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临时展览的教育推广工作
◎周少花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办公室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临时展览活动能进一步丰富博物馆常态化的教育推广活动,有利于博物馆实施最新传播手法和技术。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于2019年5月举办的《茶器·物语》捐赠藏品展为例,对临时展览中关于博物馆教育推广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教育推广 临时展览
做好博物馆临时展览教育推广工作,应对临时展览的时间及组织频次进行充分调研和规划,避免出现受众需求兼顾不均匀的情况。同时,应积极利用临时展览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拓展、设计出更为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如有趣、实惠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期达到更佳、更形象和更广泛的教育传播效果。
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收藏与研究功能的延伸与扩展。基于博物馆自身拥有的大量藏品资源(包括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现代艺术等等),博物馆面向广大公众实施的社会教育工作可采取更生动、形象的工作方式,以使社会公众教育有更好的教育推广效果。从博物馆发展历史来看,博物馆教育主要采取藏品展示陈列的基本方式。如今,博物馆教育应充分结合不同形态的媒介渠道和活动平台形式,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推广方式。
早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已将“教育”调整至博物馆功能的首位,清晰反映了国内外博物馆对博物馆机构功能认识的不断进步,社会及广大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日渐提升。在此潮流之下,博物馆学研究领域正从以藏品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并形成主流趋势。
互联网上锦鲤的设置非常有意思,商家众多但重合度很高,没有诸如“玛莎拉蒂5元代金券(限第二辆使用)”的鸡肋玩意儿,多是一些抢手货。比如新出的人气款,大牌护肤品,奢侈品包袋珠宝等。
二、博物馆的教育与推广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它以博物馆的“物”为根本媒介来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形成相互“理解”与“共识”。基于博物馆拥有大量藏品资源的有利条件,传统的教育工作倾向于以博物馆作为教育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其特殊场景、丰富的实物展品和不同于常规课堂的方式,使博物馆教育富有独特的优势,在公众性、社会性、终身性、直观性、丰富性、拓展性、自主性和愉悦性(娱乐性)等方面具备多样化的教育特色。特别是乔治·E·海因和玛丽·亚历山大提出了博物馆教育研究理论和观点[1]。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不应该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而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是鼓励博物馆向来自不同群体、年龄段的广大公众提供教育产品,让民众在博物馆机构终身学习。
各地各级博物馆由于机构所具备的资源和优势各不相同,但都应以学术研究和产品设计为本,根植博物馆教育职能,方便公众了解历史文明与社会文化,切合博物馆教育推广工作的宗旨与目标[2]。
立法权扩容发生在这次修宪之前,在宪法条文中同样没有明确规定,宪法文本只对省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了规定,同样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释宪来赋予立法权扩容以合宪性地位[13]。甚至在监察体制改革初期,也有学者提出了尝试用释宪来解决改革与法治之间紧张关系的思路,但释宪并非无所不能,监察体制改革已经超越了释宪边界,只能通过修宪来解决[14]。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推广社会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探索的相关思路值得各地博物馆参考。故宫博物院首先集中自身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策划的优势资源,设立了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青少年教育部、宣教中心公众教育组等针对不同受众需求、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实现了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陈列、文化创意产品和公众教育课程或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育产品,并将教育产品结合多样化推广手段具体落实。
结合特定区域的角色定位和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故宫博物院搭建了“故宫讲坛”和走进社区推广教育等多种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社交新媒体手段,实现故宫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形成良好、广泛的社会传播效果,实现教育推广工作的有效实施。
由于过去传播方式有限,博物馆教育的应用情景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空间里。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博物馆教育有更丰富、多样的陈列展示和社会传播方式,从而在教育实施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策划不再只考虑策划主旨与展览藏品组织的问题,还必须考虑讲述内容的思路与展示方式,与目标受众的教育推广方式有效结合。
三、临时展览中的教育推广工作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情景下的重要教育产品之一,也是多样化教育产品衍生的基础,是博物馆教育推广工作内容实施的重要载体。一般情况下,具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往往是基于特定陈列展览或基于博物馆既有的文化教育内容而产生的,具有主题明确、内容形式多样化、系列化等特点,比如常见的特定讲解服务、专题讲座和文化体验等活动[3]。这类社会教育活动常结合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形成了常态化的特色教育推广活动。
随着当前文博界对公众文化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日趋活跃,国内外馆际之间的藏品展览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当代博物馆展览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交流展览的社会教育、推广活动吸引了业内同行的更多关注。不论从成本,或是展览传播影响的角度,临时展览的相关社教工作都能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组织的常态化教育推广活动,并与之形成富有机动性、保持新鲜感的组织效果。这一灵活的教育推广活动,有利于博物馆获得吸收最新颖传播手法和技术,满足各种受众需要,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4]。
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于2019年5月举办的《茶器·物语》捐赠藏品展为例,有关部门针对此次临时展览面向不同受众需要,分别筹备和实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教育服务:一是组织专题的展览讲解,向对主题感兴趣的大多数观众人群提供服务;二是结合机构所在的周边社区资源,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组织了以“制茶器、叙茶事、习茶礼”为主题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充分兼顾受众群体的需求;三是专门出版了与陈列展览配套的文物藏品图录,满足以文物收藏爱好者为主的特定受众所需。在此组合方式下,配套展览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充分考虑到与临时展览主题相关的各种受众群体需要,以形式多样的教育产品(服务或互动)有效回应了观众需求;同时,积极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促进有关活动的传播推广和实施,弥补了常态化教育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相对封闭和单向传播等缺陷。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哥哥去看翠姨。是我的母亲派哥哥去的,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哥哥给翠姨去,说是母亲送她在病中随便买点什么吃的。母亲晓得他们年青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不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的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
[参考文献]
[1]耿超.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北京旅游学会编著.故宫服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陈海宁.博物馆陈列展览思想性与观赏性的有效统一[J].文化产业,2018(07):43-44.
【中图分类号】 C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8-48-02
【收稿日期】 2019-09-05
【作者简介】 周少花(1968- ),女,汉族,广东广宁人,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办公室,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展与教育推广。
标签:博物馆教育论文; 教育推广论文; 临时展览论文;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