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乳品业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和政策论文,乳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1)-05-0079-06
一、内蒙古乳品业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的牛奶生产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顷(注:本数据及本文以下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对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自治区乳品工业协会、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内蒙古赛罕区太平庄乡奶源基地的实地调查,或根据调查数据测算。)居全国之首。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农区可利用饲养地,每年各种农作物秸秆的数量也很大,具有发展奶牛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自治区奶牛业发展迅速,1998年,自治区良种及良种乳用牛头数为72.61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牛(即泌乳牛)35.39万头,乳用牛头数仅列黑龙江省之后,居全国第二位。牛奶产量1998年为63.8万吨,1999年为71.2万吨,牛奶产量也居黑龙江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1997年人均占有牛奶量25.3公斤,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区的可利用草场面积、牛奶总产量虽然较高,可是牛奶的商品化率极低,1999年,全区牛奶的平均商品化率只有50%左右。在全自治区的比较中,呼和浩特市地区牛奶的商品化率是最高的,大约90%左右,而呼伦贝尔盟的牛奶产量是最高的,1990年以来呼盟的牛奶产量一直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1/3强。综合考虑牛奶产量和商品化率两个因素,自治区的商品化牛奶主要分布在呼市和呼盟,与此相对应,这两地也是自治区乳品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二)内蒙古乳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的乳品加工业开始于195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的乳品加工业得到了很快发展。目前,全区的乳品加工企业共有109家,其中呼伦贝尔盟地区的乳品加工企业大约有50家,占乳品企业总量的1/2。但从全区的企业总体状况来看,大型企业较少,截止2000年上半年,自治区的大型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超过100吨)只有6家,分别是伊利集团、伊利青山乳业有限公司、原海拉尔乳品厂、原牙克石乳品厂、拉布达林乳品厂、原鄂温克旗乳品厂,而且全部集中在呼和浩持市和呼伦贝尔盟。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地区乳品加工的差距较为明显。以伊利集团为首的呼市地区,乳品工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发展优势都是十分明显的,对本地的牛奶养殖业、乳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并且已经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1999年伊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实现利税2.2亿,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蒙牛乳业是呼和浩特市地区的一个新兴乳品企业,立志开创内蒙古第二乳品品牌,企业规模虽然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而呼伦贝尔盟的乳品制造行业近几年一直在低谷徘徊,已经丧失了自治区乳制品工业基地的原有地位。在呼伦贝尔盟乳制品总产量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外地企业介入才正常生产的。目前,上海的“光明”,北京的“三元”均抓住这一时机进军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自治区的伊利集团也对扎兰屯乳品厂、扎赉诺尔乳品厂首先进行托管,不久进行重组,现伊利对这两个企业均占有绝对控股地位(控股60%以上)。可见,只有资源优势而没有经济优势是不可能称其为产业优势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呼伦贝尔盟的资源优势和加工业的基础优势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发展,将对自治区的这一优势产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999年,自治区的乳制品产量名次虽然已从1996年的全国第6位上升到第3位(仅居黑龙江省、河北省之后),但乳制品的产量名次与奶资源的巨大潜力还是不相符的。
二、内蒙古乳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乳品业是一个极有发展空间的产业,自治区要想发展壮大该行业,关键在如何运作,而找到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问题是“做好”的前提条件。对照区内外、国内外乳品行业的发展状况,自治区乳品行业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奶牛饲养集约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业脱节,造成奶源严重不足
乳品行业的竞争始于奶牛场。在以后日趋激烈的奶业竞争中,乳业公司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奶牛饲养。因为奶业公司的成本、机遇和挑战均受到饲养方法、交售奶的数量、质量和季节性以及奶生产成本的影响。世界上几十家大的乳业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竞争,首先也必然从控制奶源做起。从乳资源发展对乳品加工企业的支持或制约关系来看,自治区的奶源基地建设问题十分突出。1.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饲养者的关系并未理顺,二者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不平等的买卖关系,奶价偏低,奶款拖欠,伤害了奶牛饲养者养牛的积极性,有时这种买卖关系还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维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治区乳制品加工业并未真正带动奶牛饲养业的发展,也当然还未带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也由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饲养户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这种供求关系是相当不稳定的,在乳品加工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自治区乳品企业与奶牛饲养者之间的这种可能包含有政府行政命令在内的脆弱关系极易瓦解。这就是说一旦国内的或国外的竞争企业对奶牛饲养者提供了较为优厚的条件,自治区的奶源就极易被控制,届时,再被动夺回奶源的控制权要比现在主动掌握控制权的成本要大得多。2.自治区的奶源十分分散,工业利用程度和商品化率极低。例如锡林郭勒盟、赤峰、哲里木盟从牛奶产量的绝对量来看,是比较大的,1996年分别居自治区各盟市牛奶产量的第2、4、5位。然而,由于奶源过于分散,商品化率极低,分别为14%、36.4%和48.4%,工业利用程度较低,因此,这里的奶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3.奶牛单产过低。自治区奶牛的存栏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但良种率极低。产奶量较高的荷斯坦奶牛仅占13%,其他品种的奶牛,包括改良奶牛的单产都很低。目前,全区平均每头奶牛每年产奶量为2吨左右,黑龙江为4吨,北京、上海达到6~8吨,国内优质高产奶牛则可达13~14吨,国外可高达20吨,可见差距之大。4.产奶的季节性太强。自治区土种牛居多,产奶的季节性太强,多集中在6~9月份,其他月份则产奶很少或不产奶,造成悬殊的淡旺季差别,从而对乳制品加工业造成不良影响。5.奶牛养殖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奶牛的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养牛户防疫能力低下,常常蒙受损失。6.总体上,自治区牛奶的质量较低。表现在奶菌数过高,干物质含量过低。按照标准,能够做消毒鲜牛奶的牛奶,其干物质含量应达到12左右,但在自治区,即使是奶质较好的呼和浩特市郊区地区,牛奶干物质的含量也只有10左右。7.自治区奶牛的保种工作较差,回交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奶牛的严重退化。8.奶牛品种改良部门本身对品种问题重视不够,致使二级牛以外(包含二级牛)的品种流通于市场上。
(二)乳品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由于企业小、散、多,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整体优势和品牌优势,结果造成:1.奶粉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产品积压严重。根据自治区乳协1997年上半年对乳品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返回调查表的12家乳品企业中,1997年上半年共生产乳制品4815.93吨,而库存则高达3515.49吨,可见产品积压之严重。2.企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小,无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从而缺乏竞争优势。3.由于重复建设严重,新建企业无技术优势,只能生产大众化产品,无自己特色,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4.企业规模小且布局不合理,行业管理混乱,企业鱼龙混杂,再加上许多小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短期行为盛行,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倒了牌子,也丢了市场。
为此,自治区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乳品行业管理,加大对“龙头”企业和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支持,适当提高自治区生产的集中度。具体措施如下:1.挤垮一批。加大对“龙头”企业和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使之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扩大规模。通过它们对奶源基地的控制和奶制品市场的抢占,挤垮一批小的乳品企业。2.砍掉一批。政府要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控制奶制品的质量,对于那些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决不能姑息。3.兼并、收购一批。鼓励区内外、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兼并、收购自治区的一些小型乳品企业。特别是在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赤峰等牛奶产量较高,但乳品业不发达的地区,更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对该地区分散的生产能力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自治区的牛奶资源,发展壮大内蒙古自治区的乳品行业。
(三)乳品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自治区共有大小乳品企业109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乳品企业必然生产奶粉,受技术水平的影响,一上乳品企业,只能生产奶粉,结果,全区的乳品行业从总体上看,奶粉生产能力过剩,而液体奶生产不足。这种生产格局与当前乳品消费结构、消费趋势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从市场行情来分析,整体上全国的奶粉市场已经进入衰退期,冷饮市场则正处于成熟期,液体奶市场处于上升期。自治区的这种供需结构的失衡必然导致众多的中小乳品企业效益不高,甚至亏损。而在每一大类乳制品中,传统的、大众的产品居多,具有特色的产品较少,例如,在自治区积压的奶粉中,大都是全脂奶粉和全脂甜奶粉。
(四)乳品行业的技术较为落后
自治区要想把牛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以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竞争能力。目前,自治区乳品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同行业中并不处于领先水平,即使是自治区乳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其技术水平在全国也只是处于中游水平。
三、内蒙古乳品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分析可知,自治区的乳品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奶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并且乳制品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脱节。为此,在“十五”期间,重要的是抓好两大方面的项目建设:一是奶源基地的建设,通过奶源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为自治区乳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是适当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乳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并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整合,通过技术改造,改善现有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两个大的方面可以扩展为三个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基地建设。
(一)建立奶源基地
1.实施目的。通过引进或者改良奶牛品种,逐步淘汰产奶量低的奶牛,提高奶牛单产;通过增加奶牛饲养的集中程度,提高鲜奶的商品化程度;理顺乳品生产企业和奶牛饲养户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奶源基地模式,为自治区乳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实施内容。在5年内,改善自治区的奶牛品种结构,提高良种乳牛主要是中国荷斯坦奶牛的比重;继续改良科尔沁牛、三河牛;淘汰产奶量低的土种牛例如草原红牛、蒙古牛的比重;逐步实现奶牛饲养的全舍养、半舍养。
3.技术路线。为了改善自治区的奶牛品种结构,提高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普及常规的畜牧技术。(2)买入产奶量高,奶质好的奶牛。根据目前世界奶牛品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买入中国荷斯坦即黑白花奶牛。但在解决奶牛来源问题时,一定要有规划,严格控制买入牛的质量,否则有可能买到的都是其他地区淘汰的奶牛,这样我们投了资改善的却是其他地区的奶牛结构。(3)在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等地区,建立原种厂,为自治区奶牛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品种。这是自治区提高奶牛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否则,一味从区外买成牛,就永远不会走到该行业的最前列。(4)淘汰产量较低,例如单产低于3吨的奶牛,尤其是严格淘汰不合格的种牛。(5)在自治区逐步建立奶牛DHA系统,即为每个奶牛建立档案,以利于选种选配,从而防止优质高产奶牛及改良后奶牛的退化。(6)加强对奶牛品种改良部门的管理,杜绝二级牛以及二级牛以外的品种上市流通。(7)逐步淘汰蒙古牛,把草原红牛由乳肉兼用改作肉用牛,对产奶量较低的三河牛,可导入黄白花、红白花以进行改良,对中国荷斯坦牛即黑白花牛做好保种工作,对科尔沁牛继续进行改良。(8)适当提高牛奶价格,确保优质优价,提高奶牛饲养户养牛的积极性,杜绝奶牛饲养户的搀假行为,从而提高牛奶的总产量和质量。
4.配套建设。奶源基地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许多配套建设。根据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即牛奶的生产区域分为两大地带:城郊奶牛带和牧区奶牛带,城郊奶牛带一般采取全舍饲或者半舍饲的饲养方式,而牧区奶牛带一般采取放牧的饲养方式。考虑到生态建设以及奶牛饲养集约化的需要,今后,牧区奶牛带的生产方式会逐步向全舍饲、半舍饲过渡。这样,奶牛饲料工业的建设、牛舍的建设、草牧场的建设就都提到了建设日程。
5.效益预测。奶源基地建设关键是通过改进或者改良奶牛品种,在不增加或者少量增加奶牛头数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单产,增加牛奶总量。预计到2005年,自治区的奶牛总量由1998年的72.61万头增加至100万头左右,泌乳牛由1998年的35.39万头增加至50万头,奶牛平均单产由2万吨增加至3万多吨,牛奶总产量增加至150-160万吨。
奶源基地建设应该强化奶源生产为加工企业服务的原则,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结合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着重提高奶牛饲养的集中程度,提高鲜奶的商品化率,预计到2005年,自治区鲜奶的平均商品化率将要提高至60-70%。
奶源基地建设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1)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按照现在的饲养技术水平,平均每个劳动力养牛2-3头,那么,2005年,大约有30-50万人从事奶牛饲养业。(2)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提升农村产业结构。通过乳牛饲养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就会细分出奶牛饲养业,进而带动奶牛饲料产业的发展。为了给全舍养、半舍养的奶牛提供粗饲料,牧区饲牛带的草场建设可以得到加强;农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提升。(3)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2005年,按照产奶量150万吨计算,牛奶的商品化率按照60%计算,牛奶价格依然按照目前的1.5元/公斤计算,则农牧民仅通过奶牛饲养业一项至少可以获得收入13.5亿元,而2000年,该项收入仅仅4亿元。(4)奶源基地建设是自治区乳品行业得以发展的支撑点。2000年,伊利集团对鲜奶的年处理能力大约20万吨,这就是说在2005年,自治区的奶源至少可以支撑相当于现在规模的5个伊利集团。
6.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奶源基地建设可以密切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饲养户之间的关系。奶源基地的建设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建设有所不同,因为奶制品加工是可以竞争的,而奶源基地则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是经不住竞争的。因此,随着奶制品产业竞争的加剧,各乳制品厂商对奶资源的争夺亦会更加激烈。为此,“十五”期间,自治区必须对奶源基地建设模式有所创新,以提高奶牛饲养户养牛的积极性,强化乳品企业与奶牛饲养户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1)以产权为中介。乳品企业以奶源基地建设为契机,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采取政府+企业+奶牛饲养户的模式,把自治区的乳品企业和奶牛饲养户建设成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目前看来,这是乳品企业控制奶源的最保险方式,缺点是需要企业较高的投资。(2)以“基金”为中介。乳品加工企业加入、参与“奶业发展基金”,并且以基金为中介,为奶牛饲养户提供保险和银行贷款担保,而奶牛饲养户则以奶牛作为反担保条件。(3)以服务为中介。乳品加工企业与区内外的畜牧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奶牛服务中心,为奶牛饲养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防疫、育种、营养等各个方面。目的是提高科学饲养水平,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奶牛单产。对于因服务加强而导致的奶牛单产、牛奶质量提高所获得的收入,实行服务中心和奶牛饲养户共同受益的原则。(4)以饲料为中介。乳品企业通过发展奶牛饲料工业,生产质优价廉的饲料,提供给奶牛饲养户,从而建立乳品企业与奶牛饲养户之间的双向供给关系。以上几种模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二)改造、整合生产基地
1.实施目的。通过对原有设备的技术改造,或者增加新的生产设备,对自治区原有的分散生产进行整合,使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开发新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实施内容。生产基地建设可以分解为三个项目:奶粉生产的更新改造、冷饮生产的更新改造、液体奶生产的改造和扩建。
3.效益预测。(1)奶粉生产项目效益预测:自治区奶粉的生产能力过剩,在“十五”期间,新上项目以不再明显扩大生产能力为宜,着重是对分散的生产能力进行整合;在生产力布局上,逐步实现奶粉生产基地的东移;同时,提高奶粉的质量和档次,强化自治区奶粉生产的品牌效应。经过技术改造后,全区奶粉生产,日处理鲜奶能力可以达到700-800吨,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新增利税6000万元。(2)冷饮生产项目效益预测:冷饮是自治区乳品行业中的优势产品,但冷饮市场的竞争也最为激烈,而且替代品颇多,冷饮生产设备经过改造以后,日处理鲜奶能力可达200多吨,并且推出新品种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保持该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的领先地位。同时鉴于冷饮市场的特点,按照市场半径合理布局原则,通过以联合的方式或者在外埠直接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治区冷饮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3)液体奶项目效益预测:液体奶包括超高温灭菌奶、巴氏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乳酸饮料等。“十五”期间,通过液体奶生产设备的改扩建,可以提高液体奶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2005年,自治区在液体奶的生产上,日处理鲜奶能力可达2200-2300吨,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生产基地的建设,综合固体乳制品、冷饮、以及液体奶制品项目的投资,到2005年,全区乳品行业大约可以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个亿,实现利税额12多个亿。
(三)加强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建设
1.实施目的。加速开发新产品,改善自治区乳制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自治区乳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内容。充实完善产品研究开发实验室的设施和质量检测手段,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
3.效益预测。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市场营销是在为企业发现机会,那么,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就是在为企业创造机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负责基础课题和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及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既可以了解国际乳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又可以发明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而为内蒙古自治区乳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收稿日期:20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