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
“精英教育”三论
季诚钧1,李银丹2,潘冰凌1,汤丽娟1
(1.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2.台州学院 教务处,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 从精英教育的词源入手,对精英教育的含义进行辨析,发现精英教育一词存在三种语境下的三种意蕴:一是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即指重视英才教育的观念;二是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特指马丁·特罗所概括的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三是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是强调精英培养的方式、途径、体系、模式等。厘清精英教育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精英教育的本质,指导并引领精英教育实践。
关键词: 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理念;精英教育阶段;培养模式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精英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出现了许多误读与误解现象。概念是思想与行动的工具,凝结了人们认识的智慧,因此,概念的不明确或不严谨,就有可能出现言不及义的情况,导致实践的混乱与困惑。弄清不同语境下精英教育一词的指称与含义,了解其来龙去脉,对正确理解精英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为教育理念的精英教育:重视英才教育的观念
(一)“精英”的辞源学分析
“精英”起源于拉丁语“ellgere”,于10世纪在法国开始使用,法语单词“élite”,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不仅可指一个精英分子,还指社会中由于分化产生的精英阶层。据《牛津英语词典》条文,“elite”于1823年在英语语言开始使用,译为“精英”,不过偏向于指“社会集团”。现代英语“elite”拼写并未发生变化,但有两种含义,用作名词表示“精英,杰出人物,英才,中坚分子,上层集团,掌权人物”,用作形容词表示“精锐的、杰出的、卓越的”。
在中国古代,“精英”一词含义更为丰富,在各种古文著作中均体现其丰富内涵:“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茶经》中如是写道,此处“精英”为物的精髓;在《宋名臣奏议》中,“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的“精英”指文章精粹;《朱子语类》中有“只是一个阴阳五行之气滚在天地中,精英者为人,渣滓者为物”,此处“精英”指人和圣贤之人。[1]
在《辞海》中,把“精英”与“精英人才”相联系,认为“精英人才”一词是西方社会学用语,用来形容具有较强能力或在社会中处于上层阶级的群体,这一群体由社会杰出人物组成,对社会管理、政府决策、公共事务具有较大话语权与影响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都有其精英阶层,比如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商界精英等。因此,可窥探出“精英”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阶级,是区别于“大众”的阶层。当然,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精英人才的内涵与特点也会产生变化,旧时代的精英人物可能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落后分子,但衡量某个时期的精英却是具有一定的世俗标准与尺度。“精英”不仅指人,也指物,强调事物中的精华部分,但在日常习惯用语中并不常见。
从国内外关于“精英”的含义可看出,精英是指自然和社会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处于上层的、最优秀的那部分。若放到人才领域中,精英则是指“精英人才”,是最拔尖的、最优秀的、最杰出的人才。与精英相对应的是平民、草根、大众等词语。精英是一个日常用语,并非专业名词或教育学中的专门术语,对精英这个词可以作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理解或使用。褒义的理解是强调精英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群人或社会集团;中性的用法是表示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群教育文化程度高、素质高、从事社会管理、技术工作的人群;把精英作贬义使用则是一种反讽,暗指一些脱离群众的特权阶层,把精英等同于贵族、特权阶层,是特定语境下的意蕴。
1.一般治疗:少食多餐,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均衡膳食营养。戒烟酒,酒精摄入对疼痛复发、疾病的进展有积极影响,吸烟被认为是胰腺纤维化发展的独立致病因素,可引起胰管及胰腺间质高压、胰腺缺血[9]。锻炼身体,规律作息,保持乐观心态也是有积极效果的。
(二)精英教育的传统内涵
3.1.4 负压球引流 患者皮下积液,由淋巴漏引起,量多,浸湿外层敷料。2012年5月25日,医师在无菌操作下在漏口处放置引流管并连接负压球。次日换药见负压球内12 mL淡红色引流液,外层敷料外未见渗出液。10 d后渗液引流液减少至0.3 mL,医师在无菌操作下成功拔出引流管。
从传统上看,精英教育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对精英开展的教育;二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前者是从选拔方式来讲的,强调要通过一系列的学术筛选,挑出“最好的”“最有潜质”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后者是从培养目标而言的,即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杰出人才。对精英教育也有褒义、贬义两种理解或使用。褒义的精英教育,是指对少数天才、英才的重视,重视培养精英人才;贬义的精英教育,则把这种精英教育理解为一种扭曲的制度或观念,只关注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作为学业的失败者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在这里,精英教育是一种“特权教育”,与之对应的则是民主大众教育制度与平民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仅是发展那些聪明学生的潜力,而且要发展每一个新一代成员的潜力。精英教育被视为一种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对严格选拔的学生施以专门的、特殊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以从事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精英教育”这一指谓,更多的是指向基础教育领域,主张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一些有特殊天赋的人,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开发与培养,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
(三)“精英教育”含义的重新审视
精英教育除了上述理解之外,还有一种普遍的含义是指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高等教育学家伯克利大学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精英教育阶段这个概念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同与接受。在此,精英教育阶段中的精英教育与原来在基础教育界中的精英教育却有着不同的涵义,高等教育语境下的精英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精英教育的政策,各国普遍把高中阶段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中之重。例如,英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主要以学术型高中为代表,而学术型高中的主体是公学、文法学校的第六学级,约占10%的比例,是英国精英教育的杰出典范。这种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苛刻严格的选拔考试、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资格证书、精深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一培养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英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培养精英的目标。[7]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重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广泛性,以适合具有天赋的孩子选择高难度课程。目前,美国为推行精英教育,并解决美国中、高等教育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以适应精英教育在历史潮流中的不断扩大,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即大学先修课程应运而生。除了注重衔接课程,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重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广泛性,以适合具有天赋的孩子选择高难度课程。美国实施STEM教育类型中有一类专门选拔优秀人才,并讲授拔高课程的学校,称之为STEM精英学校,STEM精英学校选拔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些领域表现出卓越能力的学生,为其在后中等教育阶段的STEM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好莱坞STEM高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选出接受能力强的优等生,称之为荣誉生(Honor Students)。教师需要准备更丰富且更有难度的教学内容,给予荣誉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除了荣誉生,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或对于一些相同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深度的内容,对其做出分类,以激发各个学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吸收与他们能力水平相对应的知识。[8]美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精英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领导力、合作精神、自信心、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均给予充分关注与重视,培养学生未来参与政治生活、投身政治领域所需要的才能。美国私立精英高中是美国高中教育的典范,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基础教育阶段,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意味着更加重视天才教育的实施,更为重视少数天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面对教育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的突出矛盾,在均衡公平的基础上办好“特色示范学校”,在各个教育阶段开展学科竞赛与技能大赛,使少数具有天赋的儿童少年得到合适的教育。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举办“少年班”,使一些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少年尽早得到选拔培养,就是精英教育的一种尝试与突破。
二、作为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精英阶段
(一)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来历
在我国,精英教育似乎是一个散发着历史陈腐气息的词汇,更多的被作为贬义词弃之一边。有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把精英教育视为贵族教育、特权教育,把精英教育理念作为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的绊脚石,这是对精英教育的误读。从社会思潮来看,精英与大众、重点与均衡、特殊与均等是相辅相成的,不宜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均衡发展相对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强调公平、均等的理念下,对精英教育采取回避、漠视的态度,必须加以纠正,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要明确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学生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必须给予那些具有天赋特长的学生以精英教育,这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目前,我国强调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如果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无可厚非,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需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供学生选择,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目前,一些民办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乘机进行精英教育,填补公立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但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公立教育机构的不满,必须从精英教育理念的高度加以纠正。
要准确理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还得要回到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马丁·特罗考察了美国及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先后撰写了探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系列文章,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规律性的过程这一论断,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必然经历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规律。他认为,在考察高等教育发展时,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师生比这一数据,探寻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变化,如教学过程、入学方式、考试方式、学术标准等。他运用归纳法,对美国及西欧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概括,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表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高等教育则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内,高等教育则是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他分析指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1973年达到50%,成为第一个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国家,历经33年完成了大众化历程。随着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1975年毛入学率达到了58.2%,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英国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毛入学率超过15%,2012年英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结束大众化进程而进入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指出,伴随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过渡的进程,高等教育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教育理念、入学与选拔制度、大学职能、课程与教学形式、毕业与考试、学位授予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变化。例如,高等教育理念上,精英阶段把接受高等教育视为少数人的特权,大众化阶段则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资格者的权利,普及化阶段把高等教育视为一种义务;高等教育功能上,精英阶段是培养学术精英或统治阶层,大众化阶段培养社会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与技术英才,普及化阶段则把高等教育视作为生活准备的一种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修读方式上,精英阶段是高度结构化与专门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固定的学年必修模式,大众化阶段则是模块化、非结构化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的学分选修模式,普及化阶段则是更为便捷的、多元的、灵活的学习方式[3]等等。当然,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随着毛入学率的增长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并非到达这个比率就一定会立即过渡到另外一个阶段[4]。
从历史上看,精英教育是伴随教育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涵义也是逐步丰富、拓展并发生微妙变化的。在历史上,英国最早的精英教育为绅士教育,只有极少数贵族才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绅士教育被认为是培养精英完美的与理想的教育形式和状态。因此,我们习惯上把阶级社会中只让少数统治阶级子女接受教育的制度与现实称为精英教育,教育成为一种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培养少数精英统治者,为所谓的“精英阶层”所享有。在此语境下,精英教育被视为少数权贵教育的专有名词。然而,随着欧洲教育普及化运动的到来,欧洲各国纷纷扩大教育规模,吸收更多的普通家庭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精英教育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天才教育研究,虽然各国学者对天才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伴随着智商测试的兴起与开展,精英与一些高智商的天赋儿童联系在一起,人们把具有天赋才能禀性的儿童称为天才,并认为要把天才尽早挑选出来,并为他们特供专门的特殊教育,即精英教育。这样一来,“精英人才”就褪去了贵族、权贵等带有社会阶层的色彩,重新赋予了体现教育平民化、民主化进步的含义。因此,这个时期的“精英教育”主要是指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从此,各国都非常重视精英教育,把精英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尤其是“冷战”时期,大国竞争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精英教育更是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表3示,2014 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68.56/10万,中标率为101.15/10万,世标率为100.9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1.07%。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75.34/10万,中标率为96.27/10万,世标率为95.33/10万,累积率(0~74岁) 为10.52%;农村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50.44/10万,中标率为119.05/10万,世标率为119.6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95%。
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理论是以美国和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作为分析框架。他认为,欧洲各国是以“精英型”高等教育系统为特征,具有中世纪以来的古典传统和以国立大学为主组成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把大学视作“象牙塔”,当时招收的主要也是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子弟,把他们培养成为专门职业人才,如医生、牧师、法官等。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受到国家严格的控制与庇护,与市场脱节,不需要对升学需求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5]在此,马丁·特罗把欧洲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视为是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高等精英教育本质所在。按照马丁·特罗的阶段划分与分析,精英教育阶段与大众教育阶段不仅表现为量的差异,还表现为质的转变。这一阶段之所以被归纳为精英教育,其一,是为了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用来表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和层次,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阶段划分的数量概念;其二,是用来说明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与性质,从接受对象上看只是少数人的权利,从培养目的上只是为了培养政府与学术精英。
在学术理论界与实践中,往往把“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相等同,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在当下,精英教育更多的是指对天赋特长学生实施英才教育,使学生天赋得以发展;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则是指一个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特定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初一个历史时期,如果一定要用数量加以表示,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不到15%的发展阶段。所以,把这两者相等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二)不同阶段的精英教育分析
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精英、大众化还是普及化阶段,都离不开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同样需要培养精英人才,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精英教育,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的问题。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或者普及化阶段必然存在,而且具有重要地位。当然,大众化教育阶段下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中的精英教育不是一回事,大众化阶段之前的“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阶段划分的数量概念,专指毛入率在15%以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主要是指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类型,[6]一种关注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的培养模式。对这种培养模式我们在后面专门谈及。
精英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各个学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分层教育比较完善。对于精英教育的实践,美国以全球化的教育观念、雄厚资金的支持、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及全面的学生服务闻名于世。尽管人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不一,但不得不承认,美国少数具有天赋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水平教育。据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有关报道,2016年12月6日,新加坡在最新的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中取得世界第一。以莱佛士书院,新加坡最好的中学之一为代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经过严格筛选,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精英培养之路也由此开始。在精英培养和升学率的双重目标指导下,学校设置了学术性课程和非学术性课程,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增益课程。同时,以多元评价形式、严格的设计,对学生课程内容的掌握、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评价。芬兰则打破年级、学科等界限,根据问题领域、兴趣特长、各类活动组织教学,把每一个人培养成精英。因为芬兰人口少,只靠精英是无法发展的,只能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最大化。
对精英阶段的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进行区别很有必要,两者在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已经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一些人对大众化阶段中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相混淆,用前一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来指导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结果会削足适履,适得其反。正是由于对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出现了许多有违精英教育规律的现象。在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也就是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前,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资源缺乏,高等教育规模小、招生人数少,只能优中选优,层层选拔“精英”,精英教育的选拔精英功能发挥了,但却没有立足培养“精英”人才,没有在“精英”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反而把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人才作为目标之一,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为办学宗旨。在那个时期,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不必太多考虑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也不用担心就业,因此,精英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当中培养出的高水平、出类拔萃的尖子人才不多,存在“平而不尖”的状况。当然,在那个历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整体力量薄弱,师资不强,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了极大损害,教育质量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但与当时一些重点高校未能切实实施精英教育有关。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体系开始从单一的、国家统一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逐渐演变为多种类型共存、多种办学主体参与的多样化系统,学术标准从统一的高标准趋向多样化,这时,一些研究型大学才意识到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应该说,大众化阶段为精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现实可能。一直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时期,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还是有许多高校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名牌大学纷纷举办低层次的学历培训或自考辅导,没有致力于精英人才培养工作。这一状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有了较大改观,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引发了对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视,使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实施精英教育逐渐步入正轨。让一流大学与学科致力于培养精英,让普通高校承担大众化、普及化任务,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减轻大众化给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三、作为培养模式的精英教育:对精英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设置高深的课程及严苛的学术标准
精英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或阶段,还可表达教育模式、体系等实践做法,用来描述一种针对精英的培养模式。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主要表现为入学机会均等及教育资源配置均等,但提供的教育还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是因为个体天赋和环境有所差异。精英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与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实践指向。
通过性能验证分析我们得知,不同类型的沥青材料在性能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并且在性能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材料,都必须要满足一下几点工程里面的性能要求:
在我国,“精英教育”一词很少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加以理解,而更多地赋予社会学含义。这样一来,往往片面突出了“精英”的社会身份,而淡化了“精英”的教育本意。如,有人分析认为精英教育跟受教育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把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和人分成三部分,教育是按照金字塔的排序而区别,金字塔底层是经济比较一般的家庭,所接受的是相对公平的应试教育,力求改变自己的家庭现状;处于金字塔中层的是相对殷实的家庭,孩子所接受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孩子的身心教育和谐发展;金字塔顶端的家庭为社会高阶层家庭,孩子接受的实为精英教育,注重儿童个性、兴趣的开发与引导。这种分析把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精英教育与社会阶层一一对应,无论是对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现状,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那种认为精英教育被有权力地位的家庭所独占,而非对于地位低下、收入低微的贫困家庭享有的观点已经过时,精英教育不再是社会身份的一种“标签”,而只是教育对象的“类型”。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各国之间的国力之争实为人才的竞争。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产出的“精英人才”却不尽人意。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研究,表达出对精英人才的渴望,也反映了我国对精英教育的忽视。然而,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对超智儿童纷纷制定法律政策,显示政府对精英教育的重视与提倡,从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加强对精英教育的支持。此外,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提出要提高数学、外语、科学等课程的学习难度,为相关课程开发实施提供资金,促使在这些学科领域具有天赋的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在随后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法》中又专设《发展天才教育方案》,通过立法确保天才儿童的精英教育得到合法地位,并通过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保障英才儿童享受到特殊的教育服务。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提供丰富的教育资金,给予那些天赋禀异的儿童资优教育。一些国家还专门设立超智儿童精英学校或者在普通学校设立超智儿童班级,提供与超智儿童相适应的教育,以保证超智儿童精英教育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中把特殊教育理解为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包含了天才儿童精英教育;1999年发布《台北市资优教育白皮书》,提倡保护超智儿童的资优教育,并列有资优教育专章。而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则为那些智力受限,学习能力落后于其他儿童的孩子专设,均占所有儿童的1%~3%,比例很低,我国大陆应有一套方案对这一部分超智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以保障其得到应有的学习与成长。同样,我国香港地区也于2000年出台《香港资优教育的发展》文件。[2]由此可见,精英教育应从娃娃开始抓起,但我国对此还不够重视。这从“特殊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使用语境中可见一斑。
“精英”是有天赋才能的人,然而,“天赋才能”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根据国际通常的标准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把某种职业方面的突出业绩作为判断的标准;第二类是根据智商来判断;第三类强调的是在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或其他一些特殊艺术或艺术领域的杰出者;第四类是百分比定义;第五类是创造性定义,主要把创造力作为天才的评判标准。这五种类别的标准各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英才的识别提供了参考。总之,精英不仅是卓越的一般智力,还包括创造性或创造思维以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有具体学术领域和艺术中的天才。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就是要对这些具有天赋才能的人加以因材施教。两个“精英教育”在教育对象、选拔标准、实施过程都存在着本质差别,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包括了所有的高等教育系统与机构,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仅仅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我国本世纪初,北京、上海等城市与地区进行基础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的尝试,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开展的“翱翔计划”、上海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江苏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陕西的“春笋计划”、“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等,主要是让一些学习优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2014年,受美国AP课程启发,中国大学发起和建设了中国先修课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简称CAP),把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相联系,让一些大学老师进入中学开设选修课程,可以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大学课程学习,培养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与才能。从目前来看,这些举措的推进难度较大,面临着体制机制的约束,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挤压。
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素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李 珂等(1): 98
刨花板仍以东北方向进关的国营大厂生产的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销售形势在金九的基础上运行状态一直保持得还算是不错的。本期细木工板国庆节后需求有增,价格稳中上浮,东北产杨木芯的产品销售较快,每张售价都在90~180元之间。此外,集成材、OSB等人造板材大市行情与上期9月份相比仍处于平稳渐升的态势。此外,10月份装饰板材供应和销售情况是京城木材市场中变化最明显的一块,提升速度大得多。例如进口高档装饰板中珍珠木、雀眼木、红影木、白影木、柚木等产品,以及普通装饰板中水曲柳、沙贝利、红榉、黑胡桃木,市场需求力度加强,买方市场对其赏识和购买欲望与热度加大,价格平稳上扬。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实践较为薄弱。由于片面理解精英教育的内涵,把精英教育理解为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把精英教育视为教育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导致实践中对精英教育讳莫如深,一些具有天赋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培养,使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只有到了高中,我国才进行“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等选拔分流,但受到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又把“重点高中”等同于考取名牌大学的跳板,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精英教育的本意。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中有一些对特长、学科竞赛、论文发表的规定,有的规则被滥用、有的程序不合理,在实践中尽管起到精英教育的选拔作用,但也被百姓所诟病,认为只是为少数城市富裕阶层服务,带来了选拔的不公平。一些高端民办学校一是收费昂贵,二是为升学服务,也导致了群众不满,尤其是一些“国有民办”学校,利用国有资源与民办学校招生政策优惠,抢夺优秀生源,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取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离精英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必须杜绝当下精英教育实施过程的弊端,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精英教育模式与体系。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专门培养的荣誉学院制度
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阶段是不同的,两者在培养对象、培养过程、培养目标上均有所不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在大众化阶段进行精英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双重审视与探索。
一方面,研究型大学要专注于培养精英。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育资源丰富了,各类高校增多了,名牌大学、研究型大学应承担精英教育职能,应该将这类大学“解放”出来,使其集中精力发展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建立“荣誉教育制度”实施精英教育。所谓“荣誉教育”,是指在本科阶段,专门为优秀拔尖且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教育模式,包括选拔出能力卓越、智力超群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难度更大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例如,英国是最早建立了荣誉学位制度的国家,该国把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成绩及学业水平作为确定荣誉学位的标准,把荣誉学位分为一等、二等上、二等下和三等,大部分顶尖大学获得荣誉学位的比例可达90%。一般而言,获得一等或二等较高荣誉学位的学生往往在校期间学习优异,毕业后在从事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优势和潜力。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学习借鉴英国的荣誉学位制度,采取建立荣誉学院或者开展荣誉项目的方式来进行荣誉教育,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美共有约900所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荣誉教育项目”成员单位。[9]除此之外,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小型精英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理念得到了国际高度的认可,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以“面向未来,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样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10]
式中:α为归一化的反应进程;A为指前因子;n为反应级数;E为活化能;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反应时间,T为样品温度。在绝热追踪阶段,当环境温度和样品温度时刻相等时,满足样品反应自放热完全用于系统温度升高的条件,则可得到热平衡方程: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利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学科优势,建立国家青年精英培养基地,提供各项支持,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该计划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涉及学校与学生较少,所产生的影响力较窄。各拔尖高校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清华大学设立的“数理基础科学班”,北京大学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山大学开办“逸仙班”和“博雅班”,天津大学设立“求是学部”,浙江大学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对优秀本科生实施“重点培养”和“精英培养”。最近,华东师范大学“菁英班”成为教育部推进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项目第一家精英教育试点,是我国实施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11]
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陆叔叔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不顾一切地冲到走廊尽头的房间,不幸中的万幸,珊珊安然无恙。
另一方面,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积极探索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对精英教育不能袖手旁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纷纷设立培养机构,给优秀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以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为例,浙江省几乎所有的地方普通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类似精英培养的学院,为少数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以“1+3”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下的个性化专业教育。例如,杭州师范大学以首任校长经亨颐名字命名成立了“经亨颐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素养双强化、实践全程化”培养模式,以培养精英教师;浙江工商大学成立了“章乃器学院”,集聚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办学,采取“2+2”全程导师制,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国家迫切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启新学院”,学生由全国各地报考的高分考生中经过严格遴选所组成,采用“滚动淘汰制”和“导师制”,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是实施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双重职能的荣誉学院,在“一体多翼”双创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学院”是优秀学子荣誉的象征,每年从录取的新生中选拔约10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卓越学院学习,实行四年一贯制、学分制、导师制和滚动制,采用“1.5+2.5”两段制培养模式;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以全程导师制的形式对他们遴选的拔尖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享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正确认识精英教育内涵,对精英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英教育作为一个历史发展概念,承载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含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语境下包含了不同意蕴。精英教育作为理念,强调重视对天赋人才的培养;精英教育作为阶段,则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历程;精英教育作为模式,是指对优秀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途径。必须破除把精英教育等同于特权教育、贵族教育的认识,还精英教育本来面貌。当然,在精英教育实践探索中要避免出现被少数特权阶层利用、只为权贵阶层服务的不良现象,导致精英教育滋生社会不公的结果,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只有准确把握精英教育的概念,才能构建起我国各级精英教育体系,为精英教育实施提供思想基础与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汪睿.当代中国大陆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
[2]凌琳,宋乃庆.亟需为超智儿童精英教育立法立规[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3]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4]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5]天野郁夫,陈武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6]徐肇俊,李正元.对精英教育应赋予新的内涵[J].大学教育科学,2006(2).
[7]孔凡琴,邓涛.英国学术型高中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
[8]侯倩倩.美国中小学的兴趣培养与精英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8(12).
[9]苏芃,王小芳.国外大学本科荣誉学位发展、现状及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4).
[10]王春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精英本科教育——基于美国文理学院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2017(11).
[11]褚娇娇,李初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创办的“菁英班”为例[J].文教资料,2019(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9915(2019)04-0108-10
DOI: 10.16387/j.cnki.42-1867/c.2019.04.011
收稿日期: 2019-03-04 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jhun.edu.cn/jhdx_sk
作者简介: 季诚钧,男,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李银丹,女,台州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潘冰凌,女,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汤丽娟,女,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 锐
(E-mail:dengrui06104011@163.com)
标签:精英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理念论文; 精英教育阶段论文; 培养模式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论文; 台州学院教务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