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挑战与区域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2)02-0031-04
毋庸置疑,美国经济自1991年初走出低谷到现在已经持续增长十年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也由1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转变成2000年的财政年度盈余2370亿美元。其经济持续增长的缘由是因为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New Economy)”[1]。什么是新经济,它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发展提出哪些挑战?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新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一系列的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IT)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出版的《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明确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强调知识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目前有三种形态。一种为农业经济,以劳动力为基础,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是个体或集体的封闭式生产。其中,以土地为主体的产业在农业经济形态中占主体地位。一种为工业经济,以资本为基础,以机器为基本生产工具,按专业分工,集体生产。其中,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在工业经济形态中占主体地位。一种为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面向过程和个性化的需求灵活生产,权变式的管理,正从一国国内向全球化扩展。其中,以知识为主体的产业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占主体地位,并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经济形态。
其次,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交易活动。虚拟经济系统是一种复杂系统,它主要的组成成分为自然人和法人,包括投资者、受资者、金融中介等,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经济活动。在新经济活动中,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活动模式。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美元,是实体经济28.2万亿美元的五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概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
第三,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讯为依托,通过在线交易完成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由于网络经济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使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供给曲线右移。同时,由于股市看好,财富效应的出现,也使总需求不断增加,结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形成一个新的交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最后,知识工人是新经济发展的主力。知识工人是伴随新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拥有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技能、目标明确、自主管理、不断学习和创新、注重工作质量、强调自愿择业的一个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产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真正结合,是白领和蓝领界限逐渐消失的结果。在“今后50年,能最系统并成功地提高知识工人生产率的国家将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2]。
二、新经济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挑战
1.经济差距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还处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状态,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科技与教育水平还比较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很弱小,人均GDP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差约十倍,与高度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部分区域达到百倍以上。1994年,我国人均GDP为438美元,约为该年度墨西哥4237美元的1/10、日本36725美元的1/85;[3]即使到1999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只有4953元人民币,如与美元汇率按8:1计算,也仅有620美元,仅仅是日本1994年的1/60。[4]在新经济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知识、技术掌握水平比工业化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要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情况下,这种差距近期难以消除。因此,由其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也难减小。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建立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和最新工艺基础上的,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在世界或本国领先的现代技术群体。它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制高点,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劳动对象,缩短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在高度发达的国家里,1970-1980年开创的1700万个就业机会中,其中90%从事信息、知识传播和一般性服务。[5]另外,随着新知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现代生产已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知识工人的出现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各国“硅谷”的建立以及由此带动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为提高知识收益递增效益,我国在目前知识技术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如何乘经济腾飞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发展经济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
2.创新体系需尽快完善,创新意识急需增强
知识转化为技术并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生产函数、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技术进而形成专有技术的过程都称之为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其基础是知识密集型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达国家的知识优势能够很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关键在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创新机制。我国目前的体制对创新的鼓励是不足的,创新机制很不健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于线性的科学推动模式(science sidepush),即沿着研究发明——找市场——找应用——建厂生产的程序;而较少熟悉市场牵引模式,即沿着市场需求——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的程序;应用网络式创新体系的研究更鲜为人知。美国经济之所以新,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技术革命,以数字信息为核心的技术开发的突飞猛进;二是投资革命,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在信息科技投资领域中的投资狂潮。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结合,使得美国新经济能够得以持续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资本积累较低,人力创新意识较差,求稳、求准的经济意识始终主宰着人们的经济行为,风险意识不强,这对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了巨大的内在阻力。
3.学习需求增大,学习化社会形成追在眉睫
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新经济社会,知识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存量的质量、数量以及更新的速度直接决定了个体或集团发展的潜力和效率。知识的获取源于学习,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将伴随人的一生。它不仅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在整个知识社会中生存,并成为一种精神领域的需要。这种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学习需求的日益膨胀,元疑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然而,目前教育投资算术级数的增长状况却远远不能满足于教育需求的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加之现有教育资源运用不充分、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质量滑坡的现实,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化环境,绝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三、面对新经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1.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科学安排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纵观我国的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平衡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平”,却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低效率、低增长,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倾斜发展战略释放了沿海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潜能,促进了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符合“效率中心”的原则。但随之产生的区域间经济矛盾、经济磨擦也日益突出,如贫困差距的拉大、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区域市场的人为分割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则必然导致长期的宏观效率低下与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发挥市场功能的同时要保障社会的公平;东部率先开发的同时西部也要大开发;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时要有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保护弱势群体;发挥资源优势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安排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2.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极,构造信息基础网络结构,形成知识、信息城市辐射中枢,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根据发展极理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构成了发展极。发展极对周边地区有一种辐射扩散效应。凭借这种辐射效应,发展极成为一个地区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运输中心、信息中心。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四周聚集着众多的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与工业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相反,新经济的“知识信息中枢”将替代那些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它强调时空观、效率观、积聚形态观的变化。新经济的社会结构是网络结构,信息技术网络是其核心,它对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超出对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控制与管理。当然,构造信息基础网络结构,并不是忽视交通网络、能量网络的建设,在区域创新进一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还必须坚持工业化与知识化并举的方针,重点抓好知识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扩散和应用,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
3.因地制宜,在区域内营造人才培养、流动和使用的良好机制,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逼近,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内涵已经转为对知识、信息以及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区域能否为企业提供优良的融资、融智环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美国开发犹他州,专门成立了高质量的教育委员会,并有该州教育厅长贝尔博士为主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教育科研工作,培养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高技术人才。同时,他们还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吸引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和人才到该区落户。我国区域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也可以借鉴犹他州的经验,革新观念,勇于开拓,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吸引天下英才。上海自1997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投入,有赖于掌握了创造性知识的人。上海近年来不断颁布政策吸引本市紧缺人才;珠江三角洲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需要“人财”(Human Capital)而非“人才”的观念,认为前者是资本之才,可以创新利润,后者是智慧之材,是人类可能构筑的“脑力平台”的基本条件。为此,该地区急需招聘技能型人力资源,以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使高技能的“人财”能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厚植其生长的根基。陕西省现有科研院所1000余所,高等院校50余所,各类科技人员80余万人,是中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表、仪器、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基地。[6]甘肃省兰州市现有中科院及各部委所属科研机构25个,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9个,在基础科学和应用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一批相当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这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两张皮”,二者相互脱节。为此,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应重点加强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步伐。
4.加强区际间特色市场和大企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区域创新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兴起,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着技术革新的持续进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全球信息网络的连通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雄厚经济实力、优秀人才队伍以及各具管理文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但与世界500强企业比较,我们的工业500强平均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只有它们的O.88%和1.74%,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和人均收入也只有它们的24.2%、12.31%和9.51%以下,研究开发费用只有1.38%,[7]因而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的成长相似,它们的成长需要以生产经营为主向以资产经营为主转变,需要跨区经营,建立特色市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本地区的优势企业“走出去”,吸引外地企业“请进来”。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开发与发展,这既有利于开发中西部地区,又为东部的更大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腹地。当然,跨区域企业集团的组建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靠市场规律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深层次的利益协调。在整个过程中,区域应注意知识的创造、吸收、传播和使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应注意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知识管理;市场竞争中应注意对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的保护;培养本地区创新型人才,在企业跨地区经营中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等。
5.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基础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技能,继续教育在于不断更新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其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期”。因此,在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支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建立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校长的综合素质,积极推动东部发达省市的中小学进行对口支援和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时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教材改革力度,要积极研究不同学龄阶段学员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选择针对性强、吸引力大、效率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是要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知识全面的现代化干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积极引进各种短缺和急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稳定现有科技和管理队伍,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区域教育网络建设,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收稿日期:200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