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设计好的导入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反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语。在此将自己所知的、当前语文界常采用的、比较实用的导课方法作一陈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设计 方法
一、知识型导入法
1.故事导入法。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作文说话断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其严肃性和准确性,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簿。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用于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哪知,吃饭时,教书先生却说:“你太不守信了,我们不是约定‘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兴趣盎然。
2.诗词导入法。有些课文的意境和一些古诗词极其相似,通过吟诵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讲课的艺术韵味。例如《三峡》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引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爱莲说》可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对联导入法。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4.成语导入法。有些课文用一个相关的成语导入,可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妙趣横生。例如《从三到万》可用成语“浅尝辄止”导入:先在黑板上来个成语填空,“浅尝__止”,学生填出“辄”字并给它注音,另叫一位同学解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由一个类似的古代笑话说起,这个笑话就叫‘从三到万’,(立即板书课题)它阐明了学习中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其它如《扁鹊见蔡桓公》可用成语“讳疾忌医”导入。
二、情境型导入法
情境型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表演、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情境导入法。
1.语言感染导入法。语言感染导入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
2.音乐情境感染导入法。音乐情境感染导入法就是运用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进行导入新课。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3.图片情景导入法。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进行导课可一举多得,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在导入时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牛马成群的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展示着今日变成了沙漠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把在导入中积蓄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4.表演激趣导入法。有时候,来一段简短、精彩的表演导入新课也别有一番风味。虽然你自己认为演技很业余,但只要你有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你的投入是一定能感染每个同学的。我们可以学学狗叫引入《口技》,唱唱小调引入《明月几时有》,一首《黄土高坡》足以让《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如果你一上讲台就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一定会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掀起课堂气氛的一次小高潮。
三、多媒体课件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导入法即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制作幻灯片及FLASH动画等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文章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例如讲《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就会真切地了解纪念碑的构造;在讲《国宝大熊猫》时出示幻灯片,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在图片中受到感染,从喜欢大熊猫上升为喜欢学习《国家大熊猫》一文。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
论文作者:谢寒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罗布泊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成语论文; 新课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