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初,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最近又召开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具体落实《意见》,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与会代表,作了重要讲话。这些活动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是何等的重视!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件大事,过去还不曾有过。我有幸参加了工作会议,并将承担部分工作。在认真学习《意见》和参加工作会议的过程中,感到欣慰和振奋,受到很大鼓舞,感想很多,这里我只是从一个哲学工作者的角度谈点感想。
《意见》重申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论断,这是非常正确的。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规定了其科学性质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大家知道,自然科学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到了19世纪,尽管在科学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从总体上说,其科学性和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已无人怀疑。但关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知识,却远未成为科学。这是因为当时的唯心史观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内的思想家们一致认为,社会现象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由人们的思想支配的,而思想是主观的、随意的、不重复的,因而社会现象无规律可言,关于社会现象的知识也只能是事实材料的积累,从而无社会科学可言。唯物史观的出现把社会历史观变成了科学,这就为各门社会科学的建立提供了逻辑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一直认为除了自然科学以外,还有一类科学,即社会科学,至于研究各种精神现象的科学,由于精神现象就其特殊本质而言属于社会现象范畴,也可以归属于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同样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是由于人的物质生产离不开这两种关系,而且是由于人除了物质生产外还有精神生产,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文化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始终未能取得主导地位,社会科学始终未能取得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
诚然,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少人实际接受了唯物史观的某些论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某些社会科学不仅出现了,而且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相比较而言,普遍的趋势仍然是重工轻理(重应用,轻理论),重理轻文(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中重理轻文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有所改变,但毋庸讳言,经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以后,重理轻文的趋势又加重了。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为什么同样重要呢?因为他们都同样是科学,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的。
《意见》不仅肯定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质和科学作用,而且肯定了哲学的科学性质和科学作用,这一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哲学是不是科学或能不能成为科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争议:
一、哲学是不是一种知识?哲学历来被公认为一个知识部门,即一门学科,现在也成了问题,一些学者否认它是一种知识,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认为它只是一种思维方法,或者一种人生态度,或者一种信仰,或者一种价值取向,等等。
二、如果哲学是一种知识,那么它属于何种知识部门?有的认为它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或玄学,或理学;有的不承认这种一般哲学而认为哲学就是各种或某种部门哲学,如自然哲学,或历史哲学,或认识论,或价值论,或伦理学,或美学,等等。由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在哲学界取得共识,哲学家们的观点各式各样,难以达成一致。
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哲学家们曾一度取得共识,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实际包括三门学科,即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但是,近年来许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都认为它不是马克思的哲学,而只是恩格斯的哲学,甚至认为它只是苏联哲学,或斯大林哲学。特别是滋长了一种思想趋势,即否定或攻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它说成直观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因而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时,人们也是观点各异,意见分歧。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有的人主张是物质与意识或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或者是存在与思维关系中的世界,或者是实践,或者是认识,或者是人类社会,或者是人。
这种意见分歧在近年来的学科分类中有所反映。新中国成立前综合大学的理论学科多分为文理法,即文史哲、天地生、政经法,这反映了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即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后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观点,哲学被从文科中分了出来,文史也被规定为社会科学,由于哲学的规模远不能同自然科学或社全科学相比,而事实上哲学活动往往同社会科学活动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种一分为二的格局。这种格局虽然把哲学同社会科学放在一起,但哲学的性质和地位是明确的,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哲学的跨越的性质和地位,即哲学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等一般哲学的特殊地位,至于其中的部门哲学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精神哲学则可以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趋势,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提法来取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提法,这实际上是主张恢复新中国成立前的学科分类,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因为第一,在这种分类中没有世界观的地位,世界观是跨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第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没有明确的界限,历史学可分为历史叙述和历史研究,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为什么不是社会科学或学科呢?文学可分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其对象也都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不是社会科学或学科呢?反过来,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其对象也都是人的活动,为什么不可以叫做人文科学呢?总之,如果用人文社会科学来取代哲学社会科学,这将会使本来比较明确的学科分类变得概念含糊,界限不清。
《意见》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起来,不仅肯定了哲学的科学性,而且肯定了世界观的意义和它的科学性。这就澄清了理论界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模糊思想,为研究、建设、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宽广的空间。
大家知道,现代哲学学派林立,没有任何一个学派为多数哲学家所认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虽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公认为科学的哲学,但未得到世界公认,而今天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都否认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否认它是马克思的哲学,更不承认它是一门科学。有的人把它叫做讲坛哲学,或叫做教科书哲学,认为它只是官方规定要讲授的,其实讲的人不想讲,听的人不想听。有的人主张课堂里不要只讲一种哲学,而应该把各种哲学客观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信奉的哲学。人们诘难和反对的矛头特别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上,有的人甚至一般地否定世界观,这是同现代西方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一致的。《意见》把哲学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起来,不仅肯定了哲学的科学性,而且肯定了世界观的意义和它的科学性,显然,这里所说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在各种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堪称科学的哲学,因为只有它有明确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全面系统的原理,有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它的科学性,所以它才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效的思想方法。这就澄清了理论界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模糊思想,为研究、建设、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宽广的空间。当然,这决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各家各派哲学就应该否定了,各派哲学虽然从其整体来说没有形成科学,但各派哲学均有特殊对象和特殊内容,有其优点和长处,能够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弱点和欠缺。
《意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主张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适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是上世纪20年代由前苏联哲学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若干观点和做法逐渐形成的。他们引以为据的有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其组成部分大致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构成了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1938年出版的《苏联共产党历史》的第四章第二节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唯物主义3个特点、辩证法4个特点、历史唯物主义3个特点,即所谓“斯大林体系”,前苏联哲学家便采取这个体系来编写教材,但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苏联以及中国的哲学教材均恢复了原来的体系,至今中国哲学教材基本上仍采用原来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体系受到各种责难与挑战,这种情况前面已有所涉及。这种责难和挑战无疑包含意识形态和学术成见的因素,但也包含这个体系本身的一些问题。现在正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真正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的极好机会。
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今天哲学对象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与原体系的对象不明晰有关。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对象,如果哲学是一门学科,那么,它的统一的对象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世界;作为历史观,其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世界观是一般哲学,而认识论、历史观等都是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由此看来,关于哲学对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究竟哲学是否应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是否应该肯定世界观?如果认为世界观不可缺少,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是否应包含一些部门哲学?部门哲学亦称应用哲学,改革开放以来,应用哲学的研究十分兴旺。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不能包括一切部门哲学,是否应包含若干部门哲学?这个问题实际是:过去已经把认识论、历史观等部门哲学包括在哲学之中,现在是否有必要继续包括在哲学中?是否还应增加一些新的部门哲学?例如价值论、实践论等等。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问题,即根据目前科学发展的情况,有的部门哲学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的部门哲学应分离出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部门哲学会由于种种原因有增有减,但一般哲学,即世界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其次应该解决的是原理问题。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许多原理,应该用新的历史实践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检验或验证原理,原来已经过多次验证过的基本观点是不会被推翻的,但可就被完善和发展,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原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哲学原理应该与时俱进,也就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哲学原理都是很抽象的,不一定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与哲学原理直接联系的往往是文化,这样我们可以把与哲学原理直接联系的领域分为3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活动(特别是哲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只有充分总结出这3个领域的哲学结论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自己建立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
第三应该解决的是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原理的逻辑顺序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黑格尔提出哲学范畴(原理)的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是一致的,是从抽象到具体,即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一个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是赞同这个原则的,但都认为黑格尔本人并未构造出真正科学的体系,他的哲学体系问题甚多。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贯彻了这一原则,但在哲学中没有贯彻过。前苏联教科书只是部分地贯彻了这一原则,把世界观放在前面,从“物质”概念开始,是符合这一原则的;但把认识论放在历史观前面,却违背了这一原则,因为认识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比人类社会活动更为复杂。又如辩证法范畴的排列也是随意的,并未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努力按照建设自然科学的榜样、同时注意哲学的特点来建设哲学,那么,一个与21世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将由中国的哲学家们创造出来!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科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观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