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内涵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价值内涵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价值内涵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定义论文,价值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2)03-0031-03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在当前发展中探索的重要问题,当前人们思想上存在的 很多困惑,无不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继续经典作家们的思考,寻找一个科 学的社会主义定义。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分析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制度,作为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随着生产力内容的发展而不 断发展变化,天生地具有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自然“身份”。对此,马克思曾总结性地指 出,任何社会制度如果不首先发展生产力,那么它一天也存在不下去。人类社会在发展 过程中发生质变,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有赖于这些社会制度都以生产力 发展方式的身份维系着,才不至于发生中断,表现出固有的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关系制 度化而成的社会制度,实际上是一定社会集团按照自己意志解决社会关系,努力实现本 集团根本利益要求和价值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因而历史上每一社会制度及 其表现形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统治阶级利益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烙印,具有明显的社 会关系意义。由此看来,任何社会制度,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都具有生 产力发展方式功能和价值目标内含两方面属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同样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分析,无论是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述,还 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性和首要任务的论证,乃至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无一不是在现代 生产力发展方式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取向共同构成的“平台”之上进行的。

首先,就自然属性而言,社会主义是社会化生产力的一种发展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尽 管因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实际斗争需要而重点从社会制度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关系即所有 制关系上去论述社会主义,但他们并不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忽视社会制度的自然存 在意义,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人的抽象的理性追求和伦理的向往,或某一社会集 团意志的表现和利益的制度体现。相反,他们总是首先承认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自然属性,以此为视角去探讨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规 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作是随着现代生产力发展而 产生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然后才在此基础之上着力揭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利益 对立关系和相互替代关系的。为此,他们曾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从生产力发 展方式的角度,根据生产力所包含的技术特征去划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指出:“手工 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又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都看成是现代生产力的“外壳”,认为资本主义这种“外壳”,尽管在推动现代生产力 发展方面曾起过“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与现代生产力社会化内容本质上不相容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被新的“外壳”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建立 之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式,是社会主义得以存在的自然 基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而是现代生产 力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先进性首先不在于它能够满足某一社会 集团的利益要求,而在于它作为发展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伟大推动作用上。

实际上,如果我们忽视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自然属性,社 会主义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主观臆造,我们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 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找到社会主义在否定资本主义过程中的“联系环节” ,找到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球两制”共存关系和相互借鉴关系的“支点”,更 不能解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放弃计划经济,走上市场经济发展之路这一世界性的客 观现实。

其次,就社会属性而言,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之后,为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 性质和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在 反对以少数人利益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之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先进社 会形态,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 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这个最终价值目标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但不可否认,社 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作为与私有制相对立的一种社会制度,内含有广大劳 动人民追求公正、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 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最终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在消灭私有制和资本对劳动的剥 削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等社 会财富的一种制度确认,是为努力实现全人类根本利益而作出的一种政策和制度上的安 排。从这方面意义去讲,所谓社会主义,无非就是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而“ 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上的质的规定性。偏离了这一规定性,就不是真正的 科学的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才与以少数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资本 主义具有了根本对立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结论才具有 了合目的性质,人们才有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坚定追求的信念。

显然,社会主义作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 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30页。),是现代生产力 发展手段功能与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以比资本主义更能快速发 展生产力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自然基础,同时也反映着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者的无 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愿望,包含有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 裕的价值目标的追求;而这一人民利益价值目标的“内核”又使社会主义在充当生产力 发展方式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获得了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内在原动力——绝大多数 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为实现最终的共同利益而激发出来的一股伟大力量 ,这是一种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身上迸发出来的、具有自觉意义的更强大的生产力发展 力量,它使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获得了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生产力发展动能和平衡机制,具 有更快的生产力发展潜力,从而取得对资本主义的根本优势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正是 这样从社会制度双重属性意义上分析论述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现代生产力发展 方式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实现方式的统一,客观历史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才得以将社会主义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因此 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从基本特征上浅层次地加以认识,更不能 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言论上,而必须从他们关于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上,从他们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视角上,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是一种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为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式。这就是我们继续经典作家的思考之后 所获得的社会主义定义。

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个定义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从根本上来说也就在于它遵循了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视角,从社会制度双重属性上去论述社会主义。一方面,把“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内容,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 生产力发展方式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上所具有的独特的自觉意义和伟大的推 动作用,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充 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价值,因此能够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手段功能和价值原则的高度统一。 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不至于产生“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套在哪个社会制度上都讲 得通,没有真正揭示出社会主义的特有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把公有 制等根本原则包括在内,不完整”等诸如此类的疑惑,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真正 内涵。

实践告诉我们,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上全面而辩证地认识、定义社会主义, 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建设好社会主义。以往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之所以 出现片面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割裂了 社会主义两方面属性的内在关系,不敢也不愿意承认社会主义的手段功能,没有认识到 社会主义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式所具有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使命,没有认识到 社会主义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的,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价 值目标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的,只从社会属性上去认识社 会主义,以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形式越“大”越“高”,人民利益就越是充分实现, 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这种脱离自然属性只 以社会属性形式存在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主观臆想。按照这种社会主义 观去建设社会主义,表面上越来越象理想中的社会主义,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的奋斗目 标,但实际上由于背离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实际生活需要,结 果只会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终走进 死胡同。对此,“苏东”事变已经作了有力地旁证。相反,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 国之所以能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关键就在于我们克服了过去的片 面倾向,把社会主义重新置于自然属性基础之上,以此作为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 标的出发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承认社会主 义的自然属性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功能,并不会降低或损害社会主义的“好名声 ”和崇高形象,相反,只会有助于提升和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社会主义的完善成熟 ,社会主义的伟大形象、感召力和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实实在在地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彻底克服过去那种只从社会属性上看待社会主义的片面倾 向。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只有自然属性的 生产力发展手段,而忽视它在充当生产力发展方式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性质 。否则,“苏东”事变这样的“恶果”同样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次出现。现实中的确存 在有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的手段功能而忽视其价值目标的倾向,比如,“三个有利于”标 准庸俗化、泛化、简单化,借改革发展之名化公为私,等等。这些应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和认真纠正。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人民利益价值原则的制度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目标这两个“基本原则”。但公有制同时也 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必须采取有利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大胆 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使之成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 效手段,这样,公有制才能充分实现其固有的人民利益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式基础之上共存和相互学习,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或一致性,是发生 在社会制度自然属性层面之上的,并不因此而否定两者之间在阶级利益关系层面上的根 本对立;只要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住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内在价值,就不会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这种根据我 国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变革、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与过去相比似乎不那么 “标准”,但实质上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深化。只有坚持社会制度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理论视角,我们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接近真理。

收稿日期:2002-03-07

标签:;  ;  ;  ;  ;  ;  ;  

价值内涵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