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的赋集_何景明论文

何景明的一篇集外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何景明论文,集外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215-05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今属河南)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病归而卒。政治上直言敢谏,力排阉竖,关心民生疾苦;文学上与李梦阳齐名,并称“何李”。作为“前七子”中的重要作家,何景明的文学思想和诗歌作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学术界对其赋却关注较少。何景明的赋主要见于《何大复集》卷一、卷二,凡33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颇有楚骚情韵,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何、李二人提出的复古观念,为明末赋坛增添了色彩。

在全面搜集何景明研究资料时,笔者从《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意外地发现了何景明的《石楼赋》。该赋不见于各种版本的《何大复先生集》或者《何氏集》(包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标点本《何大复集》),也不见于《历代赋汇》、《赋海大观》等大型辞赋总集,是何景明的一篇佚赋。全文如下:

石楼赋

石楼先生既捧檄于外台,将命驾于中州。乃假道以省乎高堂,驰太行之阻修。展其旷怀,慰兹远游。览山川之如故,访风景于石楼。念旧游之所在,举壶觞以优游。

遂与客沿清溪,跨绝涧,控天梯,钩石栈。罗群山于膝下,挺层台于天半。抚千载而孤瞪,纵万户于一眄。此其大观也。而重峰结翠,檐牙之回薄也;迭嶂周遭,墙垣之连络也;列岫吞吐,户牖通也;树色渺蔼,施帘栊也。若其璇题约月,画栋承云,乘长风,迸斜矄,烟霏雾冥,郁乎氤氲,横披风雨,侧逼星辰,又晦明之相因也。时而穷八极之表,九垓之垠。高寒冽乎肌骨,寥廓荡乎神魂。已而叹曰:“是则天下之奇也。彼丽谯齐云,井干落星,极匠士之工巧,破人力以经营,贮丝竹以待夜,艳罗绮而娇春。及其尽也,莫不华落声沉,墙颓基湮,向靡丽之雄杰,悉风散而波沦,此不可称于大人也。曷若兹楼,根于凝成,肇于鸿蒙。天造地设,禹凿神功。丹雘不御,斧斤何庸。俯兮无极,仰兮无穷。日月之所出纳,乾坤之所帡幪。拟阖辟而不阂,等古今而同荣。”

客曰:“先生亦知夫遇乎?遇则重,不遇则轻。故水以龙而灵,山以仙而名。峨嵋显于三苏,龙门显于二程。盘谷托昌黎以不朽,匡庐得六一而益尊。吾今始知石楼之遇。观其隐显,即德之深远也;振拔闶阆,即才之高旷也。旁合而独起,中立而崔嵬,乃其威也;万仞壁立,乃其直也;四境俱通,[乃其]①聪也。突兀峥嵘,睥睨遥空,乃其器之宏也;白露飘飘,芙蓉碧霄,乃其出尘之清标也。龙虎交蟠,凤凰双攀,群峭互出,纡绿流丹,乃其文彩之翩翩也;至其所积之久,所培之厚,则又仁者之寿也。况君子之所爱,或假情以自寓,或托物以自省,趋合而形忘,机会而神领。岂徒恃谲崛以夸奇,玩清绝以炫景耶!”

于是攀翠磴,及瑶巅。玉巢栖鹤,铜柱擎仙,洞雪积素,山月连娟。排石囱而挤涧户,咸兴极而言旋。但闻岩屿风生,万籁始声,天高水清,山空谷鸣。醉下白玉京,伫立清霞城,谒帝阁于阊阖,接卢敖于太清。②

山西省沁水县城南有石楼山,石楼山上有石楼寺。清雍正年间修《山西通志》卷二十三《泽州府·沁水县》云:“石楼山,在县南二里。崚嶒崒嵂,形似楼台。山半旧有石楼,后废。下有濯缨泉,入杏谷水。”据此,石楼山之所以得名,即在于此山巍峨陡峭,形如楼台。半山腰的石楼,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而成,本赋所谓“曷若兹楼,根于凝成,肇于鸿蒙”,盖即此也。可惜石楼在清代雍正年间已经不存。又《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寺观·沁水县》载:“石楼寺,在县南二里石楼山,所谓石楼精舍也。王徽、李瀚有诗。”其中李瀚字叔渊,号石楼,沁水县人,官至户部尚书,赋中的石楼先生指的就是他。石楼先生李瀚对何景明有知遇之恩。樊鹏《何大复先生行状》云:“(何景明)治书才九月,沁水李御史瀚,时按汝宁(今河南省汝南县),调试信阳诸生,先生从其兄往试。御史读其文,曰:‘奇才,奇才!吾未见山川何盛,生此人也!’遂复如信阳观之。”③当时何景明年仅十五岁,御史李瀚就对他的文章如此重视,称叹不止,还亲自往观,可谓慧眼独具一伯乐也。这让何景明内心深为感动,所以对于石楼先生李瀚,何景明一生感念于心。《大复集》卷二十三有何景明的一首长诗《上李石楼方伯》,就是写给李瀚的。本诗开篇云:“三晋多人杰,吾师出固然。素汾经太岳,紫塞入幽燕。”诗人感念恩师李瀚的知遇之恩,并赞扬他的道德、文章和政事。而在《石楼赋》中,作者是借对石楼山风光景物的描写,来对李瀚的品质、人格、修养等进行赞美的。

《石楼赋》开篇写石楼先生李瀚接到朝廷任命,将要去河南任职。中途绕道山西沁阳,看望父母和亲朋,同时游览家乡名胜——石楼山。接着便具体描写石楼山上的所见所感。其中“重峰结翠,檐牙之回薄也;迭嶂周遭,墙垣之连络也;列岫吞吐,户牖通也;村色渺蔼,施帘栊也”一段,效法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的句式和笔法,极力摹状石楼山自然而壮丽的美景:重峰迭翠,如迂回相迫的檐端;山峦环绕,如连绵不断的垣墙;岩岫间云气吞吐,如门户畅通;树木郁郁葱葱,如帘栊陈设……整个石楼山,就是一座天然的楼阁,确实如《山西通志》所言的“崚嶒崒嵂,形似楼台”,亦如明王徽《石楼精舍》所咏“乱山重叠似楼台”。对于“此楼”,李瀚感叹它“天造地设,禹凿神功。丹雘不御,斧斤何庸”,日月出入其间,天地将其负载,人世间的任何宫室殿宇,都无法与之比拟。

石楼先生的感叹,饱含着对家乡美景风物的热爱,充溢着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而“客”(实际上是何景明的化身)的一番陈词,则是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热爱和赞美。“客”说:“先生亦知夫遇乎?遇则重,不遇则轻。故水以龙而灵,山以仙而名。峨嵋显于三苏,龙门显于二程。盘谷托昌黎以不朽,匡庐得六一而益尊。吾今始知石楼之遇。”峨眉山因“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而显赫,龙门因“二程”(程颐、程颢)而闻名,盘谷寺借昌黎先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垂不朽,庐山借六一居士(欧阳修)《庐山高歌》而更加尊贵。作者把石楼先生与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学士相提并论,言外之意是,石楼山必将借石楼先生之品德声望而名扬四海④,其对恩师的推尊与仰慕,可谓极矣!下面又笔锋一转,对石楼山的“德之深远”、“才之高旷”,其威、其直、其聪,其“器之宏”、“出尘之清标”、“文彩之翩翩”、“仁者之寿”等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实际上恰恰是对石楼先生李瀚的道德、才情、为人、为官原则的颂扬。作者以山水写人写志,把对人物的赞美暗含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了,构思极为巧妙。赋的最后,写师徒二人继续攀登山岩,观赏山中美景,聆听天籁之音,仿佛在天境徜徉,与神仙相接。

考察何景明现存33篇辞赋作品,我们发现这些辞赋无不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或揭露社会弊端,表达伤世忧民的思想抱负,如《蹇赋》、《述归赋》、《渡泸赋》、《进舟赋》、《石矶赋》、《忧旱赋》、《东门赋》等;或抒发与家人、师友之间的朴实率真的情感,如《秋思赋》、《别思赋》、《后别思赋》、《寡妇赋》、《寿母赋》、《结肠赋》、《待曙楼赋》等;也有些作品表现丰富多彩的品物世界,寄托个人的情操和品格,如《画鹤赋》、《水车赋》、《白菊赋》、《后白菊赋》、《荷花赋》等。总之,何景明的赋包含了作者一生中所能体会到的各种情感⑤。这与明代前期那种故作雅正、缺少生气的辞赋完全不同,为明代中后期辞赋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向。

李开先《词谑》二十七引何景明语曰:“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人之口者,情词婉曲,有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⑥何景明《明月篇序》更明确指出:“夫诗,本性情之发者也。”⑦可见其对真性情、真感情的重视和追求。其诗、其赋,大都践行了这种“重情”理论。有些赋甚至直接化用《楚辞》中的句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磊落不平的情怀,如《进舟赋》、《述归赋》、《蹇赋》等。《石楼赋》同样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作品。该赋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川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恩师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品德、正直人格的推崇和向往,是一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品。所不同的是,《石楼赋》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寓抒情于写景之中,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对恩师品德、才华、人格、情操的礼赞。

从赋体上看,《石楼赋》是一篇典型的文赋作品。首先,句式上运用骈散相间的句法,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同时赋中也有骈句,如“罗群山于膝下,挺层台于天半”、“高寒冽乎肌骨,寥廓荡乎神魂”、“日月之所出纳,乾坤之所帡幪”等等,与灵活多样的散句相结合,并且用“乃”、“而”、“若其”、“时而”、“彼”、“况”、“于是”等连接起来,形成散文诗一样的错落之美。

其次,本赋在押韵方面比较自由,不再有任何限制,这与骈赋、律赋汲汲于声律的作法迥然不同。例如本赋第二段,“涧”、“栈”、“半”、“眄”、“观”为韵,“薄”、“络”为韵,“通”、“栊”为韵,“云”、“曛”、“氲”、“因”、“垠”、“魂”为韵,“星”、“营”为韵,“春”、“湮”、“沦”、“人”为韵,“濛”、“功”、“庸”、“穷”、“幪”、“荣”为韵。频繁换韵,转韵自然,形成自然流利的声韵之美。

最后,本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组织成篇,这与文赋名篇欧阳修《秋声赋》假设欧阳子与童子的问答、苏轼《前赤壁赋》假设苏子与客的问答如出一辙。其实这种体式源自先秦,是赋体文学的基本体式。《文心雕龙·诠赋篇》云:“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⑧意思是假设主客问答来组织成篇,极力铺张描绘,形成有文采的赋篇。洪迈《容斋五笔》卷七“东坡不随人后”条云:“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两都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⑨这是自屈原《卜居》、《渔父》以来延续千年的结构形式。《石楼赋》采用这种传统的主客问答方式,但也稍有变化。前代赋大都是客人先言,主人后说,以客人的陈说为辅,主人的观点为正;而《石楼赋》却主客易位,主人先言,客人后说,以主人的陈说为铺垫,以客人的陈说为主旨。究其原因,本赋中的“客”,实际上是何景明本人的化身,作者试图借“客”之口,来表达对恩师的赞美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亦于此可见。

《石楼赋》的发现表明,作为“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虽然提出过明晰的复古理论,但并没有走向固执和偏激,他在创作中没有排斥六朝以后产生的新的文学体式,是一位观念较为通达的文学思想家和赋家。

《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序》称:“弘、正之间……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⑩弘治、正德年间兴起的复古思潮,迅速席卷明代文坛,以至于“天下语诗文必称何、李”(《明史》卷二八六《何景明传》)(11)当时就有徐祯卿、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等与之唱和,被称为“前七子”。后来又有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其踵武,大力鼓吹,声势浩大,影响直到明末。

何景明与李梦阳一样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的。在辞赋领域,何景明也提出了明确的观点:

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杂言》之五)(12)

这与李梦阳在《潜虬山人记》中提出的“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的论述如出一辙,似乎都将楚骚、汉赋视为辞赋领域的最高典范,对于六朝之后的辞赋作品一概否定。(13)何、李二人的论调不仅在明代备受推崇,即便是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家和赋学研究者也大都沿袭这种观点,论赋以汉赋为宗,限以六朝,很少关注唐代以后的辞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何景明虽然主张“文必秦汉”,甚至还说过“汉无骚,唐无赋”之类的话,但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明代前期以台阁体为代表的贫弱平庸的文风,为天下士子指出创作的目标和方向,这反映了何景明作为一代文宗所特有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而在文学实践中,他并没有拘泥此说,也没有完全抛弃六朝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等文学体式。其《渡泸赋》、《白菊赋》、《后白菊赋》、《待曙楼赋》、《画鹤赋》都是骈赋体,使用四六句式,而且对仗工稳,用典贴切,风格雅赡,辞采华美。其中《画鹤赋》用韵整齐,几乎与律赋无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石楼赋》和见载于《何大复集》卷二的《石矶赋》,使用了宋代流行的文赋体。宋代文赋是“以散体语势为行文风格,以议论治乱、心性修养和抒发人生感悟为内容的一种赋体,它的语言浅显平易,追求理趣韵致”。(14)《石矶赋》以石矶子和玄洲先生的问答组织成篇,散句颇多。此赋写石矶子在石矶山上治荒结庐,潜心经典;玄洲先生前往拜访,以为自己垂钓于洲渚之间,逍遥自得,其乐趣非石矶先生可比。而石矶先生则说自己以“义”为钓竿,既直且坚;以“知”为钓绳,不纠不缠;以“诗书为薮泽,道德为渊泉,天地为网罟,人物为鲔鲢”,所获甚丰,取用不尽,岂可与一般的渔夫钓者相提并论?(15)作者以钓为喻,表达了对圣贤思想与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充满了理趣与哲思。据傅开沛《何大复年谱》,该赋乃是何景明从信阳去往云南途中,经过湖南华容,受到孙士奇盛情接待时所作。(16)赋中的“石矶子”,显然暗指孙士奇,旨在赞扬孙士奇隐居华容的高风大德。合而观之,两赋的结构、写法、风格完全步趋宋人,在赞美石楼先生和石矶子品格情操的同时,表达自己的心性修养,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追求理趣,耐人寻味,是十分典型的文赋。可见,何景明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能够突破“唐无赋”的复古理论,其文学观念是明晰而又通达的。

细读这两篇文赋作品,我们还可以考见何景明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何景明一生积极入仕,勇斗权奸,刚直不阿,淡泊名利,表现出一名正直儒生的思想和节操。《明史》本传还说“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何景明传》)其对儒家经典精研深思,坚守不移,并且用以教导弟子,冀其发扬光大,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与传承者。但《石矶赋》中“太上忘名,混混泯泯。孰为其伪,孰为其真?”《石楼赋》中“攀翠磴,及瑶巅,玉巢栖鹤,铜柱擎仙……醉下白玉亭,伫立清霞城。谒帝阁于阊阖,接卢敖于太清”,则又似乎可见其受到道家、乃至神仙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太上忘名”源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孰为其伪,孰为其真”,正是《庄子·齐物论》中“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的取消是非、善恶、真伪、生死、祸福之差别的哲学思想的反映。“白玉亭”、“清霞城”乃上帝所居,“阊阖”即天门,“太清”是道教徒对天空的称呼。至于“卢敖”,本为燕国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派他去求仙,亡而不返。《淮南子·道应训》说他曾经“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殻而食蛤梨。”(17)后人便将卢敖视为仙人或者得道之人。《石楼赋》将“谒帝阁”与“接卢敖”并举,显然也将卢敖视为仙人。此处虽然使用了夸张手法极写石楼山之高大,但也不难看出道家和神仙家思想的影子。考察何景明的为官经历,他在与权奸刘瑾的斗争中,在十余年的中书舍人职位上,因正直敢言而屡屡受挫,或遭免官之厄,或长期羁延而不得升迁。在政治黑暗、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情况下,便有了“独善其身”的想法。这两篇文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何景明对高尚道德、人格、情操的追求,以及归隐山林、求道访仙的愿望,尽管这愿望并不鲜明强烈,也不是何景明思想的主导方面。

因而,将何景明的两篇文赋与其他诗文作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何景明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的不同层面,从而认识一位完整的、立体的、性格丰满的何景明。我们还发现,何景明对于不同赋体的风格与特点、长处与短处是了如指掌的,他常常根据创作主旨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赋体。在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时,他使用骚体赋的形式;在描写花鸟物品,寄托个人志趣情操时,则使用小赋或者俳赋体;如果是叙述游览经历、抒写个人的山林情怀和人生感悟,则使用文赋体。这种不拘一格、因“体”制宜的创作态度,既有明晰的文学主张而又有通达权变、实事求是的文学观念,无疑为后代辞赋作家和文学思想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注释:

①按:原文脱此二字,据文意补之。

②[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艺文》,清雍正十二年刻本,第18—19页。

③[明]樊鹏:《何大复先生行状》,《何大复先生集》附录,明嘉靖十年刻本,第5—6页。

④值得说明的是:三苏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峨眉山紧邻;二程是洛阳伊川人,乃龙门所在;韩愈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盘谷寺在孟县北邻;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庐山在江西九江;李瀚则是山西沁水人,他以家乡名胜为号,并有《秋日登石楼山》诗2首。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故乡的壮丽山川、风土人情,使得名胜与名人相得益彰,声名远播。

⑤详参王海燕:《何景明辞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第16—29页。

⑥[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5页。

⑦[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十四,明嘉靖十年刻本,第12页。

⑧[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4页。

⑨[宋]洪迈:《容斋五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1册,第843页。

⑩(1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7350页。

(12)[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三十八,明嘉靖十年刻本,第13页。

(13)何景明的辞赋创作确实践行了李、何提出的复古理论。《何大复集》有骚体赋11篇,又有楚辞体作品10篇,合在一起有21篇,占何氏辞赋总数(33)的64%,尤可见出其对早期辞赋(主要是楚辞)的推崇与仿效。至于《东门赋》,则是以汉乐府《东门行》的情节敷衍而成,文风质朴,颇有古韵。

(14)刘培:《北宋辞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15)[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二,明嘉靖十年刻本,第1—3页。

(16)傅开沛:《何大复年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7)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81—882页。

标签:;  ;  ;  ;  

何景明的赋集_何景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