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通过试验比较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入住我院诊断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并进行诊断的患者80例,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开颅组以及采用血管内栓塞进行治疗的血管组,各40例,通过GOS对患者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手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进行记录,通过mRS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并进行并发症统计。结果:通过对两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后,血管组患者的良好率为95%,开颅组患者的良好率为90%,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的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手术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管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相对于开颅组较低,开颅组的随访24个月mRS的评分相对于血管组较低(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施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相对较好,短期预后较好,长期预后较差,所以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关键词】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开颅夹闭术;血管内栓塞;临床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217-02
临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是由于颅内动脉瘤导致,尤其是以前循环动脉瘤较为突出。当前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显微开颅夹闭术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大多数临床研究表示,患者的血压变化与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发展以及破裂具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稳定的血压对使患者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随着医学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技术有所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次试验通过对患者进行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观察并对比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入住我院诊断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并进行诊断的患者80例,2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无影响本次试验的疾病,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开颅组以及采用血管内栓塞进行治疗的血管组,各40例,其中开颅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9.9±5.3岁,体重为75~95kg,平均体重为86.4±5.1kg;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9~72岁,平均年龄为50.1±5.2岁,体重为69~91kg,平均体重为81.3±4.3kg。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均正常。参与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情况等一般情况差别无明显影响,可进行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开颅组治疗方法:嘱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全身麻醉,经过定位后在患者头部作一弧形切口,并进行皮肤、下筋膜切除,将骨膜剥离,在DSA的引导下进行动脉瘤位置的探查,待找到后,使用阻断夹将动脉导管夹闭,同时在显微镜下开放颈动脉池以及侧裂池,随后进行脑脊液的释放,待对患者的评价效果取得满意后,进行引流管留置,并将患者的头皮进行缝合。
血管组治疗方法:手术前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检测,维持血压正常并且稳定;手术时令患者成平卧位,并进行镇静安定,对患者进行尼莫地平静脉滴注与防治患者出现血管痉挛,并进行气管插管后面罩给氧,和芬太尼、丙泊酚、咪唑达伦进行麻醉,对患者进行肝素化处理通过右侧股动脉穿刺,并将6F鞘放入颈内动脉,通过Essence-14微导管丝以及CT的的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患者的动脉瘤腔内,同时进行血管栓塞。
1.3 观察指标
通过GOS对两组患者患者进行评价,对患者手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进行记录,通过mRS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并进行并发症统计和对比。
GOS预后评价:良好,通过对患者的GOS评分,评分在4~5分,并且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或患者仍有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生活能够自理;差:患者的GOS评分为2~3分,具有严重的精神系统症状,生活不能够自理,或者患者有植物人表现者;死亡:患者的评分为1分。良好率=(良好/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比较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GOS评价对比 开颅组患者的GOS评分明显好于血管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现在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微动脉进行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技术也逐渐成熟。
本次试验通过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研究两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经过试验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接近,无明显的差异,但是通过显微开颅夹闭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创伤较大,手术后的血压较高并且不稳定,mRS的评分较低,而通过血管内栓塞进行治疗的患者的远期致残率较高。
所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通过与患者的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最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郭海军,韩德清,陈玉光,黄永凯.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66-68.
[2]张学军,晏广,姚晓腾,徐纲?.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2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7):784-784.
[3]江辉,裴红霞,赵京涛.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51-154.
论文作者:刘文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
标签:患者论文; 动脉瘤论文; 血管论文; 栓塞论文; 颅内论文; 两组论文; 心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