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布局的作用、条件、主要内容及模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其布局模式也不尽相同,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能促进本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市场经济 区域经济布局 模式选择

1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布局的作用

1.1 发挥区域经济布局宏观调控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宏观调控,而是要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布局工作是政府职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因此,区域经济布局规划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决不意味着取消或消弱区域经济布局工作,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布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在论证河南所处的区位优势时,不能只与周围省份相比较,而要放眼于国际国内的大市场;在衡量河南自然资源的优势时,不能单从河南资源储备和品位在全国同类资源中所占有的地位来考虑,而应从开发这种资源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和比较利益来考虑;在进行国土整治规划时,不仅要从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实力着想,还要从改善投资环境出发来确定整治的范围和内容;在选择大型建设项目时,不仅要考虑从国家大局利益出发投资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吸引外资,从社会上集资和融资建立股份制企业的可能性;在进行经济布局时,不能单纯以资源导向为主,而应更多地考虑市场导向、国际国内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等。区域经济布局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而且要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1.2 发挥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的区域经济布局工作,就是从客观和长远的角度指导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人类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总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却随着生产和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无限增加。区域经济布局工作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里去,使资源配置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通过对资源现状、资源潜力的分析评价,比较区域优势资源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稀缺程度,区域内开发这类资源的相同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产业门类和技术水平如何,其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预测情况如何等。区域经济布局是从区域内的资源量和经济布局的关系发出间接信息,指导区域内资源流向和如何流动的问题,并不具有直接的资源流动机制。因此,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布局的可行性研究,使其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才能使这种信号起到指导资源的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布局并不完全依赖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只要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可以建立相关产业。如沿海地区实行的“两头在外”的战略而建立的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1.3 发挥区域经济布局预见性的作用

区域经济布局是在搜集本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经济数学模型等),经过反复的技术经济论证、市场预测后,制定的区域经济布局规划,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对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又能提出正确的区域发展方向和战略;既要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使区域经济布局既科学又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布局的条件与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布局的条件和内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在系统分析区域经济布局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布局的具体部署和区域内产业部门合理配置的构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战略。

2.1 区域经济布局诸条件的分析

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区域的经济布局都受市场前景的影响,也受当地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制约。由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对布局的要求不同,同一条件在不同的区域又有很大差异,因而同一产业布局在不同的区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入分析评价影响布局的各种条件,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任何区域的经济布局,都受区域经济布局诸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市场条件是确保区域内商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媒介,社会经济条件是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基础,技术条件是把自然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口条件使技术条件发挥作用的保证,自然条件为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可能与前提。区域经济布局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条件,忽视其他条件,必须全面系统地对各个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如附图),才能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附图 对区域经济布局诸条件分析过程图

2.2 区域经济布局的主要内容

2.1.1区域资源的综合经济评价。区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能源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通过对区域资源的全面评价,弄清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因素,对于因地制宜地确定地区专业化方向,搞好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2.2.2市场前景的预测与评价。区域经济布局必须在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全面预测的基础上,对市场前景进行评估,根据市场前景、消费水平的高低来确定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2.2.3 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第一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第一产业布局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第一产业布局要研究区域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农业部门结构的关系,也要搞好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的骨架,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对区域内现有工业部门结构、生产发展特点和分布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和矛盾,评价区域工业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并提出调整工业布局的方案;另一方面对新建项目、工厂选址定点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经济联系。第三产业布局包括交通运输网、商业和饮食业网点、邮电通讯、旅游,以及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产业布局。这些基础产业的布局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网点的作用,规划建设新的网点和线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的要求。

2.2.4 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在科学预测区域内人口发展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构成等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区域内居民点,使居民点建设与之相匹配。

2.2.5 区域环境污染的整治。区域经济布局的内容不能只限于区域经济发展,还应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注意环境保护。因此,在查清区域污染源的分布、数量、排污量的前提下,提出整治方案,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2.2.6 城市规划、经济区划、国土整治。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济区划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或正在形成的经济区进行区域划分。国土整治是对全国或部分区域的国土资源进行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布局模式的选择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我国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我们不能要求各地区按同一速度发展,有先有后,才符合客观实际。不同的区域应有不同的特点和经济发展速度,最终都要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观点,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布局的主要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布局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3.1 梯度推移开发布局模式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经济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移动。经济布局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速度加快,地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布局的相对均衡。我国“七五”计划主张以三大地带为框架,按东、中、西顺序安排国家投资和项目分布,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就属于这种模式。由于梯度推移模式涉及全国与区域、区域与区域各种利益关系,因而学术界和各部门各地区对这种模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我认为从总体上看这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否定。但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极大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必须与协调发展相统一,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内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很好结合起来。从我国近十几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单纯地贯彻梯度推移和东靠西移的战略,就很难真正协调好区际关系,势必造成区域经济差距全面拉大,并诱发出各种经济矛盾,这不符合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理论。所以在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中,除在全局上贯彻梯度推移战略外,还必须采用其它区域经济开发布局模式,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2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

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或边远地区,一般具有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社会经济发育状况不良,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开发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缺乏能带动全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建设资金有限,而开发布局建设又需要巨额社会资金投资,要保证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是选择一、二个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迅速增长从而促进和带动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带的各个地区(川中和关中地区除外)。

3.3 点轴开发布局模式

经过增长极开发阶段之后的经济密集区,区内一般具有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人口、工业及中小城镇往往围绕一些中心城市与水陆交通干线,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区域。如我国中部地带和东部地带(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除外)以及川中、关中地区,要促进这类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采用点轴开发布局模式,关键是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式开发形式,即沿着重点开发轴线,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或对轴线地带的原有增长中心,城市中心进行重点开发,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

3.4 网络开发桤模式

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其发展已经跨过了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两个阶段;如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社会经济发育良好,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在区域经济布局上,表现为密布的城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和较高水平的农村经济开发应采用网络开发布局模式。一方面对老区进行开发整治,调整产业结构,扩散和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重点开发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经济布局均衡。新区的开发一般也采用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将逐渐在区域上形成一个经济开发网络体系。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其布局模式也不尽相同。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能促进本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例如:从我们河南的省情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省适宜采用点轴开发布局模式。河南省在“九五”期间,应把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黄(黄河)、京广、焦枝沿线地区作为全省的三大重点开发轴线,并对三大轴线的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安阳、濮阳、商丘、漯河、南阳、三门峡等城镇中心予以重点发展,这三大轴线的重点开发和不断向纵深方向的扩散,既能实现全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金的有效利用,又有利于全省东西、南北向的经济流动,还有利于全省乃至全国统一市场和整体经济网络系统的形成,为下阶段的河南经济开发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础。河南省的豫南、豫西南、豫东等边远落后地区,也可以采用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它可以作为全省点轴开发布局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来稿日期:1995-02-25)

标签:;  ;  ;  ;  ;  ;  ;  

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