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分析_档案学论文

档案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分析_档案学论文

剖析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5.06.001

       关于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问题,近年来在档案界有些讨论和争论。有的人认为是档案实践工作者;有的人则认为是高校的档案专业师生(简称学院派)。究竟谁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是学院派,还是档案实践工作者?我们从哲学的视角,对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哲学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比其他一切科学更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而对一切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的正确思维方法,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脱离了它,研究问题和实践就会出现偏差。学术研究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理解和认识“档案学研究主体”这一事物,有利于推进我国档案学研究全面发展。

       1 明确档案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以确定探讨问题的基点

       1.1 档案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在探讨档案学研究的主体问题时,为避免概念混淆,确定探讨问题的基点,明确档案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畴是很有必要的。档案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在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基础上产生,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方法。或者说,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档案学的研究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关于档案学的体系构成,包括整个档案学的部类、分支学科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应把档案学分为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两大部类;可将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专业史的研究、档案事业组成与管理的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的研究5个基本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档案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史学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边缘性与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档案学科体系分为5个部类:一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规学、比较档案学;二是档案史学研究,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三是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四是档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五是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包括记录信息管理学、文件管理学、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还有的学者认为,档案学由理论档案学、技术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3个部类构成。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档案学者对档案学体系存在不同看法。但档案学界一般认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部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档案现象总体特点和一般规律,而应用理论研究的是具体特点和特殊规律,直接应用于档案工作实践,必须与档案工作实践及其客观实际需求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1.2 档案学研究与档案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

       从上述论述可看出,档案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档案学理论、应用与技术,内容比较宽广,包括了档案学理论。档案学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而档案学术研究属于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档案学研究与档案学术研究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将二者混淆。有学者将“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学研究”混为一谈是不妥的,我们探讨的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而不是档案学术研究中的主体。有学者将档案实践工作者撰写的工作经验总结、对实际工作问题的探讨等不具有理论特质的文章视为非档案学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刊发在刊物设置的“业务研究”、“工作交流”等栏目中,认为只有发表在“理论纵横”、“理论探讨”、“架阁库文丛”等栏目中的文章才是具有理论特质的档案学术论文。这种看法虽然是因为将“档案学研究”与“档案学术研究”混为一谈造成的。笔者认为,档案实践工作者发表在“理论纵横”、“理论探讨”、“架阁库文丛”等栏目中的文章和发表在“业务研究”、“工作交流”等栏目中的文章都是档案学研究的文章。统计有关以“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保管与利用”、“档案馆”、“档案事业”为主题的文章均是档案学研究的范畴。尽管档案实践工作者形成的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可能无法上升为档案学理论,但不能否定档案学术研究属于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领域,也不能否定档案实践工作者撰写的工作经验总结、对实际工作问题的探讨等不具有理论特质的文章属于档案学研究的范畴,我们不可将档案学研究的范畴与档案学术研究的范畴等同起来,如果对档案学研究与档案学术研究不加区分、甚至混淆,就失去了探讨问题的基点。

       2 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学院派受高等教育及档案专业教育程度较高,理论功底深厚,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整体文化素养较高。学院派主要从事档案学教学工作,教与学本身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其工作特点是理论研究成分较多,操作成分较少;其从事档案学研究的水平、撰写发表论文的质量从整体上说较高,特别是在档案学研究的高端和核心领域占有优势,善于总结归纳档案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概括抽象上升为档案学理论,在档案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院派参加档案工作实践的机会少,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研究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理论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往往易与实践相脱节。

       档案实践工作者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程度远低于学院派,整体文化素养不高,这与我国没有建立档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有一定关系,导致了进入档案职业的档案实践工作者成分复杂,甚至有些档案工作岗位成为“照顾岗”或“关系岗”。档案实践工作者主要从事档案的收、管、用等具体档案业务工作,其工作特点是具体操作成分较多,研究成分较少;其从事档案学研究、撰写发表论文的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良莠不齐。然而,不能就此否定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广大档案实践工作者撰写的文章中,有些对指导档案工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不少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佳作,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主体特征决定了在档案学研究中各有侧重,存在着差异。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档案学研究中,从文章的数量考量,档案实践工作者创作的文章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学院派,档案实践工作者是绝对的主体。然而在档案学研究领域,档案实践工作者却并不是主角,尤其是在档案学研究的高端和核心领域。在研究方向上,档案实践工作者侧重工作实际,而学院派则更偏爱理论,这体现了二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特点。

       2.2 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当从我国档案学理论形成和发展情况来看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各自擅长的档案学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了我国档案学研究工作,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存在差异,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看待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既要看二者发表论文的质与量,更要关注二者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脱离了丰富多彩的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是断然无法发展的。如果脱离档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工作,其理论再成体系,成果的体现形式再厚重,其结果只能是所谓的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毫无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档案学理论来自档案工作实践,而不是来自档案实践工作者。档案工作实践与档案实践工作者有着根本的区别。档案实践工作者只有直接从事具体的档案业务工作,在档案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揭示档案工作客观规律,其研究成果才更贴近档案工作实际,才能在档案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学院派的研究成果需要档案工作实践的检验,档案工作实践是检验档案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正如严永官先生所讲:“从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同志要充分认识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档案实践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没有丰富和快速发展的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就会止步不前。而档案实践工作者也要全面认识档案学术研究同志的意义,没有他们的认真总结和研究,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就只会是一种人类自发的行为,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不断的深入,从而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档案实践工作者与学院派在档案学研究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适应和满足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学院派和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看,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联系的,侧重于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学院派与侧重于档案管理研究的档案实践工作者彼此相互影响,良性互动,推动和促进我国档案学研究向前发展。一方面,学院派的研究成果通过档案工作实践的检验,提升了档案学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使得档案学研究更加“接地气”、切合实际。另一方面,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扎实有效地从事档案具体业务工作,档案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尽管这种互动是隐性的,但这种互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相互促进与影响对我国档案学研究所产生的正能量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部分省、市、县三级档案馆的档案实践工作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参与档案学研究的动力加强,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提高。我国档案学研究需要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发挥各自所长,良性互动,互补有无,共同推进我国档案学研究健康发展。

       3 究竟谁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

       3.1 档案学研究主体及其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胡鸿杰教授认为,档案学人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并将中国档案学人划分为“启蒙者”、“开拓者”、“继承者”三代。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孙大东认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来自三个群体:高校的档案专业教师、档案专业的学生和一线档案工作者,但其中真正对档案学术研究有所贡献的毕竟是一部分人。他界定了档案学人的概念,即“档案学人是对档案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专业责任感,实际从事档案学术研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贡献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

       从事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人员,或称为从事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研究与实践的人员,包括从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科研工作、档案学理论研究工作和具体档案业务工作的人员等,笔者在此统称其为“档案人”。档案实践工作者,主要是指档案室、档案馆、档案局/处(科)等一线档案工作岗位上的档案工作人员。学院派主要是指高校的档案专业师生。显然,档案人包含了学院派和档案实践工作者。

       档案学研究主体具有多元性和专业性。档案人并不都参与档案学研究活动,有些档案人虽然从事具体的档案业务工作多年,但没有参与档案学研究活动。因此,我们将具有档案学研究兴趣、参与档案学研究活动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档案人称为“档案学人”。档案学人才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档案学人中的学院派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分别是我国档案学研究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档案学研究主体具有多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符合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实际。

       需要指出,档案学人参与档案学研究的频次、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成果的多少等,与档案学人在档案学研究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成正比。档案学人参与档案学研究的频次越高、研究的越广泛越深入,研究成果越多,其发挥的作用越大,反之,其发挥的作用越小。

       3.2 档案学人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档案学中的知识、档案学理论产生于档案工作实践,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是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为档案工作实践服务。档案人是档案工作实践的主体,档案学人是档案学研究实践的主体。任何实践,都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在主客体运动过程中,即人的实践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因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主体的认识能力也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理论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档案学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特征,档案学不是零散的、杂乱的、各不相干的知识堆砌,而是系统的知识,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分支学科组成的,每一分支学科又是由互相关联的科学概念、原则、方法组成的有逻辑系统的有机整体。

       前述我国档案学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档案事业各个方面,由于学院派和档案实践工作者在档案学研究中各有侧重,仅学院派或档案实践工作者的研究领域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档案学研究的状况,只有档案工作实践主体中的档案学人才能担当此重任,其研究领域才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档案学研究的状况。胡鸿杰教授认为:“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实践背景和对实践有真正感悟的学者,才能够对中国档案学有实实在在的贡献……但无可否认,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需要更多来自实践层面的力量。”档案学研究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我国档案学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技术方法和经验总结上升为档案学理论是需要一个积累和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几代档案学人的继承和创新来实现。因此,作为档案工作实践主体中的档案学人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

       上述对“档案学研究主体”的理解和认识,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工作规律进行的分析,力求达到主观界定符合客观实际。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这一理解和认识也是粗浅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欢迎档案同仁批评指正。

标签:;  ;  

档案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分析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