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与政府作用_农业技术论文

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与政府作用_农业技术论文

我国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政府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技术论文,优化配置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农业技术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做出选择,以获取最佳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我国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两种主体和计划、市场两种配置方式的作用,以实现长短结合和优势互补,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向为基础。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政府在以上两方面均可发挥其特殊作用。

一、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低效配置的表现及体制原因

1.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低效配置的突出表现

一是农业技术资源供给中短缺与闲置并存。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整体上水平低,且结构不合理,真正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特别是政府投资的众多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由于竞争不充分,技术创新和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动力不足,造成农业技术资源供给的整体短缺和供需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特征较为突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198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2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九五”计划以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大,但其相对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农业科技投入有限,政府更多地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以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和粮食安全,用于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方面的资源投入严重缺乏。与此同时,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资源投入过程中市场导向的作用非常有限,加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传播与推广应用三条线相互脱节,导致部分农业技术成果闲置或低效使用。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仍严重依赖于政府投资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成本高,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有农业技术的供给者很难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成本提高。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的主要使用者是农民,其整体上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欲望日益增强,但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能力却较为有限。此外,农民整体收入低,农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等因素也是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三是农业技术人才资源分布中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有限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大量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据统计,1990年代中期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分别为52%、28%、15%,而美国这一比例分别为7%、15%、75%,日本分别为5%、27%、65%。我国集中于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是美国的1/5和日本的约1/4,这是形成我国企业竞争力普遍弱于美日企业的一个直接原因。由于在农村进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较城镇更为艰苦也更为复杂,农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更为严重。据199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员的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而其中真正在农村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比例更低,仅占农民总数的0.05%。

2.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低效配置的体制原因

首先是传统计划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主要采用计划方式配置,行政手段驱动,以供给管理和计划分配为主要特征,市场作用受到抑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我国以解决温饱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农业技术资源价格的严重扭曲和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户、农业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他们是农业技术资源的应用主体、传播主体和创造主体。他们的技术需求、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行为,他们对技术资源的需求和利用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普及化和市场化,传统农业技术资源配置方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体制转轨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于对传统计划体制下农业技术资源低效配置方式的否定,才产生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带有转型经济特征的新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斯蒂格利茨在分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经验时指出:不完全且代价很高的信息、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不完全的竞争,都是市场经济的现实。严格说来,这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它不同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完全的市场信息和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等现实。我国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宏观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单位资源的低效利用往往受制于宏观资源的低效配置,而后者又往往受制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技术创新与推广体制的改革、农业技术市场的培育、农业技术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因此,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需要有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

二、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影响优化配置的环境因素

1.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配置原则、针对性原则、政府与市场并举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系统配置原则反映的是各种农业技术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包括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各环节的系统配置;农业技术人才在各相关领域的系统配置;农业技术、信息、资金(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的系统配置;地区之间农业技术资源的系统配置;农业技术资源硬投入与农业科技政策、技术推广机制等软投入之间的系统配置。

针对性原则要求我国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针对我国国情并体现中国特色。要针对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特点,针对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和农村市场发育的现状,针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比较收益低等客观现实,更要针对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形势与发展战略。

针对传统计划配置的局限性,当前应遵循政府与市场并举原则,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之间的优势互补。但与一般竞争性资源相比,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融入更多的政府作用。特别是公益性强的农业技术不能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政府在相当时期内还应成为公益性农业技术投资的主体。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农业技术资源配置应将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并为农业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这种配置必须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森林、草地、水利等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2.影响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因素

农业技术资源的分布、流转、开发利用与发展潜力往往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农产品市场化、产业结构状况、资源分布与环保状态等相关环境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年增长率、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一般而言,农村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技术需求较多集中于农产品适用新型技术、优良品种开发利用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技术、信息、管理与服务。农业发达地区的技术需求则进一步扩展到农业生态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要求各地寻找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模式。

农村科技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农业科技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应用水平、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农业技术人员的规模和质量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农业技术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

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确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路线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农业技术资源市场配置手段的运用程度,并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我国当前形势下,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目标。

三、强化政府在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发挥政府在技术资源配置领域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政府应制定全国和各地区的农业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规划。通过分析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源和各种配套资源的分布态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中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争取实现产业发展与农业技术资源开发的紧密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入力度。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各种技术资源的整合,提高技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扩大农业技术资源的供给总量;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营销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降低农业技术资源配置成本;加快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的体制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研究、传播与推广应用三方面的紧密结合;针对加入WTO后的农产品竞争形势,切实增加农业科研、农业技术培训等“绿箱政策”投入和其他农业支持与补贴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市场对农业技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努力促进农业技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业技术资源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转移,向急需环境治理的地区转移。

2.依托小城镇和科技园区建设,增大农业技术资源的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

农村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服务更多依托于乡镇企业、农业加工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和各种服务组织。它们相对集中于农村小城镇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广场。小城镇的发展提高了农村中农业技术信息、人才、教育、资本、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等各种优势资源的集聚和整合能力,推动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体制改革,构建以刺激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双向激励机制

我国当前农业技术资源配置受到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双向制约,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体制改革,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增强活力,并通过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供需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供给角度看,首先,要切实调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人员的创造潜能,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入股、技术人才培养和扩大技术投入等方式增加农业技术的供给总量,提高农业技术整体水平。其次,农业技术的供给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技术需求,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和技术成果转化率。最后,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投入体系。增加政府对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投入,突出重点,合理引入竞争,注重农业技术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

从需求角度看,要采取切实措施,刺激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要积极促进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户之间的有机结合,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联合体,从而推动各种农业技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政府和社会还应加快农业技术一线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传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通过市场方式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推广对象之间的双赢合作关系。

4.有效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合理配置农业技术和人才资源

在原有农业技术资源政府配置为主的领域,应继续坚持以市场配置改革取向为基础,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进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队伍精干、效益优化的农业技术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人才不合理分布问题,除了政府政策导向外,必须借助利益驱动机制和市场人才竞争机制来实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一线技术人才的收入水平,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条件,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效益的提高。

不同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领域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首先,与竞争性农业技术相比,政府在公益性农业技术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强,在项目的立项、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市场主体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公共部门市场化改革的趋势,政府应在某些环节和方面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如立项选题面向市场需求,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确保项目研究主体一定经济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决定项目的负责人;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人员跨地区、跨机构展开横向合作,强强联合。其次,政府在农业技术资源的供给和研究开发阶段所发挥的作用较大,计划性也较强;在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传播领域作用相对较弱,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主要起导向作用,而在农业技术的推广领域政府作用程度居中,应实行市场配置为主与政府有限支持为辅的运作机制。政府的支持度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公益性程度应呈正相关关系。

5.构建快捷高效的农业技术风险防范机制

农业技术的高风险,客观上要求政府在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如公益性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病虫害防治等。风险防范机制是降低农业技术资源不合理配置率,特殊情况下减少损失和提高技术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引进“综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气象、土壤、栽培、防灾、防病虫害等信息服务。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会,降低决策失误率,避免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扭曲而导致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逐步建立包括市场化的终止农业技术资源错误配置的止损机制和补偿机制。止损机制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减少和控制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本身的技术风险和创新资源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标签:;  ;  ;  ;  ;  

我国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与政府作用_农业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