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语文“有效教学”缺失问题检讨——基于江苏省27所中小学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中小学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缺失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已快十年。审视语文学科,我们会发现,在理念建构层面,语文学科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实际的教学效率、效果、效益却并不理想,“有效教学”的缺失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的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何原因导致?如何应对?本文将基于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此进行探讨。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为一线语文教师,调查时间为2009年9月至11月。调查范围涉及江苏省的27所中小学,其中小学9所,初中9所,高中9所。调查内容从相关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本课题研究共调查了400位语文教师,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其中小学语文教师120位,初中语文教师140位,高中语文教师140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除了教师问卷,我们还召开小型教师座谈会,并对校长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深入把握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表现与成因。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语文新课程理念
1.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知严重缺乏。语文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快十年了,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认识如何呢?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四条基本理念,调查显示,仅有16.5%的教师全部知晓,48.6%的教师选择“不晓得”。而问及“是否学过或读过语文新课程标准”,竟然有39.2%的教师根本就没有看过语文新课程标准,仅有13.1%的教师是认真读过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最集中的地方,而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对此却不甚了解。无疑,这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达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2.语文新课程诸多理念缺乏必要的操作性阐释。关于“对看过的或学过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您能深刻理解吗”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教师觉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当问及“您认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落实”,选择“实现难度较大”的占71.5%,认为完全能实现的仅占5.2%。在访谈中,许多教师指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术语,这些概念术语显得比较抽象,譬如,什么叫“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什么叫“语文素养”?各个学段具体的“课程内容”是什么?什么是“语文学习档案袋”?等等。对此,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阐释。国家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表述的笼统抽象,这无疑也从客观上给一线语文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制造了障碍。
(二)关于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尽科学。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其设计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然而,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诸多问题。调查显示,仅有15.4%的教师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全面了解,而57.7%的教师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则全然不知。关于“您知道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哪些吗”,仅有5.2%的教师很清楚。在访谈中,许多教师坦言,他们平时备课常常抄写教参,对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是依葫芦画瓢。
2.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狭隘与混乱。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支撑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然而,当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状况不容乐观。访谈调查显示,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投放精力最大的是阅读教学,次之是写作教学,而口语交际教学几乎名存实亡。而对于阅读教学,84.9%的教师认为就是教课文,而对于教课文,许多教师认为教课文就是教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把语文教学内容一味定格于阅读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又局限于教课文,教课文又不分课文的类别与功能而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语文教学很难说是真正有效的。而与此同时,对某一个特定的文本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又显得非常混乱。访谈调查显示,对朱自清《背影》的教学,有的作随笔的例子,有的作抒情的例子,有的作写人的例子,有的作第一人称立足点的例子;有的注重学习文章读法和作法;有的进行伦理教育,进行爱的熏陶……答案五花八门。
(三)关于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教材建设不够理想。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凭借。当前多数语文教材都是以人文为话题来组元的。然而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这样的语文教材却并不认可。调查显示,“对现行语文教材的满意情况”选择“满意”的仅占26.2%,有63.8%的教师选择了“不满意”。在访谈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指出,目前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缺乏有效指导。高中语文教师则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本上没有可资利用的教材,由于缺乏配套的选修课教材,因此,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际上形同虚设。
2.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各种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然而,调查显示,语文教师对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意识很淡薄,有56.7%的教师表示几乎没有想过要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以教科书为唯一语文教学资源的教师占到43.8%。在访谈中,许多校长也表示,语文教师搞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不够。许多语文教师也坦言,就连作为课堂教学辅助的课外语文读本,他们也较少关注。
(四)关于语文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随意、盲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最现实的一个保障。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个科学而严谨的工作。然而调查显示,关于“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62.5%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对于“您是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有57.4%的教师选择“较少顾及”。在访谈调查中,许多语文教师坦言常常喜欢模仿一些语文教育名家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效果往往并非十分理想。在学生访谈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要么就是“讲”,要么就是“问”。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名存实亡。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而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然而,调查显示,有40.2%的教师对这种学习方式不甚了解;在知道这种学习方式的教师中,有84.6%选择“几乎很少用”。在访谈调查中,许多语文教师直言不讳,这种学习方式也只有在偶尔的观摩课、公开课中用用,平时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五)关于教学评价
1.语文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单一,档案袋评价较少关注。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以新课程所提倡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教师,不到10%;以闭卷考试为唯一评价方式的占八成以上。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采用成长记录方式来评价学生则几乎无人顾及。在访谈调查中,多数校长表示,他们学校没有做所谓的语文学习档案袋。即使有些学校做了,但据多数语文教师反映,语文学习档案袋里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甚至有些教师指出,档案袋里装的就是学生平时考试的试卷。
2.语文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意识非常薄弱。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是教师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但调查显示,一线的语文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不高。关于“您在课后进行自我教学评价吗”,仅有12.7%的教师选择“经常”,有38.5%的教师选择“偶尔”,有48.8%的教师选择“从不”。而在教后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的教师中,每学期三次以上的仅占19.5%。在访谈中,多数教师也坦言,从来没有想过要写教学反思。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课改的培训工作,对新课程标准提供切实有效的配套解读
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认知的匮乏,其原因不仅仅在语文教师一方,国家以及学校层面也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目前新课程改革已快十年,关于新课程学习的培训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做得并不十分理想。确实,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培训的面很狭窄。在访谈调查中,许多校长反映,每年政府部门所给的培训名额相当少,往往只能派个别优秀的教师参加。我们认为,让每位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对此,国家必须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响应与配合,不能一味全靠政府,学校也应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积极引领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进行自学与研讨。此外,在国家层面,要尽快提供一个对新课程标准的配套解读材料,虽然目前也有些,但还是过于理论化。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带有案例性质的解读性材料。
(二)以学定教,读写听说全面顾及,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更多地解释为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传递过程,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很多时候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很可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师没教或教得很少;学生不需要学习的,教师教得很多。而现代教学理论,它强调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研究具体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从具体的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以学定教,它从根本上保证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此外,读写听说是语文教学的四条基本路径,缺一不可。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时刻关注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听说读写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改造语文教材,倡导校本课程开放,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目前以人文主题为组元方式的语文教材,如若处理不当,确实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人文教育课、思想教育课,从而消弭语文学科的本位功能,即培养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怀有一种“语文姓语”的定力,要努力对现行的语文教材加以改造。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讲,要努力分清语文教材中四种功能的选文,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3]当前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混乱,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对选文功能的择定时,缺少睿智,没有判别出选文最适宜的教学功能。至于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缺乏配套教材,我们认为,不能全靠国家来编写。一个实际的做法是,学校自己搞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我国课程管理模式是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与学校。对于选修课程而言,没有必要搞一刀切式的教材,各个学校完全有权进行开发。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与提升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
(四)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倡导对话教学理念,打造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语文教学方法很多,譬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等等。上述每一种教学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事实上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切与否,关键要看这个方法用在什么样的学生身上、用在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因此,在择定教学方法之际,我们必须基于“向谁教”(或“谁在学”)、“为什么教学”以及“教学什么”来综合考量,不能跟着感觉走随意选取,更不可盲目地效仿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此外,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与语文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努力通过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等,打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五)努力践行发展性学业评价,倡导教学反思,构建教师自我评价机制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调节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4]新课程倡导的档案袋评价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手段,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校也应积极配合,须安排专人负责,要有督促检查制度。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的评价,也包括对“教”的评价。对“教”的评价中,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建议,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写教学反思的形式来进行。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智慧,更是语文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保障。如今,“反思性教学”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范式,“反思型教师”也已成为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师须自觉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规律性,为自己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