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创名牌,繁荣经济富裕阶层--宁城老焦集团发展模式探析_宁城论文

以工业创名牌,繁荣经济富裕阶层--宁城老焦集团发展模式探析_宁城论文

创一个名牌 带一片产业 兴一地经济 富一方百姓——记宁城老窖集团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城论文,老窖论文,一地论文,名牌论文,百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年前,日本的“一村一品”曾使我们搞农村工业化的思路大受启迪,抓县城经济,发展“五小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特色产品,不能广种薄收、遍地开花。10年后,南方广东的“一县一品”又使我们大开思路,乡镇企业可以成龙成虎,县城经济二三产业发展必须逐步转移到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轨道上来。

但我国南北财力悬殊,农村工业化是否全靠“老乡”、“老外”包打天下?共和国投入最大的国有企业在县城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是否可有可无?特别是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对县城经济发展起示范、关联、带动的作用,使优势资源产业化,优势产业市场化?

7月份, 我们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国务院划定的贫困县——宁城县调查,发现这个远离城市的山区县国有企业威风不倒,以农为本、工业立县的方向明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三位一体的宁城老窖集团成了贫困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使我们看到创一个名牌,可以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

宁城模式的主要特点

抓住优势,选准产业链,搞好名牌战略与旗县经济的结合。

宁城县以优质红粱和优质泉水为依托,以轻工业名牌产品“宁城老窖”酒为载体,形成贫困县面向市场、转化增值的产业链,创造了以名牌为终极产品叩开市场大门的贸工农一体化、销供产一条龙的新体系。

据史料记载,宁城地区的酿酒业可上溯至辽、金时代,是称雄北方的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丘陵比例大,积温高达3000℃,无霜期135天,农作物生长期长,利于农耕,30万亩红粱年产量达1.5亿公斤。境内古泉多处,水质极好,县里支持宁城老窖酒厂转化农产品,发展轻工业,走向大市场。10年来,经过属于风险投资的三次大的技术改造,已经成了年产1.5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品拥有三大系列36个品种。 由于逐步形成了“四合一”的综合优势,即宁城老窖名酒=优质原料+一流的技术工艺+聘自全国的名专家当顾问+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销售网络,因而信誉很好,效益喜人。1994年销售收入高达1.2亿元, 实现利税4230万元,上缴财政2800万元,占宁城全县工业利税的75%,占地方财政的42%。现在宁城老窖集团就近建立优质红粱基地八个,年消化全县红粱的1/6,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每年向农民让利100万元;十年来安排就业6000人,使2000个家庭直接脱贫。县委书记吴永新说:“宁城离不开老窖。”酒厂厂长马德海说:“老窖离不开宁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牌”不威,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酒的副产品酒糟经深加工生产成养猪和育牛的精饲料,酒的辅产品杏仁饮料是名牌产品的新伴侣,因此老窖酒厂不但支持了种植业,而且反哺了养殖业,刺激了林果业,保证了工农牧林互补互惠,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辅相成。据统计,老窖集团年产酒糟3.2万吨,其中2.1万吨经深加工生产精饲料2500吨,育肥糟牛5600头,喂养生猪1.27万口,活畜出关,很受欢迎,为农牧养殖户创收2950万元。集团投资12万元,在八个贫困乡建立山杏基地,既给“酒伴侣”杏仁饮料提供了优质原料,每年消化山杏仁7000吨;又以优惠价每吨3000元收购,为山区农民增收2100万元。

不难看出,一个名牌厂拉起三条线!以工带农,以工哺牧,以工促林,宁城县资源转换形成产业链的丰富内涵,很值得研究。

抓住名牌,形成优势群,搞好名牌战略与结构调整的结合。

宁城县在壮大名牌厂的同时,积极组织了服务名牌厂、配套名牌厂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较好地实现了名牌开道,优势带动,产业联动。宁城老窖集团的应运而生,优化了生产要素,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保证了高起点、大批量生产,提高了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为旗县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形成优势群风雨同舟,共闯市场,摸索了新经验。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宁城老窖酒厂控股的宁城老窖集团既有同行业的国有酒厂,也有跨行业的乡镇彩印厂,还有濒临破产、兼并后救活的集体企业,更有为老窖酒厂名牌产品配套服务的玻璃制品厂、瓶盖厂、纸箱厂、塑印厂、商标厂等。 由于1.5 万吨优质白酒年需彩色包装盒2500万个,外包装箱2000万个,因此集团内的企业90%的任务来自老窖酒厂。名牌产品的高质量既包括内在质量,又包括外在质量,因而集团成员的质量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以名牌厂的标准为标准,迅速提高着企业素质。如汐子彩印厂厂长李秉合对我们说:“没有老窖酒厂,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沾的是宁城老窖名牌的光。”老窖酒厂十分注意传帮带,如一年一次的培训销售人员,集团成员厂都可派人。大家公认:老窖酒厂的名声,使顾客宁买贵、不买贱;老窖酒厂的业务关系、销售渠道,使集团成员一步进入市场。马德海厂长的主意、提醒、指点,都是多少年积累的,花钱买不来的,只要他说行,我们就可以放开胆子干!为了防止出现放松管理倒牌子的事,马德海厂长常派总厂技术权威、全国酒品委员会委员李印副厂长到集团成员厂抓质检、抓管理,星期日也不例外。工人们说:“名牌厂的管理就是不一样,人家李厂长要求的都在理,再严格我们也心服口服!”

抓住关键,支持企业家,搞好名牌战略与人才开发的结合。

邓小平同志说:“关键在人”。宁城县几任领导都把宁城老窖酒厂“创名牌产品,建名牌企业,造就企业名人”当作三位一体的努力目标,十年磨一剑,让名人创大业、名厂大发展、名牌放光芒。他们组织全县企业界认真研究“马德海现象”,大力开展向全国劳模、共产党员马德海同志学习的活动,一学他顽强进取、立志成名的创业精神;二学他不甘落后,争创一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三学他吃苦耐劳、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教育广大干部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名牌意识、效益观念、奉献精神,在市场竞争中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马德海同志虽然教师出身,自学成才,但事业心强,有魄力、有胆识、有韬略,干过企业有政绩。1983年任厂长以来,即与宁城老窖酒厂生死与共、荣辱一体,个人生命的全部即企业的全部,人生的征程即企业的征程,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厂党委王书记说他苦于奋斗,明于管理,长于经营,博于市场,才保证了宁城老窖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县政府的领导说马德海同志把人民的嘱托、企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经营、管理、发展企业的特殊环境中,形成了“唯名牌必创、唯市场必夺、唯效益必争”的企业家精神。

宁城老窖酒厂正在成为集团的“顶梁柱”、“人才库”,这里不但凝聚人才、培养人才,而且锻炼人才,给各分厂输送人才。老窖酒厂的领导班子既有帅才,又有相才、将才;既有技术权威,又有经营高手;既出物质成果,又建精神文明。这里已经初步建成了包括名牌组织者、发明者、生产者、经营者在内的企业家队伍。马德海同志的“大人才观”,已使集团人才荟萃,各展所长,智能互补,内外结合,促进和保证了众手浇开名牌花。近10年来,老窖酒厂通过与八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聘请中国科学院和辽宁大学的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不定期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根据市场预测加强技术开发和职工培训,为保护名牌、分层服务、赢得用户、占稳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宁城模式的几点启示

宁城模式的出现和成功,反映了名牌战略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发展县城经济,搞好资源和市场的结合,既要抓准龙头企业,更要培育名牌载体。名牌是进入市场的“免检证”和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

宁城县经10年努力,培育起的质量、信誉、服务、管理、网络、市场,是通过“宁城”牌老窖酒这个全国名牌成为进入市场的档次标志、信誉标志和成功标志的。它是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共同结晶。发展县城经济,重视名牌先导,是一条成功之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必须三者结合。解决温饱主要靠农,奔小康主要靠工,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标准就是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有了闪耀的名牌产品,才会有属于你的市场份额和超常的增值效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优势资源转化增值的过程中,要体现为按工业品——最好是市场终极产品中的名牌要求,来设计农业、规范农业,把农业当产业来综合开发,按工业项目搞,按系统工程搞,实行企业化管理,确保其效益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增了值的货币”。

千万家小农户跨入大市场绕不过去的“惊险跳跃”,是商品增值变货币,只要有名牌新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存在,其风险就会降到最低程度。从纵向看,宁城县以名牌产品为纽带而建立的工农牧林供求关系和城乡关系,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把贫困县的经济纳入了面向市场的社会大生产的轨道,推动了县城经济的产业化经营,由于名牌保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从而形成了保险系数较高的贸工农一体化,销加产一条龙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从横向看,以名牌配套需求而建立的企业集团,为多角化经营、系列化生产、股份化发展、多元化融资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种优势企业之间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新机制,有利于面向市场调整结构,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保护名牌再创辉煌。宁城的实践也说明,少数民族贫困旗县的经济振兴,要从底子薄、厂子小、资源好的实际出发,抓小、抓少,才能抓好。它们选择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即轻工业)来积累资金,创建名牌,开拓市场,合理摆布“农轻重”的关系,方向是正确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轻工业名牌厂在不少旗县顶起了地方财政的半边天,如国务院贫困县托克托县的托王集团上缴利税136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3%;乌拉特前旗的河套酒厂上缴利税2202万元,占全旗财政收入的45%等。

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首要任务。“自古名厨做名菜”,名牌实际是人才牌。没有象马德海同志为首的一批企业家,名牌产品“宁城老窖”是无由产生的,即使产生了也不会持久。名牌企业家既是名牌企业人才的杰出代表,又是名牌企业人才的高明指挥。

我们在宁城县看到,名牌企业家的觅才之心、求才之愿、识才之能、选才之法、任才之贤、护才之胆,保证了名牌企业优秀人才群体的顺利成长。邓小平同志所以要一再强调“选贤任能也是革命”,“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要鼓励用人才,出人才,要不断地造就人才,一年365天都要做这件事。”就因为名牌之争, 说到底是高级人才之争。没有现代化的人就没有现代化。只有具备了现代人的品质和追求,才会欢迎变革、参与变革,从眼前的变革推出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现代企业家、名牌企业家所具备的独特素质。

宁城县的改革实践也证明,凡是名牌巨星升起的地方,大多是企业家最受重视、人才开发最有成绩的地方。中国16年改革已使我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自古名厨做名菜”。没有德才兼备的企业名人就没有商品名牌。要创名牌企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而企业素质的核心就是企业家的素质。创造名牌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和宣扬名牌本身,更是为了追求和宣传一种精神,它是科学精神、创业精神的浓缩,也是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弘扬。没有一批名牌企业家跃马横刀、驰骋沙场,也就没有一个国家名牌的闪耀。

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强调发展名牌是振兴经济的突破口,要确立“大质量观念”,要名牌集团“发挥优势、形成规模、提高竞争能力”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因没有响亮提出造就企业家这个名牌之源、名牌之本,而给人以“见物不见人”之感。

让我们用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统一认识:名牌战略“关键在人”!造就名牌组织者、发明者、生产者、经营者组成的职业企业家大军,是名牌战略的基础,也是名牌战略的保证。我们应牢记宁城模式给我们的这一启迪。

标签:;  ;  ;  ;  ;  ;  ;  

以工业创名牌,繁荣经济富裕阶层--宁城老焦集团发展模式探析_宁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