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第四幼儿园
摘要: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做理论上的分析,是近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现实需求。课程模式是以典型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方案,其核心是与某种教育条件相适应,并能产生特定育人功能的课程结构。完整的课程模式应具备理论基础、功能目标、课程结构、支持系统和适用环境等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生成途径在理论层面有自我建构、国外引进和引进改造三种来源,在实践层面有归纳、演绎两种生成方式。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构成要素;生成途径;构建意义
随着1990年代的幼教市场化的浪潮以及21世纪园本课程的热潮,幼儿园对课程地方化、特色化的追求日益加强,课程模式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我国幼教界,人们对课程模式的态度却呈现出“下热上冷”的局面,即实践界非常需要和推崇课程模式,而理论界却试图回避和模糊课程模式。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对课程模式缺乏深入的认识。鉴于此,笔者试图对课程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初步分析与构建,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重视和研究。
一、设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有清醒的认知。对于中国幼儿的学前教育来说,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几个维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儿童在其所处的年龄段中拥有固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在4~5岁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拥有天生的好奇心的同时,对一些自然事物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特征表现为对事物的敏感,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进行课程目标制定时,应当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充分认知,并以此为根基制定“目标分类”,在课程的目标设置中,“目标分类”的特点体现在要素模式和认知领域。其中,要素模式主要应当针对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动作等领域展开设计,要求课程模式应当具备情感态度目标,而认知领域要保证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融合。其次在儿童的已有经验当中,课程模式应当有所侧重,将课程目标落入到“最近发展区”内,从而使课程具备引导能力。例如在认识物体的学习中,课程内容除了要具备符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知识点,還应该对儿童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使二者互相结合,帮助儿童形成学习乐趣。
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应当将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相互结合,从而以生活世界作为课程选择的范围。在明确了生活世界这一范围后,可以结合“我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作为角度展开内容的设计。其中,“我自己”的部分主要是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自我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主题,因此在课程内容中,结合儿童认知阶段的不同,可以适当加入如“我的样貌”、“我的感觉”、“我嘴巴在吃什么东西”、“我喜欢什么”等内容,帮助儿童了解自我,明白“我”的感觉与感受;在“我与自然”这一内容中,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儿童自身和生活环境的关系进行展开讨论,形成课程内容,促进儿童形成进一步的认知。在设计时,课程内容可以包括“活动课”和“知识课”两个部分,知识课主要负责传达“我”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儿童可以进行观察和聆听,活动课则主要负责探索自然和感受自然,例如通过触摸、模仿来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了解。而“我与社会”这一部分则应当将主要内容集中在生活环境当中的社会构成之中,课程内容可以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为主要切入点,通过介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使儿童对基本的社会关系有所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介绍中华民族特色,其中可以包含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内容。也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来源,例如春节的故事、中秋节的故事,丰富儿童的认知领域。
三、设计学前教育的实施步骤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中,课程步骤的开展是课程内容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现阶段,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普遍为3~6周岁,因此在课程实施步骤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年龄阶段,开展生活、工作、游戏三个种类的教学活动。在三种教学活动中,游戏应当是整个学龄前年龄段所开展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也是最能够对儿童产生吸引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游戏内容的设计应当以趣味性为主,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切忌以往学前教育中出现“非儿童”的“功利化游戏”倾向,避免使游戏成为包裹知识的“外衣”。而在游戏活动之外,则可以适时开展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其中,生活主要包括儿童参与到日常琐事当中来,课程模式中,可以在游戏之余开展生活教育。而工作即是课程内容的验收,儿童通过“作业”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进行文艺演出,从而提升儿童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中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当中,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中国文化环境下儿童的教育环境特色。在开展课程模式设计时,设计的中心思想应当具备与中国儿童需求相结合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千鑫.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J].学园,2014,(33):82.
[2]戴淑巍.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2.
论文作者:周月华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儿童论文; 课程论文; 模式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课程内容论文; 这一论文; 学前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