自身发展达到极限时,其自系统内部或者是与外部条件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方面日渐增多,这时便由和谐状态向不和谐状态转化,如果不和谐发展的趋势得不到抑制或扭转,进而将会使事物由不和谐发展到对抗状态。在对抗阶段,事物矛盾将会变得更具复杂性。这时,如果条件具备,矛盾的对抗状态能及时得到化解或解决,并逐渐恢复到和谐状态,那么,此事物还可在新陈代谢规律的作用下继续发展。如果缺乏必要的条件,不能化解和解决对抗,事物不能在和谐状态下转化,那么,它必将会呈现出种种衰亡特征,步入旧事物向下发展的阶段,这时,代表新质事物的一方,克服(战胜)旧质的一方,使矛盾得以解决。事物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和谐型发展向对抗转化,因此,和谐和对抗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类型。
关于研究和谐的意义,作者主要涉及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并作了大量的阐述。
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用于自然,自然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二者如果不能融洽相处,和谐相对,自然会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规律报复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才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和谐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由于当时以手工劳动为主,人驾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比较低,人整个说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者说附属于自然,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大量的自然规律人们不能或者说不能完全揭示,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自然界的奴隶”,因此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是一种蒙昧的和谐。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它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模式和节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始料不及的是,当人类正在庆幸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并非真正的主人)的同时,也着实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伤害”和烦恼。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处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否定阶段,即由农业经济时代的肯定阶段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的否定阶段。
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和问题的解决同时出现的,当人类正在一筹莫展地苦思自己的“前程”时,知识经济给人类带来了曙光,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入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与肯定阶段人与自然的蒙昧的和谐,人是自然的奴隶不同,也与否定阶段人是自然界的“假主人”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表现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作为前提的,而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非稀缺性作为前提的,它不需要消耗多少“成本”就可以无限地复制,这样就改变了经济学分析的前提。从而解决了威胁人类生存的资源问题。人们发明了许多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新能源技术有太阳能技术、生物能技术、潮汐能技术、地热能技术、风能技术和受控热核聚变技术等多种。许多纯净的能源替代了污染严重的传统能源,新材料又替代了传统资源,节约了大量的矿产和森林资源,这样,人类解决了能源、资源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再加上对人口的合理有效控制,人类将迎来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巨大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和谐范畴的重要意义主要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表现出来。生产方式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和谐、对抗、和谐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后, 在一定时期内它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自系统内部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和它与生产力之间都是协调适应的,这种协调和适应即是和谐。这时,生产方式处于和谐发展阶段,即和谐的肯定阶段。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当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时,旧有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之间会出现一些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这时,就需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化解不适应,使之变为和谐。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改变这些局部或暂时出现的不和谐,任其发展下去,或迟或早会酿成全局性的不和谐乃至发展成对抗,这是生产方式的和谐发展的否定阶段。最后导致生产关系变更,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在新生产方式中,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又会出现和谐状态,即进入和谐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由和谐到不和谐和对抗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和谐,可以说是生产方式乃至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