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订单培养模式为例论文_张亦刚

基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订单培养模式为例论文_张亦刚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校企合作有利于更好、更快的对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精准定位,是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合作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订单班合作模式为例,以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点,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平台共建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基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订单培养模式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的关键问题,是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行业的认可。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有利于更好、更快的对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精准定位,是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目前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陆续开始了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尝试,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厂校一体、联合招生等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一过程中,很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推进中急于求成,出现了种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2.1 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对口的协调机构

虽然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没有为之专门设置相关的协调机构。

首先,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调控、指导作用欠缺,没有完备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教育教学与实践生产的融合,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和推动,并提供一定的资金进行保障。而目前校企合作在合作方式、利益分配、产权、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并不健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资金渠道,风险机制更未形成。其次,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协调、监督、考核和推进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并且没有建立起可参考的比较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指导准则。因此,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关联更多的还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之上——企业需要劳动力,学校需要企业的实训条件,这种合作缺乏“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对等的合作关系,学校一方空有积极性但却没有掌握主动权,而企业一方拥有主动权但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双方合作的天平出现不平衡,实际运行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2.2 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够细致

高职院校的设置专业时,求大求全,造成很多专业学生的同质性较强,核心竞争力比较模糊,个人特点难以被挖掘,一旦进入企业,离职率较高。经笔者调研,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目前没有职业院校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政策支持和机制,造成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行业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时无法结合案例和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因此很难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二,缺乏校企之间稳定的互动平台,尤其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及基层员工的对话平台,专业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行业动态及更新专业能力标准。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性格特点和能力特征的检测机制,未能将其与企业的岗位特点及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匹配。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进入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后无法适应,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造成离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社会对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社会层面对校企合作缺乏重视,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企业往往是到了用人季才向对口的学校抛出橄榄枝,目的是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极少真正把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中,即便是招聘到岗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的关怀、了解也不足,往往是先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满足要求的学生往往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 以订单培养带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的探索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为例,整理出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的探索,总结如下。

3.1 订单培养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目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与我国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鼓励校企合作。在目前的形式下,我校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推行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构成三对供求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确保其持续性、有效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运行机制。规范、持久的进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必须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明确校企合作的时间、内容、目标、形式及合作的契约等,让校企双方从合作教育中得到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实现校企“共赢”的目标。首先,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确定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规格。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制定订单培养的专用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强化内部自主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例如《全面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教师教学、企业实践、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等进行全面量化及考核,通过利益分享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3.2 订单培养实训平台共建机制的建立

校企双方联合培养模式想要稳定、长久的发展,实训平台的建立非常重要,物业管理专业对同类型企业的各个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各岗位的能力标准及用人需求进行总结,并尽可能的和各个地市、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沟通,以此获取更多的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3 订单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

校企合作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及时处理,尽快修复,并不断进行改善,使得教学和实习实训越来越科学,人才培养越来越精准,最终达到校企共赢的美好局面。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稳定合作关系、加大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等措施使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更加健康平稳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物业管理行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张亦刚,硕士,高校讲师,物业企业经理人,物业管理师,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房地产与物业管理。

论文作者:张亦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基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业订单培养模式为例论文_张亦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