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长江中游发展的几点建议_长江论文

加快长江中游发展的几点建议_长江论文

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地区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中游论文,关于加快论文,建议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了缓和长江流域资金和人才的外流,尽快在长江中游地区设立中国内陆地区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如果说80年代我国政府对沿海地区的倾斜主要表现为政策优惠,而90年代的倾斜则主要表现为政府将高级形态的市场经济的试点摆在沿海地区。例如,我国目前两家证券交易所都设在沿海。这种状况必然加剧资金流向的两大失衡,一是地域失衡,即内地大量的资金流向沿海;二是产业失衡,资金流向泡沫经济成分比较大的产业,而内地的基础性产业资金供应不足。资金的流向失衡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流动的失衡,“资金东南飞”也带动了“人才东南飞”,进而加剧了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此外,“只此两家,别无分号”也不利于竞争局面的形成,造成证券业的垄断经营。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异地股民“隔山买牛”,与当地股民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与多家并存相比较,“只此两家”也使发生股灾的风险增大。“只此两家”加剧了股市供求不平衡,使股市投机性太强。

内地最大的证交所宜于设在内陆最大的城市武汉,这是因为:武汉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早在1916年汉口花楼街就设立了交易所,到三四十年代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4大股市(上海、武汉、北平、天津)。武汉现有几十万股民。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现有会员325家,其中异地会员占2/3。1993年国库券交易额占全国证券集中交易场所交易量的2/3,其交易价格成为全国国债交易市场的指导价格。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已建立了卫星通讯系统,该系统采取备份方式,并准备实行双向传输,引进美国大型计算机,每秒可成交1000笔交易。在长江中游设立交易所至少会产生以下几重效应。

──有利于缩小被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距,维持社会的稳定。目前,中国的经济差别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个人收入之间的差别,二是单位之间的差别,三是地区之间的差别,而地区之间的差别是最大的差别。不解决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如前所述,长江中游地区“得中独厚”、“承东启西”、“汇南聚北”,在这样的地方设置一个内陆地区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无疑会缓和沿海和内陆的差距。

─—有利于提高内陆开放城市的知名度,加速内陆地区的开放。虽然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取得开放城市的地位,但这种后起的开放城市并不能得到象第一批开放城市那样的吸收外资的机会,因为这些后起的开放城市知名度低。在现代社会,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国际机场有利于提高一个城市在国外的知名度。

─—有利于三峡工程资金的筹集,解决工程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巨大缺口。按1993年5月的价格水平,三峡工程静态资金需求为954亿元。对这种巨大的投资需求不能完全靠政府拨款或银行贷款,必须通过证券市场来筹集资金。在长江中游设立证交所,可以围绕三峡工程建设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开向社会募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设立三峡公共投资基金;把现有的一些与三峡工程有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增量招股等方式筹集资金;有些企业还可以发行转换债券。

─—有利于加速长江中游─—华中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仅靠国家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融资、集资和吸引外资来筹集技改资金。在这一地区建立证券交易所无疑会极大地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

与证交所设置相呼应,在长江中游地区设立中国内陆最大的期货交易所。长江中游的的期货交易所可设在内陆最大的城市─—武汉,这是因为:期货交易需要集中。目前,我国的期货交易过于分散,这一方面增加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完全而不易形成合理的价格。今后需要有集中的大型期货交易所。西方国家的期货交易起源于农产品,而武汉是内陆粮棉等农副产品最大的集散地。有色金属期货也易于在武汉发展。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了证券交易所后,一些金融工具期货也宜于在武汉发展。

(二)为了加快以产权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尽快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产权流转市场是90年代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1)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将出现一部分过剩资金,而内地一部分老企业迫切需要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产品,产权市场正好可以促使资金和产权的跨区域流动和转让。(2)随着沿海地区倾斜优惠政策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量的外资将投向能源和原材料条件较好的内地,而外资同内地国有企业的嫁接则将成为中外合资的主要形式。(3)90年代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民营经济将出现过剩资本,而国有经济正有相当一部分产权需要转让,通过产权流转市场正好使这两种经济形成一种财产混合实体。(4)90年代国家将对大部分国有小型企业实行产权转让,实现资本金转移,这将为产权流转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湖南、湖北两省的产权流转与交易发展迅速。例如,湖南省有161家企业参加了产权交易,其中国有企业103家。武汉市已经拍卖3家,兼并59家,破产2家,816户引进外资进行嫁接改造。

产权市场对长江中游地区会产生以下几重效应。

─—有利于制止国有资产在负效运营、贬值中形成的流失,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国有资产的负效运营极为严重,一大批企业成了国家年复一年补贴下去的包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促使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通过转让使国有资产保值。

─—有利于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有效配置,保证国有资产增值。由于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凝固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而通过产权的市场化则可以理顺产权关系,进而可以使企业彻底脱胎换骨,形成有效的新经营机制。产权流转市场使企业机制不仅换了汤,而且也换药,在新的机制下,企业通过重建焕发青春。

─—既有利于资产存量的调整,又能缓解资产增量资金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生产建设的基金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现有国有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投入不足。而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则可以缓解这种投入不足。国家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获得资金,这样通过调整存量获取了增量。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利用,推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长期负效运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对长期亏损企业进行产权转让,不仅可以使物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且也可使人力资源在高效营运中发挥作用。

(三)为了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在长江中游综合条件好的地段分阶段地建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出口加工区,争取在“九五”计划期间建立起高层次、开放度大、功能全,具有华中特色的华中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港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最佳区位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更开放、更灵活、更优惠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旨在加快资金、技术引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开发和整个经济发展。自由贸易港区包括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多种形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内陆布局自由贸易港区有成功经验。例如,巴西玛瑙斯出口加工区就设在亚马逊平原中心地区,距海1700Km,运输基本上依靠内河水运和空运。美国是世界上设置自由贸易港区最多的国家,分布于全国30多个州。其中内陆沿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和五大湖港口占设区总数的1/3。

长江中游地区完全具备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客观条件。

─—长江中游拥有长江干线1500km,16个重要港口,岸线港口均占长江干线的2/3。长江中游沿岸的武汉、九江、芜湖、宜昌、沙市等城市拥有机场,其中武汉天河机场将为国际大型机场。

─—长江中游一带有一批历史名城。19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兴起,武汉成为全国4大商埠和4大金融中心之一(武汉早在1916年就在汉口设立了证券交易所,40年代的4大股市是上海武汉北平天津)当时全国4大米市中,长江中游地区占了3个─—长沙、九江、芜湖,全国3个大茶市中本区占有2个──汉口、九江。

─—这一地区通江达海,出口和转口的商品既可通过江海商轮直运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也可通过各条铁路北运往蒙古、独联体国家、东欧,西运中东、西欧,南运越南、缅甸、泰国、老挝。

(四)充分利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加快长江中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黄金水道—长江的利用率是极低的。长江的通航里程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多60%,运量却只有该河的1/5,密西西比河货运客运密度相当于同长度的18条铁路线;欧洲的莱茵河比长江的支流—汉水的通航里程还短200公里,但长江的航运量只相当于莱茵河的40%。莱茵河年货运量高达2.5亿吨,相当于20条铁路干线的年货运量。目前,长江运力相当于3万公里的铁路线。如果进行充分开发,长江可相当于10万公里以上的铁路线(为全国铁路的1.8倍)

在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游的航运事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需求旺盛,能力不足,铁路、民航、海运客货运输全面紧张,以铁路最甚,而内河航运潜力却没有充分发挥。相对铁路运输而言,水运投入少,产出高,成本低,能耗低、占地少、潜力大。

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的航运事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

─—推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增加长江航运事业的投入。我国之所以出现“一江春水枉东流”的局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交通投资上重陆轻水。航道经费严重短缺,失养比例上升,致使等级航道下降。建国40多年来,国家投资长江干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不及建一条800公里的襄渝铁路的费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广开资金渠道,筹集开发长江的资金。

─—改变工业布局,使工业基地依水而筑,因水而兴。长江中游地区要依托水资源优势,把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的工业布局在长江中游沿岸,而这些工业要依水而筑。

─—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按经济地理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及市场规律,建立新的经济联系。目前水运上的分段为王,各自为政现象极为严重。这里,迫切需要解决条块分割,政企、事企不分的问题,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有垂直体系,赋有一定管理权威的航道体制。

─—加快沿江铁路和公路建设,用沿江陆地运输带动长江航运的发展,形成合理的水陆交通体系。

─—着力改造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使较大的海船能进入长江中上游。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桥面太低,形成了“一桥隔住千帆过”,制约了长江中上游的开放与开发。现在长江上又有几座大桥在设计和施工,国家应对长江上的大桥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南京长江大桥桥面过低这类现象重演。

(五)确立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圈),使长江中游—华中5省联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目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使长江中游—华中5省有如5路保安独立旅,没有形成合力。中央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组建长江中游—华中区域经济集团军,将摊开的5指改为纂紧的拳头。长江中游地区各省市要在更大的空间内融通资金、资源共享、合作开发、协作配套;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联合办能源、交通运输、通讯、改善投资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地区特大城市武汉的龙头作用,给予武汉市(以前为计划单列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政策待遇。这里,要象对待长江三角州地区的上海、珠江三角州地区的深圳一样对待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参照国家对深圳市的作法,赋予武汉省级经济立法权;面向武汉地区市场的供电(电力)、邮政、电信、铁路等机构划归武汉市代管;授予武汉市审批保险业、信托业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权力,允许外商在汉设立外资金融机构或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武汉投资审批权限,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赋予武汉外贸企业的审批权。(2)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统一的经济协调机构,规划长江中游—华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加快长江中游发展的几点建议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