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10-0004-04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之得到践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这一要求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同群众相结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学界有多种意见。笔者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同群众相结合。或者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群众,让群众掌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过程当然包括多个中间环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少数人掌握日益扩展到更多的人掌握;群众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上升到世界观的核心理念(如价值目标、内部动力、行为道德规范和评价行为、事物的准则);从全社会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职业的过程。但这些重要环节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即使尽可能多的群众理解、认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以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自觉的实践行动。

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即大众化,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其一,这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治国理政、安民固邦、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等作用,必须通过武装中国人民大众的头脑,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否则只能是束之高阁的价值理论。

其二,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工人阶级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组织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历史主动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进行改造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斗争,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自己的理论本性。事实上,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说,它在形成时期,就把自己同无产阶级的联系视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加以规定。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②他还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③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关系,明显地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相结合,即大众化思想。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深刻根源,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它同各国民族的群众相结合的过程。1885年,恩格斯回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意味深长地说:马克思主义“这个学说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的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⑤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同时也是大众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期起,就把两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民大众相结合,高度地统一在一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采用创办学校、学社、书社、期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媒体传播,开展整风等等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促使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大众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使中国人民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⑥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⑦这一段精辟论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的社会条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需要,“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所以它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实现大众化,在中国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其他构成要素也是如此,都必须同人民群众相结合。

其三,这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思想理论领域,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其实质是要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形势下,特别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以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为后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伟力在于人民群众历史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我国,这种历史创造力的发挥,又来自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时下不同价值观点的对立和冲突,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团结,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为排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统一思想,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在多元文化、多种社会思潮作用下,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大大增多,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加大,有的甚至陷入价值困惑。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理想目标,进而化为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其四,这也是历史智慧的启示。从历史发展规律说,古往今来,无论中外,任何阶级的思想家创造一种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得到维护,驱使广大人民群众按照他们创立的价值观念去改造世界,因此,他们必然要去作自己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大众化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工人阶级政党所作的大众化工作,也是得于历史智慧的启示。问题只是思想内容、根本性质、最终目的、传播范围和深刻程度的原则区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逻辑思路和现实路径

如何实现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学术界已经有很多讨论,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在这些意见中,有学者批评现有学术成果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提出的相应对策多流于空泛,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倡导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对可操作性路径和方法的探讨。我以为对这种批评需作辩证的分析。一方面,是要注意克服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空泛议论。常言道“空谈误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也是如此。特别是要克服那种不顾实际内容和实际操作,刻意编织出的一串串的排比句,如经常可见的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主渠道、以什么为主阵地、以什么为路径、以什么为举措、以什么为关键、以什么为保证,等等。这里不是说,在理论文章中这样的排比句不可用,而是说不顾实际内容和实际操作的刻意编造不可取。事实上在行文中排比句用得好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另一方面,决不能把从宏观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讨论视为空谈。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大众化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其途径、方法的研究,理论探讨都是非常重要的。列宁曾指出:“迈出最勇敢的前进步伐的是早就成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那个领域,是主要从理论上、甚至几乎完全从理论上耕耘过的那个领域。”⑧理论是对客观规律性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方法的研究中,遇到的某些难题或不当的举措往往与对其理论研究不够、不透有关系。所以不能不重视理论研究而陷于可操作性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的探讨。况且现在还远远不能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我们已经很够了,不需要再深入了。

根据上述认识,这里试图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逻辑思路和现实路径,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要坚定不移地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合理的价值理念,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议论。这些看法和议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看问题要看本质。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还可以下工夫,提炼得更精练些。但是对它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应该坚信不疑。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合理的价值观。同时,我们应该坚信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和英雄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单个社会成员在受到教育以前,不一定能理解它。但是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物质的经济事实中、从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又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经过教育,是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只要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水平,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就能实现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2.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必然包含着它的通俗化过程。所谓通俗就是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将深刻的道理以通俗宣传的形式,讲得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之能够普及到最广大群众中去。在宣传普及的意义上,可以说通俗化就是大众化的必要形式。大众化必须通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如没有通俗化这一重要环节,或说不通过这种形式掌握群众,大众化就不可能实现。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它同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一样,有其特定的领域,有在继承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化的科学概念、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是理论家们的精神创造,如果不做好通俗化的解读,就难以普及到广大群众之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来说,它具有自己产生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要把它同中国人民大众相结合,必须赋予它中国的民族文化形式和语言形式,即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所要求的,赋予它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正是这样,毛泽东要求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⑨。用中国话讲马克思主义。在延安整风中,他在《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中,倡导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学习群众的语言。批评不懂群众的语言的人,说的是“大众化”,实际搞的是“小众化”。⑩这些意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民大众相结合。

再说,重视理论通俗化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使工人明白他们的科学理论,总是力求将问题“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11)、“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12)。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就是对《资本论》扼要而通俗的阐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为《民主周报》作的书评,以极简短的文字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其基本原理。他晚年又花大力修改出版了马克思早年在工人中演讲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并为它写了长篇导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他同意将其中三章汇集成书,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书名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它的法文版、德文版、英文版作序。使它成为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3)的通俗著作。正是因为这样,仅从1880年到1892年,这部著作就用10种文字出版,在工人中广泛流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列宁为了把科学理论灌输给工人,强调理论的通俗化。他甚至提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4)他不仅善于把理论问题写得简明、通俗易懂,而且竭力倡导和推动编写工农通俗读物,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农大众作出了光辉典范。

1950年、1952年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重新发表后,李达为之写了《〈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以通俗浅显的形式,作了系统、准确的解释。毛泽东看过《〈实践论〉解说》后在致李达的信中说:“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又说:“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15)。他在后来给李达的信中还说:“你的文章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他希望李达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6)毛泽东还说:“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7)毛泽东在这里倡导的“群众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众化”。

3.要重视区分对象和层次,防止简单化地一刀切。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天的社会结构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需求。即是处在同一社会阶层、同一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成员也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的不同,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从这些实际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不顾对象的特点,简单化地一刀切,不切实际的提出统一的要求。区分对象和层次,就共产党内与外说,党内是主要的。共产党员应该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尽可能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能运用这一精神武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鉴别和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种种错误思想观点,以致能面向新的实践,在研究新的问题中,概括新的实际经验,提出新的见解,做出新的理论结论。对党外广大群众,一般来说,只应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根据,能够不同程度地以此为指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即可;就领导和群众的关系说,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因为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人民群众实现历史作用的领导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和实践的程度,影响着全局,影响着群众。所以,对他们应该比对普通党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或精神实质、提出的背景、战略意义、现实目标、科学根据、功能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在领导的意义上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深度和范围;就职业特点说,对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员干部说,应该比对其他战线上的工作者有更高要求。因为他们不仅有受教育的责任,而且有宣传教育别人的职责。他们不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解读和传播,而且担负着推进其理论创新的重任。而对其他战线上的工作者,多在于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是包含着多样化、有差别的统一。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就能从全社会的整体上把各种不同的力量凝聚起来,使之齐心合力地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要重视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培养教育的过程,并且是随着人的知识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要从儿童抓起,从小学抓起。正是这样,就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中共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5.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是需要通过各种载体进行传播的。在各种载体中,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电脑、电视、网络、手机、广播等,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这些现代技术手段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往往是图、文、声并茂,极容易感染大众,引导群众的心理。正是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网络网站等技术手段的建立,特别是在美国,这些现代化的媒体遍布世界各国,美国甚至把它作为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可替代的武器。这就从反面提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一定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利用。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使用,自然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市有关技术条件、设备的建设,因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方面条件、设备的好坏影响很大,但是我国东西南北中差距很大,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进程有很大差距,而农村特别是多民族地区的农村,在我国的区域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有关技术设备条件的建设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差距很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国农村如果不实现现代化,我国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同样,如果我国广大农村在传播媒体上不现代化,就很难说我国在这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化。那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给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思潮的存在和流传留下了很大的空隙。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必须加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现代技术装备的建设。

注释: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③(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1、7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246页。

⑥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1514-1515页。

⑧《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3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3)《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8页。

(14)(15)《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449页。

(1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页。

标签:;  ;  ;  ;  ;  ;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