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手术室工作的40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护理人员的压疮知识和护理行为调查打分,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调查分析培训前后的效果。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在压疮分级诊断,基础概念,外部危险因素等压疮基础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行为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压疮知识培训,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改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对压疮的护理行为,降低压疮发生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术中压疮认知,防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164-01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手术患者由于病情严重,需卧床时间较久,是临床压疮发生率最危险的群体[1-3]。为了加强对手术室患者压疮的管理,我院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0例在我院手术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验1年以上,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5岁。
1.2 方法
1.2.1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术中压疮知识和预防行为进行调查 术中压疮基础知识,包括压疮的分级诊断、术中压疮的基础概念等共25个题目。每题1分。最高分为25分,得分越高说明压疮知识水平越高。
术中压疮相关护理行为:分别为术前护理行为,包括风险评估、用物准备等;术中护理行为,包括观察、对危险因素处理等;术后护理行为,包括交接及访视等。最高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防范意识越强。
1.2.2培训[4-5] (1)压疮护理基础知识,如压疮的概念及分期。(2)压疮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持续时间、麻醉、缺氧、缺血情况等。(3)其他危险因素,如术中压疮的形成。四,预防措施,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合理调整。每周一次,培训三月。
1.3 观察指标
对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压疮分级诊断,术中压疮基础概念,外部危险因素,患者自身危险因素,压疮评估量表和压疮的发生情况、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行为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压疮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培训后,护理人员压疮知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压疮知识得分情况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培训之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的得分较低,说明压疮相关知识未得到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后,护理人员在压疮分级诊断,术中压疮基础概念等以及总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行为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压疮相关知识和护理相关行为,是临床降低压疮发生率的关键[6]。
除了对手术室人员加强培训外,还应加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切实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压疮知识培训,可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改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对压疮的护理行为,降低压疮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萍.护理人员对压疮认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14,02(06):539-542.
[2]黄文胜.手术室压疮评估表在术中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药,2016,29(4):793-795.
[3]周文贤,徐叶,许巧玲,等.浅议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2):293-294.
[4]黄晓红,张敏,李莉手术室护士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和预防短期培训效果田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2):2088-2089
[5]朱丽敏.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0):1993-1994.
[6]王媛媛,韩娓娜.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8):178-180.
论文作者:贺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手术室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压论文; 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得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