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基于核心企业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视角论文,生态系统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单个组织宁静的封闭性创新和原有竞争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市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商业竞争格局的愈演愈烈,加速了不同创新主体的合作方式由原来简单的双边合作和垂直整合转变为多边复杂的网络动态性合作方式,促使创新活动从工程化、机械型走向生态化、有机型[1]。在不同创新主体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关系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物种之间、不同群落之间相互作用、共存共亡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环境,共享创新资源、不断创造利润和价值,在实现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维持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凭借其强大的创新前瞻性和综合实力率先采取行动,于2004年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概念,指出要在企业、政府、研究者与工人之间建立一种新关系,形成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2-3]。日本相继将产业结构发展的技术政策转为基于生态概念的创新政策[4]。随后,2005年法国开展“竞争极”创新生态系统计划[5],德国的电信产业构建了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6],欧洲创新计划中提到的数字生态系统技术和荷兰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等开始实施[7]。2011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四次“创新圆桌会议”讨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及有关政策启示等[8]。由此可见,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已逐渐引起国家、政府、产业以及企业的重视,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21世纪是共同创新的时代,未来企业的竞争与发展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的观点并强调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9]。在实业界,海尔、IBM、微软、沃尔玛、苹果等企业都构建了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并以此为依托在竞争激烈和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中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创造并稳固难以被超越的优势地位。中国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处于初期阶段,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10-11]。同时,创新生态系统与特定的区域空间相关,具有层次性,可从不同视角加以描述,如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11]。本文从创新生态系统的微观角度出发,界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本质,并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core enterprise/firm)为视角,对核心企业的界定标准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2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具体见表1[12-19]: 首先,从网络视角定义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创新网络的概念界定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被看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围绕本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20],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不过,作为网络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一种从企业仿生学的角度解释企业创新的理论[21]。生态视角的企业创新系统在本质上更突出系统内部各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外部创新环境、通过不同层次的合作而自发地创造新的价值和能量,以及企业间类似于自然界生物物种间生存和演化的相互依赖、共存共亡的过程,强调生态观的动态演化性和相互依存性。 其次,基于技术协同、共生战略和创新平台的角度定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针对创新主体间不同的连接机制而言的。各创新主体基于技术、战略和平台等主要连接纽带而建立不同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演化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在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过程中,与影响其创新活动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建立各种合作关系,从而形成的协同演化、相互依赖、共存共亡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网络式系统。 3 研究综述 3.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概念界定 一个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通常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它们作为创新主体而与外界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对系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现有文献并没有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进行统一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界定,其称谓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不同,有中心企业(hub firm)、领导企业(leading firm)、焦点企业(focal firm)、平台企业(platform firm)等。 国外学者从规模、技术、知识和系统4个主要视角定义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相比之下,系统视角下的核心企业定义更能体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的整合,更能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核心企业的特征,更符合以下实际情况——核心企业位于系统的中心位置,有能力构建和维持以自身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共享并整合系统内部的创新知识等资源、选择和决定其他企业的去留,拥有关键而独特的技术或资源,能够激发系统的创造性来获取外部市场[22]。本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概念界定[8,12,18-19,22-26](见表2),发现提供创新平台和将最终产品推向市场等也是界定核心企业的标准。 如表2所述,根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各界定标准的出现频率,本文选择出现频率(50%~100%)较高的界定标准,排除出现频率(30%)较低的界定标准。据此,本文提出:核心企业位于整个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拥有强大的实力优势可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系统内部成员提供一个创新平台来整合并分享系统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制定并实施管理合作伙伴的准入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系统的创造性,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维持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 3.2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3.2.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学者们主要从商业生态、创新网络和技术协同等视角分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Moore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生态要素(与企业直接相关的供应商、互补品供应商、顾客和分销商等)、扩展生态系统(与企业间接相关的供应商、互补品供应商、顾客和分销商等)、完整生态要素(政府部门、风险承担者——投资者和物主等、竞争对手、同类企业等)和系统环境要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宏观环境)组成[9]。Iansiti和Levien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影响该企业的分销商、供应商、外包公司、互补品制造商、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顾客以及监管机构和媒体等[12]。Ginsberg、Horwitch和Mahapata[13]、Nambisan和Zahra[18]以及Victor等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辐射到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科研机构、中介、金融服务、竞争者和顾客等创新主体围绕某种创新进行协同合作而形成的、松散互联且相互依赖的网络系统。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与其他技术互补型企业基于技术协同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14-16]。孙冰和周大铭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为4个部分——核心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创新生境和创新平台[24]。 综上,针对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划分,不同视角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商业生态视角突出企业所面临的整个商业生态环境;创新网络视角突出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复杂网络式关系;技术协同视角突出创新主体间连接的主要机制是技术互补性合作。 3.2.2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27]。类似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商业环境,在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和价值。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根本动力是通过创新来发展商业经济、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就是根据大自然中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模拟商业经济中的企业或个人等因合作、竞争等利益需要而构建创新体系。这种动态且开放的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准确定位,有效获取并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提高复杂技术创新的管理效率,降低创新风险,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Moore认为,企业与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各类企业以协同技术创新为目的,通过合作和竞争共同支持新产品开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企业进化能力[28]。在此基础上,Iansiti和Levien提出,现代企业的绩效越来越依附于非该企业直接控制的外部资源,系统的多样性和系统内部创新资源的分散性改变了技术革新的本质,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够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的创新资源[12]。 不同企业构建的动态性创新网络不仅有助于网络成员企业获取关键资源,而且对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准确定位有深刻的内嵌性影响[29]。因此,在整个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中,企业利用生态系统的观点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在供应链中找到提高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此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0]。 不同企业构建的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商业环境、更大程度地提高规模效应,各创新主体共享信息且共担战略创新风险有助于降低企业战略创新的成本、提高企业战略创新的效率[31]。类似地,Ginsberg、Horwitch和Mahapata提出,创新生态战略是有效管理复杂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深刻理解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结构和内部有效组织和管理,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完整的复杂创新体系[13]。 3.2.3 核心企业与系统内部成员间关系管理 国内外学者对核心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内部成员间关系管理的研究结论见表3: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与Ander针对企业分别面临上游组件商与下游互补商的外部创新挑战的研究相比,胡京波、欧阳桃花等针对核心企业共同面临复杂的上下游外部创新挑战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核心企业和生态系统中上、下游要素间具体交易关系的历史和实质;核心企业基于技术互补性、资源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等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利用基于相离度的模糊优选方法、知识产权模型和选择性知识揭露模型等与合作伙伴建立关系。Ginsberg、Horwitch和Mahapata分析了不同企业创建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但是其研究仅从横向角度展开,对于管理实践缺乏参考意义[13]。Nambisan和Sawhney提出,可针对企业创新活动中的3个关键过程——管理创新杠杆、管理创新一致性和管理创新专属性——来建立和维系企业间的网络关系[39]。相比之下,基于战略性视角的生态系统研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核心企业与系统成员间共存共亡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可以基于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所处的创新环境选择不同的控制机制,以此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3.3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机制 本节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运行功能、核心企业与系统成员间关系管理3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维度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Den Hartigh[9]、Williamson和De Meyer[26]认为,核心企业的合作伙伴数、伙伴差异性可作为评价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指标。李玉琼和朱秀英根据创新共生指数判断企业间的关联程度,据此评价企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力[40]。Ginsberg、Horwitch和Mahapata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内部成员的多样性、中心性和网络密度是其主要评价指标[13]。 维度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功能。Iansiti和Levien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标准包括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系统具有稳健性、不断促进系统创造力的提高[12]。Den Hartigh还提出,核心企业合作伙伴的健康程度也是评价指标之一[9]。刘志耘认为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资源配置、结构协调、外部依赖和外部整合的风险,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这些风险进行了评价[23]。周大铭以JDJ公司为案例,归纳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风险——包括企业融合风险、机会主义风险、核心资源流失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和创新单元风险[41]。 维度三:核心企业与系统内部成员间关系管理。Ander提出,相对于单个企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原创性风险、依存性风险和整合性风险[14]。石新泓从获取合作伙伴信任、吸引合作伙伴、促进系统内部合作等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42]。李玉琼认为,系统运行风险主要来自连接各成员的结点[43]。Williamson和De Meyer将系统成员的差异性、刺激互补性合作方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系统准入机制等作为保持系统健康运行的主要控制机制[26]。张运生和田继双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标准能力、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技术资源互补性、合作企业间兼容性、声誉与信任等方面设置了评价指标体系[44]。 4 未来研究启示 市场环境的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创新主体间竞争的愈演愈烈,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等进行联盟,之前的企业创新网络进一步演化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2004年“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被正式提出,随之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如前所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维度对之进行了研究,为后续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关于核心企业如何构建、运行和评价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等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首先,企业构建并运行一个健康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认可,但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不同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异同点?其分类标准是什么?探索核心企业与其所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首先需要研究如何综合识别核心企业。只有利益更科学、更明了的判断方法区分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其次,关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目前研究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处: 第一,关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虽然学者们从商业生态、创新网络和技术协同等不同视角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划分,以此突出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需要对多个版本、多个角度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划分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以构建在互联时代具有普适性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组织架构。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对比,从价值实现的不同层面划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关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功能,已有研究大多从创新资源、创新成本或创新效率等单一方面展开分析,缺乏从产品创新价值链的不同结点切入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核心企业运行一个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其由产品创新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一系列企业经营活动链接而成的价值链具有怎样的功能?是否可以加速核心产品的创新流程?核心企业内部的战略、制度、管理和文化等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何种联系?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对多个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深入剖析。 第三,关于核心企业与系统成员间关系的管理,现有研究仅从企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等资源的角度展开分析。在关系建立阶段,影响企业发展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品牌、战略、管理、领导者等——是否也会影响其关系建立?在关系管理阶段,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所处的商业环境,如何选择不同的管理机制来维持与系统成员的关系?诸如此类问题亟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核心企业与系统内部成员间关系管理的研究角度宽泛、研究空间极大。 再次,综合上述3个维度——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运行功能以及核心企业与系统成员间关系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结合已有研究,未来研究可从多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探索核心企业内部影响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核心企业有效运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点和关键过程,构建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最后,在实践应用方面,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案例性实证研究分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且多以国外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受管理情景化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背景不同,其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同;国外企业构建全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趋势正逐渐兴起,这无疑会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大力开展基于本土情景化的国内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迫在眉睫。总之,关于企业如何有效构建和运行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已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我们需要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本土化企业案例研究,在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直面管理实践问题,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标签:生态系统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风险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