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的诗学观

竟陵派的诗学观

郜卫博[1]2012年在《竟陵派诗学观探幽》文中提出竟陵派是晚明时期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之一,曾执诗坛之牛耳达叁十年之久,对晚明诗坛影响深远。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崛起于晚明诗坛的,它既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及公安派的弊端,又在对两派优点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理论建构,并选编《诗归》一书来大力倡导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包括《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而竟陵派的诗歌主张主要体现在《古诗归》部分。《古诗归》对古诗的选取与评论,不但充分体现出诗学主张,且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展示其诗学思想,并对竟陵派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重点放在《古诗归》上,对《古诗归》的选诗标准和评点特色结合起来做系统的分析,探讨竟陵派以幽深孤峭为宗旨的文学主张,并进一步得出《古诗归》于竟陵派诗学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奠基作用的结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做更加细化的研究:一、钟、谭选编《古诗归》的时代背景,重点放在钟谭选编《古诗归》的动机及对竟陵派的影响。二、《古诗归》的选诗原则,通过对其诗评形式的初步探讨,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总结出其情物、清物、孤物及灵与厚的选诗标准。叁、《古诗归》的评点特色,本章主要阐释了竟陵派的诗歌本质论与创作论,即“诗道性情”与“厚出于灵”,展现了竟陵派诗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四、竟陵派诗学思想在《古诗归》中的体现,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结合钟、谭的诗歌创作进一步探讨其独特的诗学思想—幽深孤峭。最后的结语部分,在对《古诗归》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的概括,归纳出《古诗归》对竟陵派及当时诗坛的影响,且奠定竟陵派在诗坛的地位。

李桂芹[2]2003年在《竟陵派的诗学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其得力主将是钟惺、谭元春。尽管后人历来对竟陵派毁大于誉,但它的诗学理论确实独树一帜。本文从竟陵派基本诗学理论出发,参照当时的诗学背景,与“七子派”和“性灵派”作比较,结合钟惺、谭元春二人的生活经历、文艺思想、人生观,透视竟陵派诗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成因。 在明代“后七子”和“公安派”衰落期,竟陵面对两派的重重流弊,提出“真实,精神所为也”的观点,“务求古人精神所在”,力求师古和师心融合统一,成为其贯穿诗学观的理论基础。钟谭二人各精通庄禅,禅光道影时时隐现诗文之中,这更突出显现于其诗歌创作理论中。“活物”论,新颖而别致,恰当概括了诗歌鉴赏差异原理,丰富了诗歌鉴赏理论。竟陵把“厚”作为自己诗学审美理想,成功阐述了“厚”与“学”的关系,用“厚”来挽救诗坛弊病,治疗自己的诗病,体现出竟陵的卓越理想。总之,无论后人如何评价竟陵功过得失,钟惺、谭元春则坚持了“自信”和“自悔”的“真文人”风采。

沈菲[3]2011年在《《唐风定》研究》文中认为明人推崇唐诗,文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效仿唐人,且好通过唐诗选本来宣扬自身的诗学观,或热衷于选唐人诗,或致力于给前人选本作注。嘉靖以后,选本风行,至明亡不衰。《唐风定》是明末诸生邢昉编订的唐诗选本,成书于顺治九年。选诗以复古为宗,以盛唐为主,多取温柔敦厚、中正和平之音,选本同时注重真“性情”,吸取了竟陵派所宣扬的“淡远”、“清灵”、“浑厚”的诗学主张,对中、晚唐诗也多有采录,是晚明诸种诗学思潮交汇影响下的产物。本文以《唐风定》文本为依据,结合邢昉的家学渊源与晚明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选本的编订经过;对《唐风定》与此前的部分选本作多方位的比较,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论述该选本的编选特点;综合运用选本比较、数据统计以及交游考述的方法考察《唐风定》的诗学思想;结合邢防的《石臼前后集》考察其诗学主张与创作实绩的矛盾;最后对《唐风定》的诗学意义进行总结。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论述和梳理,本文试图为《唐风定》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孔海亭[4]2012年在《钟惺“清物”说诗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在晚明崛起的又一颇具影响的文学流派。钟惺在整个竟陵派中,资历最老,实力最强。无论其文学创作实践还是具体文学主张,都决定了整个流派的审美旨趣和艺术水准。所以在不忽视对其他竟陵派作家进行研究的同时,唯有对钟惺的文学主张继续开掘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整个竟陵派的文艺思想。钟惺的文学主张多反映在其诗论中。“清物”说是钟惺在早期就已经提出的诗学命题,随后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继而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诗学思想。这一诗学思想与他后来所提出的很多重大诗学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他后来的很多文学观点大多在此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清物”说在整个竟陵诗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力求从古代文艺学的角度对钟惺“清物”说作一系统研究和微观考察。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清物”说提出的社会背景。也即是从宏观视野探讨钟惺“清物”说之成因。首先社会政治大环境的转变对当时文人个体心态产生重大影响,这是钟惺“清物”说提出的间接原因。其次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文坛、诗坛小环境也开始转型,特别是某些诗论家的“清物”论思想对钟惺“清物”说的提出产生直接影响。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见出钟惺的“清物”说诗学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里孕育而出的,是钟惺紧跟文学自身发展脚步应时而动的产物。二是“清物”说的诗学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论述“清物”说的诗学思想渊源。主要从美学思想和批评思想两方面梳理在传统诗学中一直就存在的“尚清”思想的发展脉络。其次从诗学本质、诗体特点、美学风格等方面对钟惺“清物”说的内涵进行理论阐释。从而揭示出钟惺此说是对传统诗学思想的一大总结和进一步发展。叁是探讨“清物”说在诗歌批评、创作实践中的运用。可以说此部分是对钟惺“清物”说思想的印证。旨在揭示“清物”说在文学实践中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对当时诗坛的现实意义。钟惺在诗歌评点中特别推崇那些具有“清”的美学风貌的诗人诗歌。“清”可以说是钟惺心目中古诗人的“真精神”。他强调优秀的诗人必须要具有这种真精神。这无疑为晚明诗坛带来一股涤除喧嚣、腐臭之气的清风。钟惺的诗歌创作成就虽远逊于他的诗学思想。诗境偏狭,太过有“痕”。但仍能透过他的某些诗歌窥见到他的最高诗美理想-清。四是钟惺“清物”说在其诗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重点探讨了其与钟惺“性情”说、“灵厚”说、“幽情单绪”说等重要诗学观的关系。由此看出“清物”说一直贯穿在钟惺诗学理论体系之中,成为联系钟惺其他诗学观的纽带。可以说在保持自身理论特色的同时,钟惺的“清物”说与其它诗学观相比更具包容性,在整个钟惺诗学理论体系中无疑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这同时也彰显出“清物”说在钟惺诗学内部的重要理论价值。

孟杰[5]2013年在《王夫之《明诗评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歌选本之一,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对其诗学复古观、结构诗学以及全书的简要分析,较少把该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缺少较为深入、细致地总体性把握。而随着学界对于王夫之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关注,《明诗评选》作为其诗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试从明诗史构建的角度对于《明诗评选》作总体性把握,并分析《明诗评选》中体现出的诗学观以及其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姜斋诗话》叁部着作的关系,这无论是对其诗学理论的研究及丰富还是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其诗学观均有较为重大的意义。本文计划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绪论主要论述《明诗评选》研究的现状,王夫之生平和《明诗评选》的版本问题以及选题的意义。第一章论述《明诗评选》的诗学观。首先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两大诗学传统作大致地梳理,并对王夫之“诗道性情,道性之情”的主情的诗学本体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在《明诗评选》中所体现出的批评标准进行系统的总结。第二章论述《明诗评选》的明诗史观。试从《明诗评选》建构的明诗史观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地研究与把握,可以使有明一代的诗学脉络以及主要诗歌流派的发展清晰、直观地显现出来。王夫之对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诗歌流派大加批判,而极力推崇明初诗人刘基、高启等人及其作品,于明中后期则选取杨慎、徐渭、汤显祖等人的诗作,对于个体诗人的重视是前人所没有的。王夫之以此来建构明诗史观,可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第叁章论述《明诗评选》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姜斋诗话》之间的关系。通过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反对建立门庭的态度以及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进行系统地阐述,充分发掘几部着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为结论,通过选诗意识,论述王夫之建构的明诗史以及《明诗评选》表现出的诗歌理念,并结合文章前几部分进行总结性梳理。总之,《明诗评选》作为王夫之重要的评选作品之一,在构成其诗学体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明诗评选》,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学界对王夫之诗学体系的认识。

颜朋[6]2013年在《清初“西泠十子”及其诗学观研究》文中认为“西泠十子”是明末清初杭州诗坛上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群体,其成员为毛先舒、陆圻、柴绍炳、丁澎,沈谦、孙治、吴百朋、陈廷会、张丹、虞黄昊。“西泠十子”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先是毛先舒着有诗话着作《诗辩坻》,然后毛先舒、柴绍炳共同编选了《西陵十子诗选》,遂有“西泠十子”之名流传开来。“西泠十子”的诗学思想守唐人门户、扬七子而抑竟陵,对明末清初的杭州诗坛影响巨大。因此,对“西泠十子”及其诗学观进行充分、全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西泠十子”群体风貌、“西泠十子”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西泠十子”的影响。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西泠十子”群体风貌》,主要介绍“西泠十子”的形成过程、生平、着述,并分析“西泠十子”的交往特征,明确“西泠十子”是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第二章《“西泠十子”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首先以《诗辩坻》为基础分析“西泠十子”的诗学理论,然后分析陈子龙对“西泠十子”诗学观的影响,最后是《西陵十子诗选》的基本情况和“西泠十子“的诗歌创作特征。第叁章《“西泠十子”的影响》,主要介绍了“西泠十子”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其对浙派、洪升、蕉园诗社的影响。

周雪根[7]2010年在《清代吴江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吴江地区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诗人和诗集。这群诗作者中,有抗清义士,舍身取义;有遗民,誓不仕清;也有出仕新朝者,但多沉沦下僚、位卑言轻。有潇洒的豪士,有落拓的布衣寒士,也有风骚的隐者,各种身份,不一而足。相同的是,他们都能放笔抒怀,纵情吟咏,在清代江南诗坛上各放异彩。他们中,有的身经战乱,有的生际承平;有的抗争不止,有的甘于臣服,身世不同,境遇各异。他们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慷慨悲歌,有的浅吟低唱;有的吟风咏月,有的感时伤乱;既有黍离之叹,又有庙堂之颂。然而综合来看,又大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吴地色彩,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共同的时代精神。清代,“文化高地”苏州府属吴江县,这里聚集着文学领域的精英,涌动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学术潮流。其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呈现少有的异彩纷呈局面。但是目前对于吴江文学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清代吴江诗歌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学界对吴江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女性、戏剧研究。在对作家个案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叶燮、吴兆骞等个别大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抗清义士吴易、遗民诗家朱鹤龄、顾有孝、王锡阐和仕清诗人计东、吴兆骞、叶燮、徐釚、潘耒以及郭麐等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在诗歌创作研究的同时对朱鹤龄的诗歌理论、叶燮体大思精的美学着作《原诗》、选家顾有孝、徐釚、袁景辂的诗学观以及吴雷发、李重华、郭麐的诗话着作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清初女诗人姚栖霞、周羽步、随园女弟子汪玉轸、吴琼仙为个案对清代吴江闺阁诗人进行了研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清代吴江地区文献整理和总集编纂成为风尚,也取得了累累硕果。鉴于此,本文将该地文人所编诗文总集进行统计归类,举例分析此种盛况出现的原因、意义和影响,此为本文最末部分。该部分分析了四种总集编纂状况:一是唐诗选本;二是其他朝代诗文总集编纂;叁是地方诗文结集;四是家族文献编纂。在诗歌创作研究、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以及分析文献编纂兴盛现象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吴江诗歌在清代的盛况,揭示了它对清代诗歌、清代文学的建设繁荣乃至对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的完整性和昌盛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李振松[8]2016年在《论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象春的诗学观,经历了从师法明中期七子派到不循时习、"自辟门庭"的发展过程。他主张"重开诗世界",倡导禅诗、侠诗,在七子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诗路。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有关。另外,还受到明末禅学思潮盛行、山左诗风转变及钱谦益、钟惺等好友的影响。

杨森旺[9]2018年在《王世贞汉魏诗学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世贞的诗学思想产生于明代文学复古的大语境之中,这就决定了其汉魏诗学观在原则上始终保持着与明代复古思潮的整体一致。但却不能忽视影响王世贞汉魏诗学形成与发展的小语境。儒、释、道叁教合一所产生的新型信仰体系,吴中地区开放畅达的人文环境,前代诗论家关于汉魏诗学的不同界说等等,分别从思想、文化与文学叁个方面塑造着王世贞的汉魏诗学观,并使之能保持鲜明的个性色彩。王世贞作为文学复古风气的引领者,和许多其他复古诗论家一样,尤其重视从辨体论、作家作品论、创作论等方面观照汉魏诗歌,并以此来突显汉魏古诗在古体创作中的绝对典范地位。但不同的是,王世贞在辨体过程中更善于挖掘体制流变的相对性与不同体制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在作家作品探讨的过程中更善于体察汉魏作品“自然”“无待”的一面。以辨体论与作家作品论为基础,在长期的文学实践过程中,王世贞将对汉魏诗学的体悟凝结为“古色”、“自然”、“性灵”叁个术语,叁个术语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递进关系,这是因为王世贞的汉魏诗学处于不断变化、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状态。“古色”与“自然”论产生于王世贞早年,代表的是王氏对体制与法度格调的理解;“性灵”论产生王世贞晚年,表现出了其对主体自由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与袁宏道“性灵”说是不同的。辨体论、作家作品论、“古色”、“自然”、“性灵”等术语的内涵共同构成了王世贞汉魏诗学的主体。王世贞汉魏诗学对明末清初的诗学进程产生巨大影响,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明末着名诗论家胡应麟、许学夷一方面难以摆脱以王世贞汉魏诗学为代表的明代诗学传统,另一方面又尽最大努力对王氏旧说进行补充和完善。清初着名诗论家王夫之则处于时代的巨变之中,在脱离了原有诗学语境后,更能从反思的角度入手,对王世贞乃至整个明代诗学风气进行批判。因此,总体上来说,所谓“后来者居上”,胡应麟、许学夷、王夫之叁人虽然立场不尽相同,但在汉魏诗学观上均显得要比王世贞的汉魏诗学更加成熟开阔。

高莲莲[10]2005年在《一代诗宗——宋琬的诗歌创作》文中指出宋琬作为清初的“国朝六大家”之一,研究其诗歌不管是对于搞清楚宋琬的人生经历、心境意绪、创作状况还是对于更加完整地认识明末清初的诗学思潮演变和诗歌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学术界对宋琬诗歌并无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探讨的情况下,宋琬诗歌研究对于清诗研究完整而全面地开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篇论文共包括叁个部分,从宋琬的诗学渊源和诗学观出发,探讨其诗歌师法的转变,然后论述宋琬的具体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最后总结宋琬在清初诗坛的地位及在当时诗风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一章从理论入手,在简述明末清初诗论流派发展的基础上,对宋琬诗学渊源形成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其诗歌祈尚演变的各种因素做探讨,并进一步对宋琬在诗歌创作中形成的诗学观进行观照和研究。整个明代诗歌以复古为主流,晚明社会虽然有公安和竟陵派起来反复古,但其自身的缺陷决定了他们并不能担当起拯时矫弊的责任。随着社会局势及文学规律的发展,明末文学领域又一次掀起了复古主义的高峰。宋琬前期的诗学思想倾向复古,他主张学习七子,尊崇盛唐诗歌,摹拟形似,其诗学主张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家族文化及其交游结社密切相关的。明清时期山东文学繁盛,莱阳文章为之冠,宋琬作为世代书香官宦的名家子弟,不但受到自家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而且与当地其他文化家族的交往酬唱与文学交流频繁,这都为其诗歌创作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末结社之风盛行,规模以复社为最。复社提倡文化复古,落实学风,莱阳士人为了响应复社在当地成立了山左大社和莱阳邑社,作为大社成员,社团的文学主张对宋琬宗唐诗学观念的形成也具有浸染和陶冶作用。除了家族文化、社集活动外,宋琬在入清后与复古诗人的交往,结“燕台七子”诗社进行的创作活动都是其宗唐诗学思潮形成的因素,同时也是其文学主张走向稳定,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后期特别是宋琬放废江南期间,人生经历的变化和诗学风尚的转移促使宋琬的诗学渊源逐渐由专尊盛唐扩大到兼学唐宋。“转益多师为汝师”,宋琬的诗歌创作也从拟古走向广泛师法、陶冶唐宋以求独创新格、自成一家。在其诗学祈尚的转变过程中,前辈作家特别是钱谦益对宋琬诗歌创作起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友朋间的诗歌赠答和思想交流也是宋琬在诗歌上追求更高艺术成就的催化剂。宋琬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主要体现为叁点,即:勤力专精以求创新;提倡“君子雅音”;奇诗出自真性情。“创新”和“性情”显示了宋琬在脱离复古藩篱后对诗歌言之有物、自铸新格的要求。虽然诗歌创新、“诗以道性情”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在清初重提却是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的,它是对诗歌复古的正本清源,同时也为清诗从复古走向创新开辟了道路。对“温厚和平”的“君子雅音”的倡导既是宋琬在各种诗学思潮影响下结合诗歌创作实践得出的诗学价值观,又是清初诗歌发展趋势在这位国朝早期诗人身上的体现。 第二章具体论述宋琬的诗歌创作。宋琬作为清初诗坛的“一代诗宗”,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体裁多样;艺术上体现出“清刚”的整体风貌,凄清激宕、雄浑豪壮为其诗歌的主要基调。 诗人在文学创作上所取的伟大成就与其坎坷多难的一生是分不开的。本章首先对宋琬人生的转折点——仕清做分析和评价,从易代之际的宋琬的人生抉择研究其复杂心境和性格特征。文章主要从心理需求和物质欲求两方面对宋琬的仕清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简要论述了他的这一举动对其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宋琬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诗歌,按其内容可把宋琬诗歌分类为:“销魂与断肠”的自叹遭际之作;亡国之痛的表达和对鼎革之际的回忆;对民生疾苦的反映;雄恣博大的山水诗和亲友间的酬唱赠答五类。这几类题材中以“销魂与断肠”的个人遭际诗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特别是其狱中诗描写系狱惨情,抒发哀痛愁苦,施闰章读后评价宋琬这类诗歌为“摧折惊魂断,哀歌带血腥”之作。除了狱中诗,宋琬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写鼎革之际回忆的诗歌写的情思激越,荡气回肠,可当作明末世家的家史来读;其表现民生疾苦的诗歌数量虽不多,但大都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山水诗雄恣博大,既表现了山川形胜的秀美壮丽,又寄托了作者的磊落不平之意;酬唱赠答之作或写的情真意切,或写景赠答相交融,气势雄浑,不可以寻常酬题视之。 虽然宋琬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很难形成统一的风貌特征,但如果从其整体观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稳定的美学特征——“清刚”。论文力图深入挖掘“清刚”所包涵的美学意蕴,结合宋琬的具体作品并通过与其他诗人的比较来论述其诗歌是如何体现出这一艺术特色的,最后得出“清刚”为宋琬诗歌的共性所在,是其整体风貌特征的结论。 论文的第叁部分主要探讨宋琬诗歌与明末清初社会思潮以及诗歌发展趋势的关系,论述宋琬在清初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宋琬诗学祈尚的演变表现为从前期宗唐到后期宗宋并陶冶唐宋的趋势,这一趋势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复古派诗人的诗学变化轨迹。宋琬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并追踪诗学思潮的发展趋向,而且他还通过享誉诗坛的名声和诗人文友间的广泛交游影响了更多的文人士子,对清初诗风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竟陵派诗学观探幽[D]. 郜卫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 竟陵派的诗学观[D]. 李桂芹.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3]. 《唐风定》研究[D]. 沈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 钟惺“清物”说诗学思想研究[D]. 孔海亭.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5]. 王夫之《明诗评选》研究[D]. 孟杰. 河南大学. 2013

[6]. 清初“西泠十子”及其诗学观研究[D]. 颜朋. 东华理工大学. 2013

[7]. 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 周雪根. 苏州大学. 2010

[8]. 论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J]. 李振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9]. 王世贞汉魏诗学观研究[D]. 杨森旺. 河北大学. 2018

[10]. 一代诗宗——宋琬的诗歌创作[D]. 高莲莲. 中国人民大学. 2005

标签:;  ;  ;  ;  ;  ;  

竟陵派的诗学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