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哭嫁调”中折射出的母爱论文_谢琼

谢琼

云南省楚雄州文化馆 675000

摘要:彝族“哭嫁调”是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婚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清改土归流以后,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制度的控诉,是对告别儿时生活和离开父母的无比眷恋和担忧的怨歌,是妇女渴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深刻反映。

彝族“哭嫁调”继承彝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至今还有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哭嫁调 折射 母爱

一.“哭嫁调”折射的母爱

1.“哭嫁调”的歌词中折射出的母爱

姑娘出嫁是和自己童年的幸福生活告别,在彝族许多哭嫁调里,出嫁姑娘反复说明自己不愿出嫁。例如:半夜雄鸡叫,但愿鸡莫叫。鸡呀你莫叫,要是鸡不叫,银子套鸡嘴,黄金镶鸡冠。 天若真要亮,请露水莫干。露水莫要干,露水能不干,毯子铺路面,树叶垫轿上。

在这首哭嫁调中,姑娘留恋自己的娘家,害怕出嫁当媳妇的心情,被写得缠绵凄切,委婉依恋,淋漓尽致。她先是希望鸡不要叫,让出嫁那个时候永远不要到来,鸡不叫不行,又希望天不要亮,希望早晨的露水不要干,希望接亲的人住下不要走。这些都表现出了出嫁姑娘对自己做姑娘时在父母膝前享有的亲情、温暖和幸福的无比眷恋,充满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而从出嫁姑娘这种恋家情节中也反映了她对母亲的无比眷恋,留恋母亲对自己的爱,担忧嫁到婆家后就得不到这种真挚的母爱,从而反射出姑娘在家时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

又如:姑娘在家时,清早睡醒来,还赖在床上。出嫁去他乡,不及时下床,公公和婆婆,双脚跺地响,双手拍烂掌。半夜来烧火,天亮吃早饭,绳子肩上挂,姑娘忙上山。妈家的姑娘,还在家中时,妈妈的心思,她都很熟悉。出嫁他乡去,他乡新婆婆,心弯或心直,她一概不知。屋里呆呆坐,厨房团团转。

这首“哭嫁调”唱的是姑娘在家时,清早醒来还可以赖在床上,说明了在家时,妈妈总是宠着、包容着自己。而在婆家,早早就要起床,不然公婆要跺地拍掌催促自己,半夜就要起床烧火,天亮要把饭煮熟给公婆吃,之后又要带上绳子忙着上山干活。姑娘还在家时,妈妈的心思自己很熟悉,出嫁去他乡后,婆婆心里怎么想,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只能自己在房里猜测,在厨房忙得团团转。

这首“哭嫁调”用对比的手法,对比自己在娘家和在婆家的不同待遇,突出表现了姑娘在家时能够享有母亲的宠爱,女儿是娘手心的肉,在家时母亲是用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妈妈的的心思女儿能猜到,能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从而折射出了母爱的伟大。

在彝族“哭嫁调”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常常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最熟悉的。

例如:一盆白豌豆,杂一颗黑豆,孤呀孤零零。黑豆真孤零,掺杂能忍受,孤单好伤心。一盆白米中,杂一颗谷子,孤呀孤零零。谷子孤零零,掺杂能忍受,孤单好伤心。

白米、黑豆、白豆、谷子,这些都是比喻最贴切的东西,作者用白豆里掺杂一粒黑豆、白米里掺杂一粒谷子这些平凡的事物来比喻姑娘出嫁后的孤独、伤心,怀念在家时享有的温情,从而衬托出在家时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2.“哭嫁调”的演唱情绪和表现形式中折射出的母爱

出嫁姑娘在演唱“哭嫁调”时,始终是在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演唱中,由于词句声调的变化及情绪的起伏,腔调的抑扬顿挫,节奏自由,自然赋予了“哭嫁调”以感染力。演唱时,在言情方面,突出了一个“情”字,情浓至深。出嫁姑娘边哭边唱,哭中有唱,唱中带哭,尽情诉说了出嫁姑娘的悲痛、彷徨和不舍。最后在悲恸的高潮中无可奈何地结束,以此表达心中的情感、留恋是诉说不尽的。从沉郁的音调中透露出了对母亲的留恋,但终究要分离的万般无奈,从中折射出了母亲给予的爱之多。在云南武定、禄劝一带的黑彝族支系居住的村落里,过去,姑娘出嫁前几天,女伴们聚集在新娘家,伴着新娘一起哭,除了在家哭以外,还要到亲戚本家里去哭,常常要哭上几天几夜,除了按固定的格式唱传统歌词外,还有许多是即兴创作的。尤其是母女抱头痛哭更加感人至深,母女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表得淋漓尽致,出嫁姑娘包含深情的凄楚唱腔抒发了强烈的爱母之情,从而折射出了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这种哭嫁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听者动容。

3.“哭嫁调”的旋律中折射出的母爱

彝族“哭嫁调”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在较高的音区里进行,表现了出嫁姑娘即将离开母亲的强烈的情感冲突。下句逐渐结束于低音区,像是女儿对母亲深情的呼喊和哭泣,是女儿对母亲多年来对自己付出的爱的答谢和无以回报的无奈心情。

例如:

在“哭嫁调”中,还运用了装饰音,造成强弱有致的颤动音响,具有深沉情感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语言韵味,在表现出嫁姑娘内在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母爱的留恋是出嫁姑娘内在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

“哭嫁调”以丰富感人的歌词、旋律、演唱情绪和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了母爱的平凡、伟大。

二.研究“哭嫁调”的意义

彝族“哭嫁调”继承了彝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表现生活,反映了明清改土归流以后,彝族妇女的不幸生活,揭露和控诉了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婚姻制度。在表现了彝族妇女的智慧、勤劳、朴实和善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广大妇女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理想,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其中所体现的母爱更是朴实的爱的颂歌。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商品化、市场化等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下,为把一种曾经存在并且辉煌过的民族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有必要研究彝族“哭嫁调”,让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云南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 彝族文化研究文集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马学良等著 彝族文化史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 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谢琼(1966.07-) 性别:女 籍贯:云南牟定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职务):办公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论文作者:谢琼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彝族“哭嫁调”中折射出的母爱论文_谢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