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浅见论文_张爱平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浅见论文_张爱平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1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去逛商场吧!”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亲身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对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意见不一。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做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的建议,让农民工能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农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如讲解《有多少人为了我》这节课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若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提升。

4 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上学了》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就整合了语文课第一单元《上学了》和心理健康课中《我是小学生》。《我的同学和老师》我将它整合到体育课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一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又将品德课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

5 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②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来丰富学生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③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角色、编小故事等“准生活”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6 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得到落实

随着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家中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这更增加了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情感。因此对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把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作为“建议”向家长提出;接着,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如《我长大了》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不会的事学着做。这就要求家长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就要求家长配合接受孩子的关怀或问候。《在学校的一天》中孩子作息时间的安排并执行更是需要家长的全力辅导和督促……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南村小学

论文作者:张爱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浅见论文_张爱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