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向度探究论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向度探究论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向度探究

王兰惠1,潘新喆2

(1.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马列教学部,天津 300350;2.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国情和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生态诉求,习近平同志围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优美生态环境是民生之根、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之患、美好生态生活是民生之福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民生意蕴。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美丽中国的共建价值、生态小康的推动价值、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引领价值。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美好生活;民生

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的两大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生态问题、民生问题仅仅作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没有把握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更没有认识到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强调了生态环境问题关乎社会民生。事实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把握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两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战略思考。它既是对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做出的现实回应,更是对已有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理论发展。它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凝聚了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考量,是建设生态小康进程中的思想指南。故此,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价值旨归三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深度思考,对构建绿色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与广大住户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建筑装修装饰施工部门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和控制方式,来提升装修工程的质量。由于建筑装修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相当复杂,因此必须做好周全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只有组织结构完善、人员到位、管理工作与制度落实,才能够顺利完成工程目标,实现建筑物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镇咳药右美沙芬只能对付干咳,痰多的咳嗽千万不能用,用几天停用后还是咳嗽的话建议看中医。止咳药主要有右美沙芬、可待因、福尔可定、甘草流浸膏,其中儿科最常用的是右美沙芬。另外,可待因有成瘾性,不作为首选止咳药。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形成,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和肥沃的思想土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中,是长久历史的积淀。它既继承了党的历届领导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也吸收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实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源头。“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2]4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占据重要地位,儒家先贤主张将百姓生计与生态环境平衡相结合。其中,孔子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取物不尽物”“以时取物”等思想;孟子提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3]的生态保护观;荀子主张以时禁发的圣王之制,倡导天时、地利、人和相统一,提出“王者之法:……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4]的生态思想。儒家倡导的“人本和谐”生态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民生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

1.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民生的主要因素。人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之水、吃上放心食物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民生。从生态环境来看,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雾霾频频光临。现阶段,我国面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卫计委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病区县数1115个,病区村数84209个,氟斑牙病人1816.1万人,氟骨症病人127.3万人;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病区县数171个,控制县数146个,氟斑牙病人1453.7万人,氟骨症病人188.2万人。”[12]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已经受重金属污染,约有1000万公顷,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这些庞大而又真实的数据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剥夺人民幸福的一大杀手。

最后,借鉴并超越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领导集体结合不同时期的民生诉求和生态形势,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邓小平极为重视国土绿化,将社会民生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口号。他指出:“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民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6]由此肯定生态环境对民生的重要价值。江泽民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民生需要角度出发,提出“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7]的主张。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主张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他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8],并提出“三个着眼于”的民生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关于教师身份的解释大多是不清晰的,且每一研究者都不会完全同意另一个研究者的观点。但两种界定身份概念的研究倾向在此分别表现出两种共识,第一种认为教师专业身份没有一个固定概念的研究者通常认为,教师专业身份意味着对“作为教师的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它牵涉到教师自我多种身份的协调;而认为教师专业身份具有特定解释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坚持的一套价值观与承诺。简言之,教师专业身份既是教师对自我多重身份的协调,也是教师所秉承的一套价值承诺与职业期待。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回应人民现实生态诉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高度、科学的理论自觉。优美生态环境是民生之根、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之患、美好生态生活是民生之福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蕴含着深刻的民生意蕴,体现了鲜明的民生向度。

(一)优美生态环境是民生之基

GCC-PHAT适用于信噪比较高的环境,但在嘈杂环境中其时延估计效果变差甚至失效。在实际应用中,麦克风采集的信号中包含有语音和噪声信号,语音信号又包括静音、清音和浊音不同阶段,而其中浊音段具有较高的平均能量和较强的相关性,可以保证GCC-PHAT算法的时延估计性能。为此本文对GCC-PHAT算法做以下的改进:引入基于C0复杂度的端点检测算法,以确保静音段或噪声段不参与时延估计环节;对采集的信号进行线性预测,对浊音段的预测残差进行GCC-PHAT计算以提高时延估计的鲁棒性;对时延估计结果进行平滑滤波,以获得稳定的时延估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而言,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人民需要和社会供给的内在矛盾。在人民需要层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其中,事关人民基本生存权和生活幸福的生态生活,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人民追求的生态生活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生活,而是拥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等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态生活。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9]8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既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也是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初心和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还人民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人民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人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人民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14],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这里说的蓝天、青山、绿水、碧海等都是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形象表达和具体表征,而美好生态生活则是指人民所追求的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绿草如茵 、绿树成荫等优美生态环境,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享有清洁环境,人民从中获得生态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习近平高度重视美好生态生活的幸福价值,美好生态生活的幸福意蕴也因此而彰显。

人是自然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9]13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关系,即人类属于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优先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深刻把握人与自然这一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环境就是民生”的论断,指出生态环境与民生休戚相关,生态环境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基本生存权和生态权益,而且直接关系社会民生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指明了生态环境的民生维度。

2.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巨大威胁。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9]14,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9]4。近年来,我国由环保问题、土地资源纠纷、生态维权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激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统计,2016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2起,其中千人以上规模的就有12起。事件诉因中,涉垃圾类19起,涉工业污染19起,涉变电站6起,涉污水处理1起。有专家统计,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已经远远超过我国的GDP增速。这种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因此,生态环境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问题,而是已经演化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其父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王阳明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进士第,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因上疏援救戴铣等而得罪大太监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龙场驿任上,王阳明致力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研究,并形成了著名的“心学”体系。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年(1529年)卒,归葬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镇)。卒后三十八年,即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二)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之患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环境贫国、生态弱国成为我国的生态国情。“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1]15生态环境问题既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生态制约,也对社会民生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来源于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2]6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自然之子。一方面,人类依靠自然界生存、生产和生活。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人作为有自然生命力的人,必须依赖大自然。人与自然这种“根源性关系”决定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人类破坏大自然将招致其报复。马克思一再强调,违背人与自然和谐这一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祸福兴衰皆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民生之本,破坏生态环境是民生之危的深刻道理。

2.从民生发展来看,绿色民生才是真正的惠民民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1]。这就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就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建设的民生是生态文明、绿色民生。绿色民生不是简单以物质文化水平作为衡量标准的民生,而是注重生态向度充分融入的民生。它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支撑,主张民生除了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加、餐桌丰富、居住宽敞、出行便捷以及养老、看病、上学不发愁等方面之外,还要有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只有拥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生存发展才有依托,生态权益才有保障,社会民生才有质量。故此,绿色民生是大势所趋,也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民生的最终指向。

(三)美好生态生活是民生之福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母体和基础,也是民生福祉的基本构成。随着我国生态问题不断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的向往愈显迫切。“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不断凸显。”[13]这就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幸福生活的基本标准之一,优美生态环境在人民幸福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从民生需要来看,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的迫切需要。人与自然的“根源性”关系决定了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如阳光、水、土地、空气等,都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自身有生态需要,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0],突出了民生需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过去生态环境良好,但物质文化生活贫乏,人民的生活需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社会、政治层面的需要比较缺乏,更没有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10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等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越来越强烈,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那里还住着一户姓孟的人家,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儿,带着三个闺女。房子一面盖着石板,一面盖着茅草。就连院坝也是临崖而筑,用石头垒了半人高的围栏。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时代意义,既表现在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与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与升华,也表现在为当代实际问题和时代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特别为对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小康、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一)美丽中国的共建价值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9]20美丽中国具体而言是指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土地安全、环境优美的“绿色中国、秀美中国”, 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待。没有美丽中国,就无法实现中国梦,就无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生态权。美丽中国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从民生角度出发,蓝天、青山、绿水、沃土、干净水、清新空气等都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构成要素。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根本保障。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必将带领人民通过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参加国土绿化行动、节约资源能源等生态实践,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推动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二)生态小康的推动价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奔小康,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和国家的崇高使命。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和支撑。习近平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9]8,“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9]9。这就是说,全面小康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民主、生态优美的小康,生态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位”,都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是否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人民由过去“求生存”转为“求生态”,由“盼温饱”变成“盼环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构成“小康”的内涵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指向功能。坚持这一思想的引领,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1],努力让人民共享绿色成果,为全面小康增添绿色光环,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美好生活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2]10鉴于此,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明确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内容,赋予其丰富内涵。其中,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然而,近年来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激增,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人民安居乐业构成极大危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切人民切身利益和现实诉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和深厚感情。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有利于减少因生态环境产生的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和威胁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四)美好生活的引领价值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转化的重大判断,使“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再简单依赖于物质、文化层面,而是越来越注重优美生态环境的价值和功能。建立在优美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美好生活才是人民群众渴望的美好生活,没有优美生态环境做支撑,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无法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我国生态国情,顺应人民生态诉求,着眼人民美好生活,突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性、宜居性功能,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价值。坚持这一思想的科学引领,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与民生的重要关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从而将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融入美好生活追求,使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过上美好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1(1).

[2]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3] 孟轲.孟子[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5.

[4] 荀况.荀子[M].高长山,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3.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1] 习近平.推动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11(1).

[12] 2015统计数据[EB/OL].(2016-11-20)[2019-04-09].http:∥www.nhfpc.gov.cn/wsb/index_2013.shtml.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3.

[14] 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提出这么干[N].光明日报,2018-05-20(1).

A Probe into Xi Jinping ′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eople ′s Livelihood

WANG Lanhui 1,PAN Xinzhe 2

(1.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nism ,Tianjin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Tianjin 300350,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the people′s rising ecological demands,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new views and new judgments 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core iss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well-being", which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sound ecological thought on eco-civilization.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root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y become the troubl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good ecological life is the happi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constitute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civilization and contains profound implication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ogether, the value of promoting an ecologically well-off society, the valu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value of leading a better life.

Key words: Xi Jinping;eco-civil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a beautiful China;good life;people′s livelihood

收稿日期: 2019-04-16

基金项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研究”(2018B056);山西省教育厅项目“‘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sxjg2014ybxm006)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兰惠(1961—),女,天津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潘新喆(196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9.06.00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285(2019)06-0001-05

[编辑 王晶冰]

标签:;  ;  ;  ;  ;  ;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向度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