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溶洞是石灰岩在水中长期溶蚀产生;溶洞发育区域土洞常见成因,是随着浅层溶洞发育为开口溶洞,土层塌落填充溶洞而形成。在项目的使用年限内,土洞的发育有极高概率,土洞的发育将影响基础可靠度,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场地内的土洞、浅层溶洞进行处理。
关键词:土洞;浅层溶洞;处理;
白云新城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属于石灰岩溶(土)洞发育分布地带,溶洞是石灰岩在水中长期溶蚀产生;溶洞发育区域土洞常见成因,是随着浅层溶洞发育为开口溶洞,土层塌落填充溶洞而形成。在项目的使用年限内,土洞的发育有极高概率,土洞的发育将影响基础可靠度,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场地内的土洞、浅层溶洞进行处理。在溶(土)洞发育分布地带,常用的基础形式有CFG刚性桩复合基础、管桩复合基础、冲孔桩等基础形式。因应该项目建筑总高度约56.5~68.2米,本着安全、经济、可靠的原则,结合本项目的场地特点,选用CFG刚性桩复合基础。同时,必须对影响范围内的土洞、浅层溶洞进行处理。以下为土洞、浅层溶洞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白云新城某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西路东侧,横二路南侧,白云二线北侧,场地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区。拟建6栋高层住宅,其中A1栋为19层,A2栋为16层,A3~A6栋为20层,均设置1层地下室。建筑总高度约56.5~68.2米,地下室层高5.9米,建筑物±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8.2米。
由于该场地处于石灰岩分布地带,勘察揭露该场地存在溶(土)洞,加之上履地层多松散土层,其质软、强度低,这对地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拟建建筑基础等都存在不利的影响,且易引起地面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进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安全,因此须对溶(土)洞根据其发育程度进行必要的处理。
2工程地质
2.1场地岩土分层及特性
根据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编制的《中海白云新城地块项目地质详细勘察工程勘察报告》及《中海白云新城地块项目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场地岩土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ml)、冲积层(Qal)细砂、淤泥质土、中粗砂、粉质粘土、细砂等、残积层(Qe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C)灰岩。场地岩土层情况自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层序号为①
本层场区广泛分布,全部钻孔均见揭露。出露于地表,层顶标高15.48~18.95m,平均17.07m;揭露厚度0.70~5.80m,平均3.12m。
以素填土为主,呈灰褐色、灰色,稍湿,多为稍压实,局部为欠压实,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有少量砼块及小碎石,上部偶见有植物根系,局部地段上部为砼板。少量为杂填土,灰色,砖红色,主要由粘性土、砼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堆填而成。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60kPa。
2)冲积土(Qal),层序号为②
本层可分为以下5个亚层:
(1)细砂、含粘性土细砂,层序号为②-1
本层场区内局部分布,揭露钻孔有24个。层厚0.70~5.80m,平均2.99m;层顶高程12.44~16.60m,平均14.31m;层顶深度1.00~4.10m。
本层呈浅灰黄色,灰色,灰白色,很湿~饱和,松散为主,局部稍密,主要为细砂,局部为含粘性土细砂,主要由石英砂粒组成,局部含较多粘粒,级配差,局部颗粒增大为中砂,局部夹淤泥质土薄层。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80kPa。
(2)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层序号为②-2
本层场区内局部分布,揭露钻孔有32个。层厚0.80~4.30m,平均2.31m;层顶高程11.18~16.81m,平均14.13m;层顶深度1.80~5.80m。
本层呈深灰色,浅灰色等,以淤泥质土为主,局部为软塑状粉质粘土。主要由粘粒及有机质组成,局部夹有薄层细砂层或粉质粘土层,饱和,软塑~流塑。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60kPa。
(3)粉质粘土,层序号为②-3
本层场区内广泛分布,揭露钻孔有140个。层厚1.10~25.10m,平均8.04m;层顶高程3.82~15.66m,平均12.38m;层顶深度0.70~12.80m。
本层呈浅灰黄色,浅灰白色,浅红色,灰色等,湿,可塑为主,局部硬塑,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粘土,局部夹有薄层中细砂层。主要由粘粒、粉粒等组成,局部含砂粒。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60kPa。
(4)细砂、粉砂、含粘性土细砂,层序号为②-4
本层场区内局部分布,揭露钻孔有27个。层厚1.20~10.78m,平均3.45m;层顶高程2.96~13.93m,平均8.77m;层顶深度2.00~13.70m。
本层呈灰色、灰黄色,灰褐色等,很湿~饱和,松散为主,局部稍密,以细砂为主,局部为粉砂或含粘性土细砂,局部夹有薄层粗砂或淤泥质土层。主要由石英砂粒组成,局部含粘粒。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
(5)粉质粘土,层序号为②-5
本层场区内局部分布,揭露钻孔有18个。层厚2.30~10.80m,平均6.47m;层顶高程-0.07~10.30m,平均6.28m;层顶深度7.50~16.50m。
本层呈褐黄色,褐红色等,湿,可塑为主,局部硬塑,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粘土,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局部含较多石英砂颗粒。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60kPa。
3)残积粉质粘土层(Qel),层序号为③
本层根据状态分为2个亚层,现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层序号为③-1
本层场区内广泛分布,揭露钻孔有108个。层厚1.10~17.60m,平均13.47m;层顶高程-10.83~10.78m,平均3.73m;层顶深度5.20~28.70m。
本层呈褐黄色,棕红色等,湿,可塑为主,局部稍湿,硬塑,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或粉土。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局部含少量铁锰质小核或灰岩碎块。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60~200kPa,硬塑取高值。
(2)粉质粘土,层序号为③-2
本层场区内局部分布,揭露钻孔有39个。层厚0.70~9.70m,平均3.32m;层顶高程-16.83~4.79m,平均-1.17m;层顶深度11.20~34.70m。
本层呈褐黄色,棕红色等,饱和,软塑为主,局部可塑或流塑,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粘土。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局部夹有铁锰质小核。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60kPa。
4)石炭系灰岩(C),层序号为④
本层按风化程度可分为3个亚层:
(1)强风化灰岩,层序号为④-1
本层于场区内零星分布,揭露钻孔仅5个。层厚1.00~3.50m,平均1.86m;层顶高程-14.06~4.87m,平均-7.50m;层顶深度13.50~32.80m,平均25.70m。
呈青灰色,灰白色等,岩芯裂隙极发育,岩芯极破碎,呈碎块状,质软。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800kPa。
(2)、中风化灰岩,层序号为④-2
本层于场区内零星分布,揭露钻孔25个。层厚0.20~4.20m,平均1.51m;层顶高程-17.47~4.45m,平均-2.91m;层顶深度11.30~34.70,平均19.40m。
岩石呈青灰色、浅灰色等,岩质较硬,岩石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成碎块状,少量呈柱状,且部分岩芯表面见有溶蚀现象。
结合详细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0kPa。
(3)、微风化灰岩,层序号为④-3
本层于场区内广泛分布,揭露钻孔141个。揭露层厚0.40~8.00m,平均3.39m;层顶高程-25.31~5.09m,平均-5.40m;层顶深度11.50~43.30m,平均22.50m。
呈青灰色,灰白色,浅灰色等,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质硬~较硬,岩芯完整~较完整,多成短柱状~长柱状,局部裂隙较发育,呈块状。
2.2不良地质
原详勘报告显示,场区内广泛分布的石灰岩,由于强透水层中地下水的溶蚀、潜蚀作用与重力地质作用,土洞、溶洞较为发育。揭露钻孔有15个,揭露溶洞17个,见洞率23.4%,部分为串珠状溶洞,揭露洞高0.70~13.20m,平均5.27m;洞顶标高-15.06~1.72m,平均-6.25m;洞顶深度14.70~33.80m,平均23.26m。部分充填或半充填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或粘土,局部无充填物,稍漏水,部分不漏水。
根据详细勘察资料,于2011年5月对该地块进行补充勘察,对发现溶洞、土洞部位周边钻孔进行加密,对溶洞、土溶洞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共补勘79个孔,揭露钻孔有47个,揭露溶洞59个,部分为串珠状溶洞,揭露洞高0.30~13.20m,平均3.78m;洞顶标高-21.53~2.79m,平均-6.83m;洞顶深度14.20~39.40m,平均23.87m。部分充填或半充填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或粘土,局部无充填物,稍漏水~漏水,部分不漏水。其溶洞(土洞)分布详见补勘地质报告。
溶土洞发育情况一览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充填的溶洞12个,半充填的溶洞40个,无充填的溶洞6个,无充填的土洞2个,且有8个钻孔揭示为双层溶洞,2个钻孔揭示为三层溶洞。
2.3水文地质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1.70~6.30m。由于勘察工期短,不能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和最高水位。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砂层<层号②-1、②-4>为主要含水层,赋水性中等,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河水侧向迳流补给,排泄条件主要靠大气蒸发。场地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岩带裂隙水及岩溶水,属承压水,承压水头高度不明。裂隙水受第四系孔隙水垂直补给和河水侧向补给,排泄条件不明。本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3 编制依据
1、《白云新城某地块项目地质详细勘察工程勘察报告》,2011.1
2、《白云新城某地块项目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2011.5
3、《白云新城某地块溶(土)洞灌浆处理技术要求(修)》,2011.5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4 溶洞处理施工方案
4.1溶(土)洞处理的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填充体的强度应达到5MPa(暂定),充填物应密实;与原溶洞结合挤密;自身无蜂窝等不密实现象;应阻断水流通道;填充体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以确保不被地下水进行二次侵蚀;对溶蚀部位进行灌浆处理、防止其进一步发育。
4.2施工参数
本着“技术可行、经济节约、满足要求”的原则,针对试验区溶(土)洞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本试验采用水泥砂浆及混合单液水泥浆液进行静压灌浆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先采用水泥单液浆进行灌注,主要目的是打开溶(土)洞灌浆通道,察看灌浆压力和流量,若灌浆压力无明显反应,则采用强度不低于M5的水泥砂浆进行灌注,达到终灌标准时再采用单液浆进行补充挤密灌浆。在有较大动水条件或需要速凝的条件下,可采用水泥+化学浆的双液浆进行灌注。水泥砂浆采用钢花管进行注浆,单液浆采用袖阀管进行注浆。
填充物应密实,与原溶洞结合挤密,自身无蜂窝等不密实的现象,应阻断水流通道,填充体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对溶蚀部位进行处理,以防止进一步发育。
4.2.1灌浆材料的选择
(1)水泥:采用PC32.5R水泥。
(2)砂:为质地坚硬的天然砂,粒径不宜大于2.0mm。
(3)粉煤灰:为精选的粉煤灰,煤失量要小于8%,SO3的含量不宜小于3%,细度不宜低于使用的水泥细度。
(4)水:用于拌和浆材的水,须达到自来水的标准或不含腐蚀性物质的水质要求。
(5)化学浆:首选硅酸钠(俗称水玻璃),要求模数宜为2.4~3.0,浓度宜为30~45波美度;视灌浆效果,备选其他化学速凝剂。
(6)膨润土: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粘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低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4.2.2灌浆参数
(1)、布孔范围及处理要求
塔楼溶洞处理平面范围内为筏板边线外扩6m,CFG桩桩顶至桩底以下8m深度范围内的溶洞处理时,填充体的强度应达到5MPa,CFG桩底以下8m深度范围外的溶洞处理时,填充体的强度应达到2MPa。对撞地以下8m深度范围以外的溶洞当其顶板岩层厚度大于3m时可不进行处理。
纯地下车库溶洞处理平面范围为筏板边线外扩3m,溶洞处理时填充体的强度应达到2MPa。筏板底部以下的溶洞当其顶板岩层厚度大于3m时可不进行处理。
塔楼CFG桩桩顶至桩底以下8m深度范围内,纯地下车库溶洞筏板底部以下8m范围内的土洞处理时,填充体的强度应达到5MPa。
以勘察孔为中心进行梅花型布孔,孔距为2.0m,如钻孔后发现溶(土)洞沿钻孔方向延伸,则继续梅花型布孔,无延伸的方向不再钻孔。
(2)、钻孔及下管参数
无填充物的溶洞BZK33:以Φ110mm开孔,要求钻至溶(土)洞底部进入岩层3m,在出现溶(土)洞的钻孔中下Φ48mm钢花管,开孔孔径为15~20mm,开孔距离为400~600mm,出浆孔应布置在钻孔的溶(土)洞段;溶(土)洞的钻孔中下袖阀管和钢花管相互间隔设置。
半充填流塑状粘土的溶(土)洞:以Φ110mm开孔,要求钻至溶(土)洞底部进入岩层3m,钢花管和袖阀管相互间隔设置,且揭露溶(土)洞的钻孔钢花管优先,钢花管为Φ48mm钢管,开孔孔径为15~20mm,开孔距离为400~600mm。
(3)、浆液配比(重量比)
水泥砂浆配比配方一:水:水泥:砂:膨润土:减水剂=(0.5~1):1:(0.8~1.2):(0.05~0.1):(0.5%~0.7%)
单液浆配比配方二:水:水泥=(0.5~1.0)∶1
复合水泥砂浆配方三:水∶水泥:砂∶膨润土∶粉煤灰∶化学浆材=(1.5~2.0)∶1∶(0.8~1.5):(0.05~0.1):(0.2~0.4):(0.3%~0.5%)
复合单液水泥浆液配方四:水∶水泥:膨润土∶粉煤灰=(1.0~1.5)∶1∶(0.1~0.2)∶(0.2~0.4)
双液速凝浆配方五:水:水泥:水玻璃=(0.5~1.0):1:(10%~30%)
浆液材料配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部位、不同条件下的工艺与设计要求。在溶(土)洞含水量大时,可加入适量的增稠剂起到增塑作用。埋深较浅的溶(土)洞对于CFG桩影响较大,因此在桩底8m范围内的溶(土)洞,采用强度较高的浆液进行灌浆;对于溶(土)洞中上覆岩层较厚(大于2m)或桩底8m以外的溶(土)洞,为了降低成本,可选择强度稍低的浆液进行处理。因此本试验浆液的选择原则如下:
①配方一:水泥砂浆主要用于在桩底8m范围内的溶(土)洞且顶板岩层低于3m的溶(土)洞。
②配方二、单液水泥浆主要用于在桩底8m范围内的溶(土)洞且顶板岩层低于2m的溶(土)洞,宜选择强度较大的浆液;用于补灌或挤密灌浆。
③配方三:复合水泥砂浆主要用于桩底8m以外的溶(土)洞,宜选择强度稍低的浆液。
④配方四:复合单液水泥浆液主要用于桩底8m以外的溶(土)洞,宜选择强度稍低的浆液;用于补灌或挤密灌浆。
⑤配方五:双液速凝浆主要用于堵截较大涌水或者灌浆量较大的溶(土)洞。
(4)、灌浆压力
水泥砂浆的灌浆压力为0.7~1.5MPa,袖阀管灌浆压力为0.5~1.0Mpa,具体根据灌浆情况由现场进行调整控制。
(5)、终灌标准
①钢管灌浆结束标准:通过灌浆压力和灌浆流量双参数控制,在0.7~1.5MPa的灌浆压力下,注入量<2~6L/min,稳压5min。
②袖阀管灌浆结束标准:通过灌浆压力和灌浆流量双参数控制,在0.5~1.0MPa的灌浆压力下,注入量<8~10L/min,稳压5min。
4.2.3检测标准
溶洞的处理应满足国家和广东地区有关的检测验收标准。对溶洞、土洞处理后的检测标准以标贯为主,洞内原有填充物在处理以后的检测标贯值应大于2-3、3-1层粉质粘土层(fak=160kpa)的相应标贯值(修正标贯10击);以抽芯检测为辅,检测溶洞、土洞填充的密实性。
1)钻孔部位:两个灌浆孔位之间。
2)检测时间:灌浆结束28天后。
3)检验方法及检验指标:
检验方法: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以抽芯检测为辅;抽芯检测主要察看充填情况和灌入充填物本身的强度,以及钻孔时不掉钻、不漏水等。
4)检验数量:每个洞体1~2个点。
结束语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七年,经项目长期沉降观测资料以及现场观察,基础及溶(土)洞处理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可作为溶(土)洞处理的案例参考。
论文作者:卢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溶洞论文; 钻孔论文; 局部论文; 粘土论文; 平均论文; 细砂论文; 水泥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