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度报告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评价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上佳表现,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而且更出现了市场规模随影院和银幕数的增加而扩展、影院观影重新成为城市观众文化生活一部分的可喜趋势。与国内电影市场节节攀升的态势相比,2008年中国电影(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海外合拍片)的海外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表现和评价就总体而言却平淡而缺乏亮点。从市场影响力看,新世纪以来伴随《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成功而涌动的全球“中国电影热”俨然已出现退潮迹象,中国商业电影海外票房总体欠佳;从艺术影响力看,中国电影在世界主要电影节上均缺乏令人惊喜的表现,海外艺术院线放映的票房收入也差强人意。与中国电影的海外平淡表现形成对照,2008年英国电影在全球特别是北美电影市场气势夺人,不仅在传统强项即英美合拍片领域出产了《妈妈咪娅》(Mamma Mia!)、《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杀手无假期》(In Bruges)和《生死朗读》(The Reader)等涵盖了商业艺术双面向的影片,而且也在英国产影片中出现了《无忧无虑》(Happy-Go-Lucky)、《饥饿》(Hunger)、《时间与城市》(Of Time and the City)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等广受电影圈瞩目的超越本土市场的上乘之作,由此成就了很多影评人所称的2008“英国电影年”。尽管就文化和语言而言英美电影存在近亲关系,因此英国电影在北美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成功很难成为中国电影的借镜,但比较英国电影的全面凯旋,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平淡表现无疑对官方电影机构、国营和私营电影集团或公司启示良多。
全球电影市场中国元素流行,却与中国电影业基本无关
2008年,中国因国内国际发生的诸多事件而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自然灾害方面,年初的南方冰雪暴和5月的汶川大地震将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应对力曝光在无数摄像机前;在奥运会方面,从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不愉快插曲到圣火的神奇点燃与熄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似乎从未如此长时间地得到全球媒体恒久如一的眷顾;在后奥运时期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速度的显著回落使其再次成为世界各类媒体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
与中国的高频率媒体曝光度相呼应,2008年,全球电影市场上的中国元素也持续流行,成为拉动票房收入的重要力量。2008年6月1日,好莱坞梦工厂动画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历经四年制作而成的手绘、机绘合成动画《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在洛杉矶中国剧院首映。这部在《卧虎藏龙》、《英雄》和《功夫》启发下推陈出新的影片,不仅承继了迪斯尼所开创的拟人化搞笑风格和英雄成长于磨难旅程中的叙事原型,而且以尽可能忠实的态度大规模借用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元素和符号。影片置景、视效师和艺术监制在前期制作阶段长时间浸淫于中国绘画、雕塑、建筑和功夫电影传统中,力图营造一个具有纯正中国风味的熊猫世界。①影片首映后,北美影评界一片赞誉之声。《纽约时报》称赞《功夫熊猫》是“富含内里的大概念”影片,具有“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②;《时代》杂志则以“极端令人惬意的娱乐”来描绘影片的视觉成就。③6月6日,《功夫熊猫》的发行商派拉蒙公司将影片推向大众市场,在北美4114家影院同时上映,首个周末即取得了六千多万美元的票房佳绩,遥遥领先于同一周末排名第二的影片。不仅如此,派拉蒙公司还仰赖其雄厚的发行实力,在全球刮起了一股颇含中国意蕴的“熊猫风”,很快缔造了《功夫熊猫》在全球主要电影市场的票房奇迹。截至2008年11月9日派拉蒙正版DVD发行前,《功夫熊猫》(制作成本约一亿三千万美元)在北美市场取得两亿一千五百多万美元的票房,而在海外影院市场则赚得四亿一千六百余万美元,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六亿三千万美元(见表一)。④
实际上,由好莱坞谱写的以“功夫”和“熊猫”为主旋律的中国乐章在2008年春天就已经吹响了前奏。4月18日,被标榜为成龙和李连杰两大功夫明星首次同片出演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在北美3151家影院同时上映,以两千一百多万美元的票房荣登周末排行榜首位。这部由《狮子王》、《精灵鼠小弟》导演罗伯·明可夫(Rob Minkoff)执导的影片,从制作团队、内外场景到叙事铺陈等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元素的关键意义。除成龙、李连杰外,主要演职人员还包括袁和平(动作设计)、鲍德熹(摄影)、刘亦菲、李冰冰等;影片以波士顿某男孩被金箍棒带到时空错位的古中国为开端,很快重新演绎了孙悟空辅佐唐僧西天取经的神话原型。除中国内地外,影片的全球发行由北美最大的独立电影商狮门公司(Lionsgate)和传奇影商韦恩斯坦兄弟新组建的韦恩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负责。尽管《功夫之王》上映后评价褒贬不一,有评论认为影片“缺乏真正的内容”、李连杰和成龙角色“因性格不同而隐含的喜剧潜质没有很好地利用”,⑤但经由上述两家实力公司的市场推广,还是在全球取得了一亿两千八百多万美元的票房,中国功夫和中国景观、中国文化再次通过好莱坞的营销而环游世界(见表二)。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功夫熊猫》和《功夫之王》在全球刮起的“中国旋风”却基本与中国电影工业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前者再次体现了好莱坞挪用和翻新异文化、将异文化改造成普世流行语汇、然后依靠雄厚的发行和营销手段打造全球文化事件的能力;后者虽有中国民营电影力量的加入,但华谊兄弟公司仅在合作中分得了中国市场的发行权,而影片在中国以外所赚得的一亿多美元票房却与中国电影业无关。也就是说,2008年全球市场票房表现最抢眼的两部充满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片并非源自中国电影业,而中国电影业从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也只是巨大蛋糕中切割下来的一小部分。
2008年中国商业电影的海外表现和评价
2008年,中国商业电影(包括合拍片)的海外票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呈现欧美地区惨淡苍白、亚洲地区时有出彩表现的大趋势。缺少了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章子怡等欧美电影界和观众比较熟悉的名字,中国商业电影显然面临着如何培养新面孔以拓展欧美市场的困境。⑥2008年初,依靠《少林足球》和《功夫》两部“无厘头”搞笑动作片奠定海外声名的周星驰,用科幻、动作、“无厘头”笑话和家庭剧的混合调制出了《长江7号》。影片在北美由成功发行《卧虎藏龙》和《功夫》的索尼经典公司推向市场。总体而言,欧美影评界对影片的反应相对正面。《纽约时报》称影片“有内容,有想法,含有家长所喜欢的温情感,不时出现的奇幻场景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陶醉其中”⑦;《综艺》杂志对徐娇饰演的小男孩赞誉有加,称她的表演“可信度十足;(她的)满面魅力、逗人行为以及电脑成像的小宠物保证能不时融化一些观众的心灵”。⑧不过,尽管评价基本肯定,很多影评人都注意到,缺少了“无厘头对话幽默”和“卡通式暴力打斗场面”、走温情家庭戏路的《长江7号》在欧美商业电影市场上到底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因为“外语类家庭戏在欧美票房上鲜有斩获”⑨;西方影迷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少林足球》和《功夫》中典型的周星驰“无厘头”笑料而感失望。⑩结果也正如影评人所预料的,与《功夫》相比,《长江7号》在欧美市场的表现至多只能以惨淡来概括(见表三)。
上表显示,对比三年前上映的《功夫》,《长江7号》在欧美电影市场的票房大幅缩水;在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的英国,甚至仅收入两千多美元。
《长江7号》的票房表现也许是中国商业电影2008年在欧美电影市场总体境遇的缩影。2008年,中国本土票房高达数亿人民币的影片,或是完全在欧美市场缺席,或是仅有数万乃至数千美元的票房表现,根本无法与国内乃至亚洲市场的收入同日而语。比如,在亚洲市场抢尽风头的《赤壁》(上)和《画皮》等商业大片,至少在2008年度与欧美影院市场毫无关联。有消息称吴宇森会将《赤壁》上下集浓缩为一部完整的史诗大片推向北美市场。(11)但从上集故事看,这类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且略需历史知识才能完全理解的外语片,在欧美地区的票房很可能比“亚洲地区要少得多”。(12)
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表现也再次验证了冯小刚电影内热外冷的格局。自《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贺岁片迅速在国内走红以来,冯小刚似乎就陷入了国内人气火热、国外却悄无声息的怪圈,这一反讽境遇在2008年冯氏以《集结号》成功转型后也并未有显著改观。《集结号》除了携乘200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的气势在韩国市场小有斩获外,在其他市场的表现都令人大跌眼镜。应该说,海外影评界对影片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英国《卫报》的评论特别提到了“令人心悬在口的战斗场面”,并给影片打了五星评价体系中四星的高分(13);《观察家报》认为《集结号》“避开了胜者为王的俗套和(战争片)常见的爱国说教,(是一部)关于友谊、尊重个体和寻找正义与历史真实的影片”(14);而《综艺》杂志则称赞影片“在情感上远比冯的前一部以古装和置景取胜的大片《夜宴》要吸引人”。(15)不过,影评人的赞誉并未转化为票房。《集结号》仅零星进入了欧洲和亚洲几个电影市场,票房表现有的还低于《长江7号》的两千多美元(见表四)。
如果说2008年中国商业电影的海外票房还有亮点的话,那就是包括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亚洲影市。除中国香港和台湾在商业片方面近年来日益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走向整合外,中国内地和香港合拍和泛亚合作的商业片在亚洲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呈大幅上升趋势,一个涵盖东亚和东南亚重要国家的泛华语电影大市场俨然已在形成之中。从融资角度看,这个大市场的重要成员都有做大做强的意愿。《赤壁》上下集8000万美元之巨的制作资金,来自泛亚地区的多家集团公司:日本的Avex集团投资近三千万美元,是影片最大的投资商;台湾的CMC娱乐集团投资近一千万美元;韩国的Showbox娱乐集团投资620万美元;而在中国内地,以中影集团和橙天娱乐集团为主的近十二家电影公司投资逾一千万美元,取得了《赤壁》上下集在中国内地的发行权;其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影片的国际销售商Summit娱乐公司从渣打银行和国际融资保险公司cineFinance取得。(16)从制作和演员团队看,跨地域、跨国界的泛亚组合越来越成为华语商业片拍摄的大趋势,这既有影片质量方面的考虑,更涉及影片跨地营销的隐性政治。从市场发行角度看,跨国、跨地区多家投资方的介入既保证了各方所属市场的利益,又能充分调动各方在各自领域发行影片的积极性。如果说《卧虎藏龙》、《英雄》开启了华语片在欧美主流影院市场的新时代的话,那么2008年《赤壁》、《长江7号》和《画皮》等华语商业片的泛亚发行和表现或许预示了联结东亚和东南亚的泛华语电影大市场的雏形已经诞生(见表五和表六)。
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表现和评价
2008年,中国艺术电影继续了在电影节竞赛、展映以及在全球艺术和独立电影院线小范围放映的传统,但与往年相比,中国电影无论在奖项还是在票房方面均表现平淡,没有形成竞吹“中国风”的声势。这种平淡性首先体现在中国电影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所设主要奖项上的缺席。在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描写当下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左右》和香港导演杜琪峰的《文雀》进入了主竞赛单元;在戛纳电影节上,贾樟柯描写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二十四城记》出现在角逐金棕榈奖的影单中;在中国电影的福地威尼斯电影节上,经常为贾樟柯掌镜的摄影师余力为凭自己执导的《荡寇》加入了竞争“金狮奖”的行列。不过,除王小帅的《左右》在柏林获得较次要的最佳剧本银熊奖外,中国艺术、独立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均与重要奖项无缘,这与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2007年李安的《色·戒》在威尼斯分获金狮大奖、2007年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在柏林获得金熊大奖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
呼应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对中国电影的判断,欧美影评人对《左右》、《二十四城记》等影片的评价也比较苛刻。《好莱坞播报》(Hollywood Reporter)形容《左右》似乎表明“王小帅想以可笑的肥皂剧素材来考验自己的导演才能,看看能否将其转化成精美、内敛、且能普遍引起共鸣的影像”,但“王惯有的无起伏的叙事节奏、阴郁的色彩,以及故意将强烈情感抑制住的做法使整部影片显得有点贫瘠”(17);《综艺》杂志资深影评人艾德礼(Derek Elley)在肯定刘威葳饰演的母亲角色的同时,抱怨《左右》“节奏单调”、“剧本有缺陷”、“过于冗长”,并建议影片如果朝黑色喜剧方向发展或许会更吸引人一点。(18)在评论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时,艾德礼就他所认为的影片在纪实和虚构之间的脱节表达了相当的失望:“在直接进入摄影机的九个人物的访谈中,历史浮出表面”,“但是,影片开始半小时后,在观众尚未搞清楚这些人脸的时候,贾和另一编剧翟永明就毫无警示地把熟悉演员所扮演的虚构人物结合了进来”,其结果是,“编写的角色……因其明显的表演方式,比访谈中的真实人物所反映的(中国)历史和变革要弱得多”,“最糟糕也最虚饰的是陈冲扮演的叽嘈上海女人……赵涛所扮演的摩登小姐也不过是两条腿的陈腔滥调”。(19)
2008年,一些中国艺术电影进入了欧美主要影院市场,除了李安的《色·戒》和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因为前者的声名和后者的英语对话明显主打欧美市场、因此在票房方面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外,(20)《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苹果》、《颐和园》和《左右》等主要由中国内地影人执导的艺术电影都未能在有限的市场上激起波澜,其中《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事》因为在重大电影节获奖的缘故,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票房表现上都优于其他影片。《纽约时报》的评论把贾樟柯归为安东尼奥尼、罗西里尼的中国传人,称他是表达“后现代不满的现代大师”,在《三峡好人》里富有技巧地“操掌着真实时间,用映像而非对话和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最近一些从中国舶来的史诗或历史片所常见的空洞哀伤感”。(21)长期从事非好莱坞影片评论的《洛杉矶时报》资深影评人凯文·托马斯(Kevin Thomas)称赞《图雅的婚事》“始终如一的创造性令人极端赏心悦目;它对普适人性的理解使观众对影片和影片中的人物没有一点异国情调感”(22);《纽约时报》也赞誉影片尽管看上去颇带人类学色彩,但王全安和芦苇“描绘了一个……在人性复杂性方面完全能辨识的世界。影片中的人物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需要同伴好友,都追求好一点的生活,也受同样的魔鬼所驱使,包括贪婪、色欲、妒忌和灰心丧气”。(23)2008年12月9日,《三峡好人》战胜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教室》(法国),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获颁最佳摄影奖。(24)
相比于《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事》的普遍好评,2008年进入部分海外市场的《颐和园》和《苹果》并未因国内没通过公映而引发这些市场的票房波澜,影评界也毁誉参半。《综艺》杂志的艾德礼认为《颐和园》“再明白不过”地显示娄烨想“故意(通过)触及敏感神经来取悦西方观众”;尽管如此,影片“至少长了半小时,在戏剧组织方面十分差劲”,“相对中心(人物)关系来说,历史事件仅仅是个背景,这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些关系再平常不过,而且也没有因历史事件而丰厚”。(25)不过,影片于2008年初在美国小范围上映后,《纽约时报》却赞语不断,称《颐和园》“漂亮而充满激情”,其“对青春理想主义的炽热而非伤感主义的拥抱对任何经历(或想象)过相似情感的人来说,都会引起共鸣”。(26)与《颐和园》相似,海外影评界对《苹果》也反应不一,褒贬参差。《好莱坞播报》称影片“情节站不住脚”,在主要人物同意用婴儿换钱后,“(故事)变得毫无掌控”(27);《综艺》则认为影片“引人入胜”、人物“可信”,肯定会在“海外找到观众”(28);《纽约时报》在指出《苹果》“过时的阶级意识”的同时,称赞范冰冰的表演赋予影片以“人性的复杂性”,她“混合着坚强和纤弱的(演出)使自己成为中国银幕女性形象这一丰富传统的一部分”。(29)
对艺术电影来说,影评和口碑往往是决定票房表现的关键因素。应该说,无论是《三峡好人》还是《图雅的婚事》,欧美电影行业报刊对其的评价都可圈可点,其中前者还被提升到经典的地位。不过,如果仅从票房收入判断的话,海外特别是北美市场上的特殊观众群体(niche market)对这些影片似乎并未显示与影评和口碑成正比的热情(见表七)。
如果以上票房数字缺乏历史比较、因此很难就此对中国艺术/独立电影2008年度海外表现做出判断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在《三峡好人》和题材风格类似、同样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1992)、《一个都不能少》(1999)之间做一些比较,可能就会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见表八)。
从表八至少可以发现《三峡好人》与《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的几大区别。首先当然是影片在北美这一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其中《三峡好人》的收入仅仅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零头,更不用说与《秋菊打官司》的百万美元相比了。其次是上映影院数的区别。三部影片均采用了有限上映的发行方法,所不同的是,《三峡好人》最多时只出现在两家影院,而张艺谋的两部影片则从第一周的一家、六家分别扩展到35家和24家影院,这也意味着《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已超越了纽约和洛杉矶少数独立影院的局限,有限延伸到北美其他大城市或大学城的独立影院市场。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区别,即张艺谋的两部影片均由索尼公司和旗下半独立的子公司索尼经典(Sony Classics)负责北美发行业务,后者在发行外语经典影片方面具有丰厚的经验和实力,其辉煌业绩包括成功发行票房高达1.28亿美元的《卧虎藏龙》;而《三峡好人》的发行商则是主要从事非影院业务的纽约人电影公司(New Yorker Films)。该公司成立于欧洲艺术电影逐渐在美国流行、电影分级制行将取代审查制度的1960年代,业务基础是位于纽约市的“纽约人电影院”(New Yorker Theater);当时由于该影院无法获得欧洲影片的放映权,老板丹尼尔·泰伯特(Daniel Talbot)遂决定自己成立发行公司,从欧洲直接购买影片。纽约人电影公司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代理发行过贝托鲁奇、戈达尔等著名影人的经典影片,但业务一直没有显著拓展,迄今仍属一家主要以出售和租赁录像带、DVD、35毫米影片为主的小资本公司,客户多为有非商业性放映需求的机构和学校。(30)
事实上,发行渠道单一、发行公司实力薄弱、市场覆盖面狭小是2008年中国艺术电影共同遭遇的瓶颈和难题。《三峡好人》的发行商纽约人电影公司2008年同样在北美市场发行了李玉执导的《苹果》,但最多时影片仅在两家影院放映,票房收入刚过一万美元(详见表七);而发行《图雅的婚事》和《颐和园》的也是两家小公司,前者为音乐盒电影公司(Music Box Films),后者是棕榈树影片公司(Palm Pictures)。与纽约人电影公司相似,音乐盒电影公司也是芝加哥传奇影院“音乐盒电影院”(Music Box Theater)的延伸。这家1929年建成的影院曾有过相对辉煌的历史,也有过放映色情片的污点,1980年代末期迄今演变为芝加哥市专映独立和外语片的独立影院,并开始发展出影院电影、DVD和电视节目的发行业务,在影院发行方面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31)总部设在纽约的棕榈树影片公司于1998年成立,业务涵盖视听娱乐领域,近年来重点致力于音乐、数字媒体、家庭音像和视频点播的整合运作,试图在媒体融合方面开辟新路,而电影的影院发行只是该公司带动这一融合的上端业务。(32)无论是纽约人电影公司还是音乐盒电影公司,其共同特点都是局限于大城市,拥有单家而非形成院线的独立影院,没有能力进一步渗透到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以外的城市,更没有财力进行普通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旗下发行影片的票房当然会大打折扣。(33)
展望: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开拓的荆棘路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提升,关于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在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调整中争取更大话语权的呼声也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和媒体热烈讨论的议题。在文化领域,这一吁求形变为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身“软实力”的热议。很多论者注意到,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奇迹”不相匹配,中国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影响力还相当有限,无论是在雅文化还是在俗文化领域,当代中国距离世界上有重大文化影响大国的目标仍然相当遥远。(34)
电影及其衍生产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果从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表现和评价看,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途虽然已有所开拓,但就总体而言却依然遍布荆棘,面临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从积极角度着眼,正如前文所涉及的,一个涵盖东亚和东南亚重要国家的泛华语电影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跨国和跨区域的融资、制作、发行和营销当然是这一市场形成的关键,但大陆文明圈及其辐射区共同拥有的一些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也是促成其生成的重要力量。《赤壁》在日本和韩国市场的抢眼表现,恐怕与《三国演义》故事的文化铺垫、特别是三国故事以漫画和游戏等俗文化形式在日韩的普及分不开。换言之,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表现证明,亚洲、特别是在文化、宗教、人种和语言文字上与中国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东亚和东南亚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也是中国电影或泛华语电影最可能提升影响力的区域。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目前正以每年递增25%以上的速度在发展;随着规模(包括影院数、银幕数和观众人次)的扩增,中国内地年度电影票房超百亿人民币、进而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前景似乎并非全无可能。市场的壮大对提升本国电影创作活力、乃至增强中国电影业与世界电影大国特别是好莱坞的谈判实力、从而为拓展中国电影海外市场铺路具有无可估量的助益。实际上,好莱坞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势头,近年来不仅积极涉足合拍片市场,而且其中的一些中小公司也开始出现投资亚洲电影市场的势头。例如,继韦恩斯坦公司2007年建立价值达2.85亿美元的亚洲电影基金后,狮门公司也于2008年开始注资香港天映娱乐(Celestial Pictures)。(35)
然而,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途荆棘丛生,面临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诸多困难,并非通过自上而下的要求和建立官方或半官方的海外推广机构所能解决。(36)2008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平淡表现证明,语言、文化、宗教、价值理念乃至人种的历史和现实差异是制约中国电影在欧美市场发挥持久影响力的潜在却至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国商业电影不能在这些方面做出某种“妥协”,尽管欧美市场也间隔一段时间会刮起“中国风”,但从长期影响看,中国商业电影很可能或是干脆在欧美影院市场缺席,或是从国内的商业电影沦变为在国外的小众乃至微众“艺术片”和“特殊片”(specialty films)。就主观而言,中国电影业应该反思一下,除了武侠功夫、宫廷演绎和苦难历史之外,中国电影还能向世界影坛提供什么具有普世意义、能引起不同文化人群共鸣的东西。熟悉美国电影史的人都知道,好莱坞从来就没有把自己视为局限于美国本土的电影业。从1920年代到21世纪,好莱坞除了在体制上建立了全球发行网以外,还不断通过吸纳世界电影的优秀人才、演艺人员乃至故事和题材来拓展国内外的影响力,这其中当然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支撑分不开,但也需要其具有包容全球各种风格、类型、文化、观点和表达方式的魄力,以开放的姿态、自由表达的精神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阈对待世界上任何具有市场和艺术潜质的电影力量。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体制与政策看,中国电影和电影业目前或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这也决定了中国电影开拓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道路将充满困难和问号。
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表现也证明,拓展中国电影业实力和争取中国电影话语权的“捷径”也许并不仅仅在于制作质量方面,而更在于是否拥有渗透全球的发行网。如果我们假设中国生产了英语对白的《功夫熊猫》,没有实力雄厚的派拉蒙公司做发行后盾,这部中国版《功夫熊猫》会不会产生六亿多美元的全球票房?回顾在北美影院市场表现上佳的华语电影,如《卧虎藏龙》(索尼集团子公司索尼经典发行)和《英雄》(迪斯尼子公司米拉麦克斯发行)等,没有熟悉市场和精于营销的发行公司的运作,其成功度也可能会大打折扣。明乎此,拓展中国电影业影响力的“捷径”也可能是集聚资本力量,大胆实行对好莱坞实力公司的并购,通过兼并掌控其业已成型的发行网,也通过兼并学习现代娱乐产业的管理和经营组织经验,在源头上彻底改画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双重版图。(37)
注释:
①乔·斯特里克(Joe Strike)《逗人喜爱的“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 Gets Cuddly),《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2008年5月31日。
②《纽约时报》2008年6月6日。
③《时代》杂志2008年6月5日。
④《功夫熊猫》的成功很可能催生以此命名的系列。梦工厂动画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功夫熊猫》续集,将于2011年6月3日推出。
⑤《国际银幕》(Screen International)杂志,2008年4月18日。
⑥由于海外发行时间的滞后性,一些2007年出产的中国电影可能在2008年才上映,而2008年出产的则可能尚未发行。如陈凯歌的《梅兰芳》2008年未进入海外电影市场。
⑦《纽约时报》2008年3月7日。
⑧《综艺》杂志(Variety)2008年3月6日。
⑨《国际银幕》杂志2008年2月15日。
⑩《综艺》杂志2008年3月6日。
(11)《综艺》杂志2008年7月20日。
(12)同(11)。
(13)《卫报》(The Guardian)2008年3月7日。
(14)《观察家报》(The Observer)2008年3月9日。
(15)《综艺》2007年10月4日。
(16)《国际银幕》2008年9月特刊(Screen International Special Issue,Sept.2008)。
(17)《好莱坞播报》2008年2月10日。
(18)《综艺》杂志2008年2月8日。
(19)《综艺》杂志2008年5月17日。
(20)《色·戒》2007年9月28日在北美市场首映,但在英、法、日和澳大利亚市场则于2008年发行;《蓝莓之夜》基本于2008年推向市场。《色·戒》全球票房总收入(包括中国)为六千六百多万美元(制作成本一千五百万美元);《蓝莓之夜》全球票房总收入(包括中国)为两千一百七十多万美元(制作成本一千万美元)。票房数字引自boxofficemojo.com。
(21)《纽约时报》2008年1月18日。
(22)《洛杉矶时报》2008年5月23日。
(23)《纽约时报》2008年4月4日。
(24)参见http://www.lafca.net。2009年1月24日访问。
(25)《综艺》杂志2006年5月19日。
(26)《纽约时报》2008年1月18日。
(27)《好莱坞播报》2007年2月19日。
(28)《综艺》杂志2007年2月11日。
(29)《纽约时报》2008年1月25日。
(30)在纽约人电影公司所发行的影片中,票房表现最好的是纪录片《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2003),北美市场总收入为275万美元。参见boxofficemojo.com。
(31)音乐盒电影公司电影发行最成功的是法国影片《沉默猎杀》(Tell No One,2008),北美市场票房为616万美元。参见boxofficemojo.com。
(32)棕榈树影片公司发行最成功的影片是《性与露茜娅》(sex and Lucia,西班牙、法国合拍,2001),北美票房逾159万美元。参见boxofficemojo.com。
(33)北美最大的独立院线是成立于1974年的Landmark艺术院线公司,总部设于洛杉矶,下属影院遍及洛杉矶、达拉斯、圣路易、密尔瓦基、华盛顿、费城、纽约、丹佛、巴尔地摩等重要城市。目前,该院线共拥有57家影剧院、235块银幕,平均每家设4.1个放映厅/块银幕。
(34)参见《中华读书报》2009年1月4日《“文化软实力”制约中国走向文化影响大国》。
(35)《国际银幕》杂志2008年3月21日。
(36)关于中国成立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举措,参见尹鸿编著《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5页。
(37)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的前例可供参考。环球影片公司在成为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下属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子公司前,分别属于加拿大西格拉姆(Seagram)集团和法国维旺迪(Vivendi)集团。1989年,日本索尼集团并购了哥伦比亚和三星(TriStar)影片公司。
标签:中国电影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电影节论文; 一个都不能少论文; 秋菊打官司论文; 全球票房论文; 二十四城记论文; 赤壁论文; 颐和园论文; 卧虎藏龙论文; 功夫熊猫论文; 票房排行榜论文; 左右论文; 三峡好人论文; 剧情片论文; 爱情电影论文; 武侠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