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南保税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四川对外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保税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西南保税区的目的和意义
保税区是海关监管下的境内关外的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定经济区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用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举办保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日益进入世界经济大舞台的新起点和新尝试。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我国保税区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设立13个保税区,保税区的优势和作用已初步呈现出来。
为进一步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缩小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成都地区建立西南保税区势在必行,这是西南地区打破封闭状况,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
1.建立西南保税区是缩小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需要。
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差异,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于沿海地区,其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加快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生长极”。
2.建立西南保税区是加大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
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加快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这已成为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的共识和迫切愿望。然而,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思想观念所限,单靠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招商引资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需要。因此,要使四川省和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有一个新的突破、高的起点,就要按照国际惯例,在成都地区兴办开放程度最大、与国际市场最易接轨的——西南保税区。在全国全方位开放的今天,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建立西南保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西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保税区处于改革开放的最高层次,它不仅能卓有成效地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工,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联动和辐射作用,挖掘地方优势,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大量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国内产品出口创汇。
加快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我们既要花大力气解决贫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又要使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量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这样才能加快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强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13个保税区的运营实践证明:建立保税区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最好途径,是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手段。
西南保税区的建立,对外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成都地区和西南地区日趋成为外商投资热点的今天,依靠保税区的口岸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吸收大量的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同时,还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4.建立西南保税区能促进西南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建立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西南保税区可以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反映最快、最真实。因此,它作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出口通道,可以弥补西南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劣势,为西南地区工商企业参予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有力的条件。同时,西南保税区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区内经营环境十分宽松,境外物资、资金、商品及人员进出基本自由,这样可以促进区内出口加工,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保险、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
5.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发挥三线企业的潜力,搞活国有企业。
三线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西南地区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许多三线企业和国有企业跟不上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也不高,并造成设备、人员的大量闲置。
西南保税区以宽松经营环境和国际惯例型的管理机制,使进区内各类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实现公平竞争。抓住这个契机,西南地区的众多三线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采取与外商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区内兴办出口加工企业,同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经济实力在区内独资兴办高科技企业。总之,三线军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西南保税区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的。
6.建立西南保税区是在我国内地试办经济自由区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在内地建立保税区在我国尚无先例。正因为如此,在成都地区建立西南保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我们举办西南保税区,使之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
建立西南保税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一个全新的事业。它的出现将影响和改变内地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带动内地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和公安等方面的改革,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成都建设西南保税区的可行性评估
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具有较高自由度和开放度的保税区,其选址条件可以概括为:投资环境、经济实力和口岸条件三大要素。
根据上述原则和评价标准,对在成都建立西南保税区的可行性评估,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投资环境来看,成都具有西南地区其它城市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
1.成都是西南地区交通的枢纽。宝成、成昆和成渝铁路在成都交汇,北上可通过兰新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南下可通过黔桂线和南昆线与湛江港和防城港相连;同时还可通过成渝线(或成渝高速公路)与重庆内河港相连。
成都公路网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现有国道13条,计790公里,县道106条,计179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全线通车。
成都双流机场是西南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四大航空港之一,目前正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进行国际机场的改造。其航线除直达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外,还开辟了成都至香港、曼谷的包机和至新加坡的航班。
2.成都是西南地区邮电、通讯的枢纽。
成都的邮电、通讯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国六大通讯交换中心之一,全国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到1994年底,成都市话在程控交换机容量可达到47万门。12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市话自动和长途自动拨号。成都先后同国内20多个主要城市建立了微波通讯,国际直拨通讯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成都能源的供应充足,发展速度最快。
成都拥有较强的能源工业基础和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有发电设备总容量840兆瓦,有35kv以上送电线路300余公里,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小时。成都境内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现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00万吨。随着国家和四川省确定的17项能源重点项目的建成,成都的电力、天燃气供应更加充足。
4.成都是西南地区和科技中心。
成都的教育、科技事业十分发达。目前全市拥有普遍高等院校19所,其中全国重点院校5所,在西南地区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成都科技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现有各类科技人员44万名,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成都拥有各种科研机构235个,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高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电子、生物、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能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
5.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成都市场体系发育较完善,目前已形成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劳务市场、消费品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及金融市场等。商品交易及流通十分活跃,集市贸易成交额、商饮服务网点数、商业从业人数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前矛。成都还拥有全国十大集市贸易市场之一的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以及全国最大的中药、粮食交易市场。成都作为有1.1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其市场潜力巨大,直接辐射和影响着西南地区三亿人口的市场。
6.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
商贸的兴旺必然带来金融业的繁荣。至今年5月末,成都市银行存款余额达306亿元,居西南、西北城市的首位;贷款余额260亿元,并形成了跨省、市的融资网络;证券发行和交易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市民投资欲望强烈;保险业发展也十分迅速,1993年各类保险承担总额达1047亿元,保险业务种类132个。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外汇业务增长较大,新加坡、香港、加拿大和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已在成都设立代办处。
7.成都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城市。
成都的改革开放一直走在西南地区城市的前列,1989年成都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1992年国家批准成都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成都市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会的宏伟目标,把对外开放作为成都发展经济的突破口;1994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目前,改革开放和建设国际大都会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各级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正日趋改善。成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不断提高,日趋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城市。截止1994年底全市累计兴办“三资”企业1845家,实际投资总额11.95亿美元。成都还与国外七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与67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二)从经济实力来看,成都与西南地区其它城市相比,居于龙头地位。
1.成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居西南各城市之首。
从经济总量指标来看,在西南各城市中,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综合经济总量指标,能与成都相提并论,并不差上下的,只有重庆市,但是以人均计算上述指标,成都则占绝对优势。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成都优于重庆。根据1993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成都比重庆高3.6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成都比重庆高2.7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成都比重庆高出许多。
从经济结构看,成都产业结构目前呈二(43.3%)、三(37.8%)、一(19.9%)的格局,并不断向高级化演化。成都第三产业在总量、结构和发展速度上都居于西南各城市榜首。
2.成都工业门类齐全,农业发达。
目前,成都已形成的机械、电子、冶金、化工、食品、轻纺等工业为主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工业体系,其中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电子产品、无缝钢管、通讯电缆、机电产品及航空配件等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农业方面,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生猪、蜂蜜、中药材等生产基地。1993年统计资料表明。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等综合指标名列全国18个大城市的前三名。
(三)从口岸条件来看,成都同西南地区沿海港口城市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1.成都建设西南保税区的口岸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成都是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成都有全国四大航空港之一的双流机场;三是成都交通辐射面广。
2.成都建设西南保税区的口岸劣势主要体现在:不沿海、不临江和不靠边,出口运输距离长,运输费用高,不利于开展转口贸易。
3.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是西南保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一,随着四川省和成都市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交通的制约因素会逐步降低;第二,发挥成都交通枢纽的作用,使货物向南北西方面扩散,多通道向中亚、西亚、独联体和东南亚输出产品或进口产品;第三,根据内陆特点,西南保税区确立以出口加工、商贸和仓储为主的功能。出口加工业主要以“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资源转化型加工业为主,同时适度发展“两头在外”的高、新、尖、轻的高新技术产品。商贸方面主要采取四面出击,分层次推进的方针,通过西南出海通道向东南亚出口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通过欧亚大陆桥向西亚,独联体国家出口农副产品、工艺品、轻纺产品和新技术产品等。
综合以上分析:成都的投资环境、经济实力和口岸条件大部分能满足保税区建设的选址要求,不足之处也可通过逐步改善来克服之。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成都建立西南保税区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性,是西南地区中的最佳选择。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作用”的真实意义。
三、西南保税区建设基本思路
1.西南保税区发展目标模式
西南保税区的建设将根据中国保税区发展的实践,结合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的特点,以高新产业为主体,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为先导,实行工贸并举、科工贸相结合,把西南保税区建设成为按国际惯例经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集出口加工,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仓储、信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高效之内陆“保税区”。
2.西南保税区的功能设置
西南保税区的功能设置,将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作用,以发展出口加工业、国际贸易和保税仓库为主,以开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货物运输和旅游服务为辅,形成起点高,有特色的多种经营、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区域。
3.西南保税区的建设方式
西南保税区建设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发展、重求实效”的方针,即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实行边开发、边建设、边申报的工作方针。
4.西南保税区建设规划
西南保税区规划面积为5000亩(3.33平方公里),按二期进行。第一期建设(1994年12月至1996年12月)为起步阶段,开发面积1000亩,总投资4~5亿元,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内仓储、标准厂房、公用设施和部分工业项目,以初步形成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市政管理和出口加工的功能,并实现国家验收批准、隔离封关运营的目标。第二期建设(1997年至2000年)为发展阶段,投资45~50亿元,使开发面积达到5000亩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一大批工商企业及商贸、金融、办公和餐饮娱乐服务设施,以逐步形成出口加工、贸易、金融、信息、仓储、旅游的综合功能。
5.西南保税区的管理模式
西南保税区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成“西南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领导、监督、协调、执法和服务的职能,由发起人单位共同出资组成“西南保税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保税区的土地综合开发和经营,并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等工作。最终,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过渡,以形成良好的、符合国际惯例运作机制,提高保税区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
6.西南保税区建设资金筹措
西南保税区一期建设启动资金1亿元人民币,由“西南保税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用于一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在招商引资方面,保税区重点引进外贸企业、“三资企业”、军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并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区开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出口比例高的高科技产品。同时,西南保税区还将以土地、房屋出租转让,发行股票、债券以及贷款等多种方式筹资。
四、西南保税区筹建情况
1993年6月,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西南分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过与成都海关磋商后,联合向四川省政府提出了在成都建立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区——“西南保税区”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认同与支持。1994年3月,省政府批准同意在成都建设西南保税区。
为把西南保税区建设工作抓紧抓好,省政府成立了由省计委、省经贸委、省体改委、成都海关、省社科院、成都市政府及中促会西南分会等单位领导参加的“西南保税区筹建领导小组”,对保税区建设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设立“西南保税区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保税区的规划制定、项目申报、招商引资、组织建设、开发管理工作。
西南保税区的设想亦得到了省内外大型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成都无缝钢管公司、西南地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成都铁路分局、双流机场、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钢铁厂、成都玻璃厂、成都三电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等九余家省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经过反复磋商,自愿作为发起单位共同出资开发建设“西南保税区”。为使保税区的整个开发建设过程置于法律程序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上发起单位于1994年12月共同组建成立了“四川西南保税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并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筹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配合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项目论证评估,总体规划,资金筹措等一系列前期筹建工作。在自我运作中有限公司将积极创造条件向“股份有限公司”过渡。
目前,西南保税区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最近召开的省筹建领导小组会议上,马麟副省长就西南保税区建设体制管委会组建及定址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确定,为西南保税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四川经济论文; 保税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成都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四川成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