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陕西省府谷县府谷镇第一学区 719499
目前,县城学校存在严重的“大班额”现象。由于班额过大,人数过多,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就更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落实等都难以到位,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弄不好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低差生人数增多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下面笔者探讨了小学语文大班额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实现课堂民主
1.根据固定座位来分。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了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3.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来分。我们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交叉合作,混合编组。当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若我们能恰当地运用交叉合作的分组方法,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良好的带动作用。(2)同等生合作,平等发展。一是“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二是“差差”合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交叉合作,混合编组”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将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精心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由于学生自主能力差,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必须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提出目标(问题)。目的在于使优化教学互动起引导的作用,形式是教师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完成哪些任务。
其次,个体自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内心需要,并为参与讨论做好准备。形式是学生自学有关内容,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每个学生都要承担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并且通过独立思考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同时要承担自己在合作学习小组内的角色任务。教师要通过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角色状况和学习水平。
第三,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中,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参与讨论,并懂得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讨论开始,组长把发言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人身上,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特长等合理分配。在讨论过程中,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先懂的帮助后懂的,互教互学,为全组同学尤其是后进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内参与机会。通过讨论,开拓了思路,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
第四,组与组交流。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交流内容包括讨论的结果或小组学习的体会等。通过组际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思路,纠正了带有共性的错误,并将小组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识。组际交流后,有时教师可有意挑起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辩,组织思想撞击,然后优选最佳思维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课堂气氛。
第五,集体评价。当各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标准评定成绩,当众揭晓,使小组之间相互比较、开展竞争;另一种是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差的。如果一个问题,一个困难生和一个好生都答对了,教师就应该表扬困难生所在的这一组,以此鼓励他们在学习小组中互勉互助的精神,共同为集体争光,体现了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小组中每位成员取胜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责任感,使小组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更为明显了。
三、方法引导,把握合作时机
在合作学习前,要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设计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它是对学生需具备的与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关的预备性、基础性、相关性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测评,调整学生,使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建构新知识铺路搭桥。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觉得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在大班额条件下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论文作者:李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困难论文; 大班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