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及其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目标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合商业独家经营、统购统销的格局,建立起“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通环节)的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流通体制改革对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商品流通,建立市场经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已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体制亟待建立起来。
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市场经济下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如何建立?近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门探讨,比较集中的意见有两点:一种是建立“国家可调控的商品自由贸易流通体制”;另一种是建立“一主、多制、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体制”。这两种观点虽然体现了现代流通经济的特点,有着较强的进步性,但仍然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主要是没有突破政府行为的约束。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商品自由贸易流通”。其基本特征是:市场机制对商品流通的作用越来越强,体现市场调节经济;而政府对商品流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弱,政府只是制定“竞赛规则”,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对经济进行再调节,凡市场能做到的政府就不必代劳。
商品流通体制可以按三个方面确立改革目标:一是在商品流通的客体方面,建立起批发与零售、现货与期货、内贸与外贸、有形与无形市场相互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并与各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二是在商品流通的主体方面,建立起以国有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等公司化改造,外资、合资、联营、私营、个体广泛参与、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流通主体。三是在商品流通调控方面,建立起商品流通法规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完善、实现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的商品流通调控体系。
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
按照上述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加大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力度,应是现阶段的战略选择。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商品流通运行机制。一是积极培育各类商业流通主体。按照十五大精神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深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在抓好大企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搞活小企业,通过“改、转、租、包、并、联、卖”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商业小企业民营化步伐;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合伙商业等各式各样的民营企业,逐步形成各类商业流通主体蓬勃发展的新形态。二是加快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商业新格局。围绕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商品流通,建立起以商贸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功能强,买全国卖全国,专业、综合并蓄,全国、区域相互贯通的新型批发体系;建立起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超级市场、仓储式市场、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精品店、便利店多种业态的完整零售体系;建立起内外贸结合,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接轨的外向型流通体系。三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化。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实现商品流通的网络化、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批发业、配送业要加快建成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品流通网络;零售业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化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二)在调整组织结构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一,垄断竞争型市场组织是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商业流通主体越来越多,一方面,各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相似,相互之间有较高的替代程度,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各企业又有规模、性质、专业的差异,从一定意义上讲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垄断竞争型市场上,各企业始终面临竞争的压力,经营不好就会被挤出该行业。因此,通过创造有利于竞争型市场组织发展的环境,使各企业不断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发展一部分大型流通企业是实现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还处于企业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的状况,既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商品流通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且,流通企业小型与分散的格局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因此,要在组织结构调整中,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连琐等方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综合商社、大型商业集团、大型商贸公司。第三,建立有形商品交易市场是实现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之一。专业化流通企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体现着资源在整个社会的优化配置。因此,要在商品流通组织中,建立一批信息量大、适应性强、交易灵活、成交率高的有型商品交易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代理制、配送中心等新型购销形式。
(三)加快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对商业企业革新和适应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因此,要针对市场形势的发展和新变化,把推进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赋予传统经营方式以新的内涵。转变商业经营方式的重点:一是彻底改变传统的商品经营模式,积极探索资本和商品一体化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大企业资本和信誉优势,推进优势扩张和规模经营。二是积极调整企业市场定位,由千店一面的趋同型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方式转变,改变雷同经营和模仿经营的落后经营方式。三是借鉴现代管理模式,由经验型经营方式向科学经营方式转变,国有批发企业必须摆脱“坐商”式经营方式,利用场地设施发展商品配送或仓储直销,并利用渠道优势开展总经销、总代理业务;零售企业和副食品商场要建立起自动化管理系统,由传统的封闭式售货方式向现代的开架售货方式转变。四是由过去的热情、微笑服务向新形势下的绝对到位的满意服务转变,以消费者的意愿为核心,提供一切能做到的超值服务。
(四)由政府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商品流通业是市场化程度发展最快的行业,作为商品流通业的主管部门势必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因此,商品流通主管部门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从过去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到间接管理,从过去只着眼于管理国合商业转到管理社会商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新的商品流通管理模式应该是设立一个行业管理部门,并通过不同层次的商会、协会来承担原政府行政管理放开的职能,在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衔接,对行业中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流通主体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当前的任务是,各级商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县区的商业主管部门,要打破国有和非国有、直属和非直属这两个界限,从单纯研究国有商业发展转为研究全区域商业流通的发展,并逐步实现对全社会实施行业管理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