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
摘要:城市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建筑文化,这些蕴含历史价值的建筑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与风格。在生活中,“无体积”建筑往往因为自身“无体积”的特点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若是“无体积”建筑足够的优秀,甚至会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性符号。本文分析了“无体积”建筑对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作用,探索“无体积”建筑的新型改造,以期改变“无体积”建筑在国内的尴尬地位,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无体积”建筑;新型改造:城市景观
“无体积”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神韵体现,与着城市的空间及环境景观直接相关,影响着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无体积”建筑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城市的功能要求,还体现了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和美学发展阶段。但由于人们对“无体积”建筑的关注程度不高,导致现阶段“无体积”建筑大多过于平庸,甚至毫无设计水平,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公共需求。阻碍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1.“无体积”建筑的概念
针对“无体积”建筑,我们首先要有明确定义。具体来说,“无体积”建筑就是一种公共的空间产品。不同于“街道家具”,“无体积”建筑更多的是从审美角度构思照明与座位元素。同时,它还蕴含着纪念性的意义。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建筑,“无体积”建筑更多的注重空间的延续而不是空间的分隔。一般来说,“无体积”建筑不是封闭的。整体来看,“无体积”建筑往往足够开敞,其组成成分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无体积”建筑由于表面形体的独特性而模糊了体积的概念,往往没有具体的建筑功能。在艺术的角度分析,“无体积”建筑已经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其本身的体积含义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
2.“无体积”建筑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美感
当今社会,人们缺乏“无体积”建筑的美感认识。首先,我国一些专业人士没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缺乏审美教育培训。其次作为新生事物的“无体积”建筑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纳。另外,审美差异比较普遍,尤其使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之间,审美差异相当明显。
2.2.经济性
艺术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无体积”建筑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蕴含公共属性的“无体积”建筑很难达到盈利的效果。这些都限制了“无体积”建筑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无体积”建筑的新型改造方法
3.1.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无体积”建筑物与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直接相关联,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元素。所以“无体积”建筑物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建筑空间的文化底蕴。对于历史因素,任何区域都有其专属的历史特性,“无体积”建筑物要把所处区域的历史精华提炼出来,并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地理因素对建筑物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无体积”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使“无体积”建筑物能够与自然环境融洽的组合在一起。
3.2.融入城市环境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无体积”建筑物在城市环境的营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意识也充斥在“无体积”建筑的设计内容中。所以“无体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城市建筑物的环境观念方面,中国推崇“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人与人伦、自然的和谐。一件优秀的“无体积”建筑能够与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若是“无体积”建筑的设计内容过于局限,仅仅只考虑建筑本身,以一种个体的形式突兀的穿插在环境中,那么“无体积”建筑也就丧失了对环境的美化功能。所以“无体积”建筑设计师的设计角度要全面化,设计元素要多元化,以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完美的结合
3.3.规划与管理机制
在“无体积”建筑物的创作方面,政府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把握总体性。而详细的设计步骤应交给相关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现代化城市建筑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发挥整体布局作用的规划设计部门很难对“无体积”建筑物设计细节进行指导。只有树立规范的建筑创作意识,才能使更多优秀的“无体积”建筑出现在我们身边。
我国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并不合理,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各个部门虽然各司其职,但是部门间却没有沟通。具体来说,环境设计部门只关注环境方面,对建筑方面内容不予关注,同理建筑设计部门关注建筑方面,对环境方面不予理睬。各部门互不干涉导致“无体积”建筑的设计与管理无法得到统筹规划,极大的阻碍了“无体积”建筑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借鉴西方国家的“百分比艺术建设”,把艺术家、建筑师与规划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统筹规划,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4.结语
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建筑类型,“无体积”建筑已经受到建筑界的重点关注。本文分析了“无体积”建筑存在的经济性和缺乏美感的问题,重点探索了“无体积”建筑的新型改造方法,以期完善“无体积”建筑的规划与管理机制,使“无体积”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曜著,用视觉去生活——公共艺术日本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夏娃主编,建筑艺术简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美)盖尔•戴博勒•芬克著,张凤、刘新彦、王慧莉译,城市标志设计,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4]刘宏立,当代的建筑审美趣味,山西建筑,2008(23):61~62.
论文作者:吴东曼 李钟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体积论文; 建筑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物论文; 环境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