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双刃剑”--论儿童规则教育的立足点_双刃剑论文

告别“双刃剑”--论儿童规则教育的立足点_双刃剑论文

告别“双刃剑”——论儿童规则教育的立足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足点论文,双刃剑论文,规则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则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帮助儿童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以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的社会性教育,是成人与儿童每日互动中必然涉及的内容。儿童的规则认知、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其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将来的事业成功和社会的和谐,因此自古以来都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当前一些早期教育实践中的规则教育,因其利弊兼存,已经具有“双刃剑”的贴切别名。一方面,成人借助规则教育这把利刃斩去人性的弱点,培养了儿童的良好习惯或者实现了成人对儿童的其他预期。另一方面,规则教育在不少情境中异化为任意管束而伤害了儿童,如一些孩子终于变得“听话”了,但是似乎不再那么亲老师,甚至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富有灵性了。事实上,规则教育与“双刃剑”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若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对儿童进行真正合理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将可以告别“双刃剑”的别名。

立足点一:规则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少幼儿教师和家长所理解的规则教育,是让儿童遵守规则的教育,或者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甚至等同为听话教育。这些理解,都强调了规则教育要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其实,儿童的良好习惯、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自律精神的培养,只是规则教育的部分目标,规则教育还应包括一个导航性的目标,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所要求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弱化、忽视或者背离这一重要目标,都易于在客观上引发规则教育与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规则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性教育。规则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儿童的个性为代价。

立足点二:教有原则,爱无条件

众所周知,“教有原则”才能够让孩子成长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人。问题在于,为了进行有原则的教育,我们通常向孩子表明类似案例1中教师的态度: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要符合我的愿望、符合我的规则——你乖的时候,我就爱你;你不乖的时候,我就不爱你了。

案例1:老师喜欢听话的小朋友

户外活动时间,中班的小朋友在玩大型玩具。有些小朋友在教师的多次劝告下,依然倒着滑滑梯。这时,老师拍拍铃鼓说到:“老师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不喜欢倒着玩滑梯的小朋友!”话音刚落,不少小朋友立刻争先恐后地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没有倒着玩滑梯!”

有条件的爱会导致儿童逐渐失去自我。因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包括正向关怀的需求。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求,这是个人在生活中渴望能够得到有关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儿童为了使它获得满足而宁可牺牲其他事情(如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等等)。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还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们自我意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有条件的爱,实际上就是迫使儿童逐渐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在这种控制氛围中长大的个人,将始终难以了解自己,缺乏主见,甚至越来越不喜欢自己。避免这种状况就要给予儿童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体现为儿童在任何情况下,即便是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够得到成人全部的、真正的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也并非无标准。“教有原则,爱无条件”所要强调的是,即使进行规则教育,对人的价值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首位。即无论是遵守规则还是违规的时候,都要让孩子知道,我们都是深爱他们的。即使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也不能够恶眼视之、恶语斥责,更要避免评价人品。规则教育便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论及引导孩子辨别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和改正错误、弥补过失,也才有助于实现规则教育的目标。

立足点三:观察跟随,提供适应性的支持

案例2:她接下来要干什么?

家长们陆续接走孩子,活动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实习教师照例放音乐给孩子们听。这时2岁半的蓓蓓缓缓地跪到了瓷砖上。实习教师立刻提醒道:“蓓蓓,你又顽皮了!快坐到凳子上,你感冒还流鼻涕呢!”笔者委婉劝说实习教师,然后将铺好的塑料地板轻轻地移到蓓蓓的旁边。蓓蓓轻轻地挪动膝盖,然后在塑料地板上翩翩起舞了——她边跳边唱:“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红花开,白花开,蝴蝶蜜蜂都飞来……”

事件如此发展,实习教师很是吃惊,问到:“你怎么知道她接下来是要跳舞呢?”其实,谁知道她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来不及了解孩子的意图,就已经误会了孩子,孩子的奇异想象和向善之心便遗憾地成了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立一些不合理的规则。比如要是蓓蓓不跳舞,我们也能够接受吗?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能动的独立个体,具有按自然顺序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人不应该随意改变这种精神力量,所能做的是为这种精神力量的自如展现准备好合适的环境。蒙台梭利曾经以一简洁有力的话语,展现了她对儿童心理发展动力问题的辩证观点,即“成人要追随儿童”。“追随”至少蕴涵了如下两层含义:

一是积极的观察与跟随。这是儿童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成人全面了解与深刻理解儿童的基础。更多地让儿童导演自己的生活,不随意打断儿童正在进行的无害活动,不仅是尊重儿童兴趣与自由选择的体现,也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主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自如展现个性。

二是在儿童需要的时候,予以适应性的支持。所谓适应性的支持,是指在尊重儿童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前提下,给予适宜即必要而不多余的情感、技术或物质支持。如成人在判断儿童已经具备解决问题条件的前提下,鼓励受挫的儿童继续尝试,便是一种情感的支持。而在规则认知方面,及时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组织与引导儿童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儿童共同生成规则,便是一种技术的支持。为儿童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如案例2中的塑料地板,则是一种物质的支持。由于“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故而帮助儿童自己获取成功,比成人直接包办代替取得的成功能够给儿童带来更大的快乐。因此,在规则教育中提供适应性的支持,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独立性与成就感。

立足点四:简明易懂,避免超限效应

不时看到这样的情景:成人长篇大论地跟孩子讲道理,而孩子早已不耐烦;一旦宣讲结束,孩子如脱缰野马,不久又违反了刚刚教导的规则。我们自认为苦口婆心,抱怨孩子把自己的“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其实很多情况下,或许不是孩子主观上不想学好,而是客观上他们已经受不了。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很容易引起听众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即超限效应。超限效应的结果使受教育对象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内容单调重复等均可引起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的原理启示我们,规则教育除了需要成人明了不同的规则类型及其相应的教育原则,还需要简洁易懂的语言,必要时辅以有效的行为策略,忌讳长篇大论、唠叨重复。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违规时,讲道理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显然,时间有限,就必须舍弃成人的情绪宣泄,舍弃无用的过多指责,舍弃长篇演说,而转为探寻简明易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这3分钟里,要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引导或告知其改正错误的方法。因为,儿童违规或技巧缺乏导致行为不太合适,与其过多地指责,不如简要说明道理之后,引导儿童以正确的方式,弥补其举止不当或违反规则所造成的过失。这黄金3分钟是对成人教育智慧的挑战。若加深对《纲要》精神的理解,以“智慧”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及时反思规则和每次规则教育的合理性,三思而后行,摒弃简单粗暴、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我们将会逐渐成长为善于观察追随、善于提供适应性支持的智慧教育者,规则教育也将真正告别“双刃剑”的别名。

标签:;  ;  ;  ;  

告别“双刃剑”--论儿童规则教育的立足点_双刃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