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污染分析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近海污染分析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近海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海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洋是地球生物圈的最底部分,人类与自然活动的废弃物,大多都是排入海洋,造成了海洋的生态脆弱性。近年来,伴随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近海石油的开发,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我国近海污染做出系统正确的分析,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措施,对促进沿海经济建设与海洋开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我国近海污染的特点

(1)我国近海污染物普遍是以氮、磷、油类为主, 有局部海区以有机氯农药、重金属为主[1]。

①油类污染在各海区均有分布,局部区域严重。锦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黄海北部、胶州湾、莱州湾及大连湾油类污染尤其显著,超标率分别为100%、81%、75%、57%、50%、44%、44%。

各海区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1996 年的油类超标率最大,其中渤海、黄海的油类污染严重,东海、南海则污染较轻,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1 四大海区油类超标率(1995~1998)/%

海区 19951996 1997 1998

渤海

/

64/ 1

黄海

/

53/ 6

南海

24 3312 3

东海

64 1811 /

②中国近海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普遍偏高,超标严重,四海区以东海最突出见表2。

表2 中国近海水体无机氮超标率(1995~1998)/%

海区1995 1996 1997 1998

渤海区

65604445

黄海区

41584646

南海区

94839478

东海区

58524228

③重金属污染较轻,但是各海区河口或港湾的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特别是1998年我国近岸水域持续受到重金属污染,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汞的超标率分别达到42%、19%、22%和29%。渤海、黄海和东海铅的超标率分别达81%、85%和40%。渤海镉的超标率为11%。

④中国沿海有机氯、农药含量一般不高,比规定标准要低一个数量级,但锦州湾有机氯含量高,最高值超标11.7倍,污染面积达18.4km[2],南海的DDT普遍超标4.7%~10%,其中粤东岸线海区超标率达64.1%,北部湾DDT超标率为7.53%~11.6%,六六六超标率为6.98%。

(2)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河口高于近岸,近岸高于远岸, 污染区域主要集中于近岸。近岸又以河口、港湾污染最为严重。如长江、珠江口等,其中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杭州湾、舟山渔场营养盐含量最高,见表3。

表3 中国主要海域(1995~1996)部分营养盐超标率

1995 1996

海区

无机氮 无机磷 无机氮无机磷

超标率/%

超标率/% 超标率/% 超标率/%

辽东湾 75 40

60 43

渤海湾 63 60

81 38

莱州湾 90 0

77 98

黄海北部12 31

58 32

南海28 31

17 17

胶州湾 98 64

81 43

江苏沿海78 56

100 0

长江口 98 94

100100

杭州湾 100100

100100

舟山渔场

100 95

100 86

珠江口 94 74

80 24

粤东沿岸30 4

14

3

粤西沿岸53 38

65 13

(3)赤潮是中国近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其特点是:发生时间逐渐提早,发生次数逐年增多,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危害程度也日渐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赤潮在60年代仅发生了三次,70年代为9次,80 年代为74次,到了90年代仅有记录的赤潮就达380多次, 不但海湾沿岸水域频繁发生赤潮,而且在开阔的近海也时有发生。

2、中国近海污染产生的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是造成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全国废水排放416亿t,其中工业废水为227亿t,生活废水为189亿t。由于我国的工矿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行业众多,排放的工业废水含污染物复杂,主要包括氰化物、有机酚、氯化物、有毒重金属等。从而,工业污染物质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污染源。我国沿海八省共有工矿企业约6万多家, 工矿企业的类型主要是化学工业,皮革制造加工业,年排放工业废水为44亿t[1],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0%,其中直接入海的废水量(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80亿t以上,工业固体废物超过300万t。基准年(1980年)统计:中国海洋污染物入海总量石油为11.6万t。COD为531.8万t,汞为96.8t,锡为419.2t,铅为1.58万t,砷为4629t,铬为3778t,挥发性酚5719t,氰化物7772t,铵氮5.5万t[2]。同时,工矿企业的设备陈旧,工艺流程落后,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处理率低,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一般不到50%见表4,有的企业甚至根本就未经处理废水就直接倾倒入海,从而对海域造成极大的污染。

表4 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略作修改)[6]/%

地区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6

天津 35 44 53 53 56 58 12

河北 50 50 62 60 62 61 15

辽宁 52 56 56 58 59 65 23

上海 70 69 70 72 65 66 30

江苏 50 50 55 58 61 66 33

浙江 56 56 63 60 62 67 41

福建 23 25 30 32 31 38 33

山东 48 50 50 47 49 50 12

广东 48 50 50 47 49 50 30

广西 37 36 42 49 54 49 22

海南 /

17 17 23 37 37 49

2.2沿海油田排污及溢油事故,是近海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迅速发展,海上石油运输量不断地增加,近年来,我国海上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6起,并有上升趋势。1980~1998年,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溢油事件119起,如1989年, 山东省黄岛油库爆炸起火,有600余t原油入海,1998年上海油轮公司的“建设51”号与“津油6”号相撞,导致“津油6”号柴油外泄约1000t。 造成了附近海域的严重污染。70年代初以来,平台井喷油溢油与油罐和油管溢油每年在100起以上。我国的沿海油田主要有三个:辽河、大港及胜利油田, 此外,渤海、东海、南海也有一些油田和海上采油平台,这些石油平台常常有违章排污的事件发生,例如1996年3月~5月,就有6 个石油平台发生9起不同程度的排污。据统计表明,石油平台每年平均排污为1953.21万t(排污水量)。排石油量为3084.6万t,无疑加剧了海域的污染程度。

2.3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是造成近海污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60年代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各城镇的城市化加快,工业越来越集中,人口也随之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密集导致交通紊乱,垃圾成灾。垃圾的产生量伴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城市垃圾几乎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但是, 沿海城市中有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却相当少,而且垃圾处理方法简单[3]。 例如广州主要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目前仅只有3个大的填埋场,其场底部无防渗漏设备, 顶部没有密封。我国的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如蛋白质、纤维素、淀粉、大量粪便和洗涤剂等居绝对优势,绝大部分直接向海倾倒,这是造成沿海营养盐类普遍偏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赤潮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2.4海域的自然地理参数状况是导致区域污染加重的外在因素

一些河口或港湾污染较严重,与它们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同开阔的海区相比较,由于港湾及河口基本上是半封闭性的,屏蔽能力强,作用于水体的外动力弱,导致水体的更新周期延长,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富集系数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海湾及河口内的水体一般是因涨落潮或海流而得到交换,水体的交换能力差,不利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移。

我国的海岸线曲折漫长,其中基岩海岸多具有封闭或半封闭的凹入海湾,2000多km[2]的平原海岸则坡度小,一般为1/4000;河口海岸主要受黄河、长江等大江的影响,沿海海底地形一般比较平坦,近岸海水交换能力有限,许多地方沿岸全年受低盐度、高悬移泥沙含量的水体控制,污水向外扩散差。从而,导致我国一些河口及海湾如渤海湾、锦州湾、珠江口等的污染物逐渐积累,污染浓度扩大。

此外,由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船只碰撞、海上油田开采溢油以及近岸养殖过度,导致海洋水体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3、防治对策

作为“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海洋,由于污染源广,污染物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并加以防治。防是治的基础,治是防的根本保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实行分区管理,统筹兼顾,以达到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3.1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无节制的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入海是造成近岸海域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

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要紧紧抓住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不仅着眼于工矿企业的排污口,更要着眼于废物产生的全过程,不断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利用率为中心,逐步实现生产工艺的无废化和闭路化;大力开展废物的综合利用,促使工业废物实现资源化;严格实行法制管理,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申报登记,达标排放,对受纳海区特别是封闭、半封闭海湾和水动力较弱的海区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形成陆源排污管理与海洋环境质量管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城市生活垃圾既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又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从而,我们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在力争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情况下,南方沿海城市以填埋为主,北方旅游城市除采用高温堆肥,还可选用填埋与焚烧法,从而做到最大限度减少向海的排放量。

3.2建立污染治理实验区,加强重点污染海区的整治与管理

由于海洋污染复合性强,累积效应大,而且不同海域的自净能力不同,因此,如何以最少的资金投入以获得最大的海洋污染治理区,对我国目前缺乏环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抓住主要污染物质、主要污染海域的综合防治、主要污染源的治理等几个重要环节,并充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的环境资源,是当前治理海洋污染的关键。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污染较轻的小块海域进行试点,建立实验区的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监测系统;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污染物的扩散转移模式等防治技术,并逐渐加以推广。而对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与管理,则应与当地政府配合,建立“当地政府负责制”,并且纳入当地经济规划,以当地政府的总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补偿”,制定一系列排污收费制度,在国家的资助下,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地整治污染海域。

3.3加强环境监测,完善海上溢油应急系统

环境监测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监测,监测的目的是弄清调查点与控制点是否发生了差别,如发现污染物的浓度是否发生变化等。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在大范围、多项目、长周期地对污染物监测,并制定旨在保护海洋环境的质量标准。贯彻控制性监测为主,趋势性监测兼顾,逐步开展生态监测的思路。同时,由于我国的监测手段和数据传输手段落后,港监部分船型老化,设备陈旧,当有溢油事故发生,出击速度太慢,并缺乏应急设备,故建议沿海各海洋环境保护部门要制定海上溢油事故应急方案、配备相应设施建立国家级海上溢油事故技术鉴定的技术支持机构和法律仲裁机构;提高海上溢油监视监测、清除技术能力[5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海上溢油的监视监测[4]。

3.4健全法制,加强海洋环境意识

我国目前的海洋环境污染,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每年用于海洋环保投资的资金很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制不健全,缺乏依法制海而造成的。但是,更主要的是我国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司法部门执法不严。针对这些应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海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海洋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政策意识,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队伍,并大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自觉性。

标签:;  ;  

我国近海污染分析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