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文化回归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界越来越广泛地关注文化因素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力。有关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正由课程理论层面走向学科课程实践。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母语课程,语文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文课程所体现的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语文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事关文化的选择问题,即传承什么,后者应答如何传承的问题。母语课程标准作为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国家母语课程文化水平的真实写照。
近年,世界各国新一轮母语课程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工作陆续完成。例如,日本2008年3月颁布、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国语》,美国2011年颁布的《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2012年5月英国证书与课程委员会颁布的基于《国家课程·英语2007》(English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2007)的各学段英语学习内容和成就目标,以及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从课程文化的角度比较阅读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标》油然而生诸多诉求和希冀。
一、我国《语文课标》的文化回归
各国母语课程均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国民教育政策密切相关。当下,中国社会打破了传统的、稳定的、整合的文化模式,形成传统农业、现代工业、当代信息社会不同价值需求并存,呈现价值多元现象。我国语文课程须直面来自纵向的文化价值选择,以及来自横向的中西方文化价值冲突。如东方文化传统强调尊重权威、服从集体、遵守道德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自由的个人本位教育价值之间的冲突。[1](146)《语文课标》作为一种顶层设计,价值定位、文化担当不可旁落。
(一)《语文课标》的文化挑战
我国《语文课标》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一方面,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社会情境中的人文精神危机初现;另一方面,语文课程本身却因文化滞后,显露式微和失语现象。据2012年上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语文教师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显示:演艺明星成为青少年道德榜样的第一选择;学生最不愿做的是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20.68%的学生对违纪存侥幸心理,18.84%的学生认为违反学校纪律好玩,9.24%的学生认为违纪无所谓。[2]可见,社会多元价值的混乱、矛盾与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小学生人格价值的合理建构。中国语文课程需要检视自身的文化价值,发挥课程传习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
(二)《语文课标》的课程文化分析
《语文课标》在前言、总体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及附录部分,对课程文化均有所提及(见下页表1)。
《语文课标》在前言部分认定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在第二部分总体目标中明确,语文课程内容文化重在认识“中华文化”,尊重“多样文化”,从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教材传承民族文化、关注多样文化的意义,并附录了136篇经典古诗文,推荐背诵。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点到了文化遗产及隶属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语文课标》有关文化传承的宏观目标指向明确,但缺失微观践行框架,如文化内容体系、实施路径和方法,难以应对当下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
(三)《语文课标》的课程文化借鉴
1.单列文化目标
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07》在华文课程总目标中,新设“人文素养”目标,将其与“通用能力”、“语言能力”并列作为华文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
人文素养目标下设四个学习范畴: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传承优秀的华族文化;关爱家人,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热爱生活,感受美,欣赏美。在“华族文化”学习范畴又提出四项子目标:(1)了解传统的节日和风俗习惯;(2)认识传统的文化艺术;(3)了解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4)培养伦理道德,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3]
我国香港地区语文课程架构是在学习范畴中单列“中华文化”学习目标。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在《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明确提出九大学习范畴: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而“中华文化”的学习目标是:(1)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2)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并了解其对现代世界的意义;(3)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4)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4]
新加坡是双语国家,华文是该国华族的母语。我国香港是“两文三语”地区,单列母语文化目标,旨在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吸收优秀的文化养分,进而反思、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尤其是我国香港地区的文化学习目标,不仅体现母语课程传递、传播文化的功能,更体现了母语课程的文化反思和更新意识。
2.架构文化内容和实施路径
日本国语课程承担两大责任:一是培养基于人际交往的语言能力、借助语言的思维能力,二是培育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态度。为此,《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国语》特增设“文化事项”以培育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态度。国语课程内容由“三领域+文化事项”构成。“三领域”是指听和说、写作、阅读三个学习领域,“文化事项”就是有关语言文化和日语特性的学习内容。
《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国语》还开辟传统语言文化、语言特点及规律、文字、写字四条实施途径(见表2),以达成文化目标。
不仅如此,国语课标循序渐进地架构了各年级课程文化内容目标,如5—6年级的要求(见下页表3)。
除此之外,日本国语课标在教材编制建议中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选用经典的短歌、故事、俳句、汉诗汉文等古典作品,以及故事、诗歌、传记、民间故事等近代以来的作品,加强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示:汉字、敬语教学要改进教法,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上述设计为达成“培养爱好我国的语言文化并使之得到继承发展的态度”目标搭建了敦实的践行框架。
日本社会随着出生率下降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能力明显降低。一些学生因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缺失理想信念,缺少责任感、正义感。国语课标将修订重点放在使学生养成关心并尊重日本语言文化的态度方面,增列“文化事项”,正是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回应。日本国语课标的文化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路径,为我国《语文课标》的文化回归提供了践行思路。
二、我国《语文课标》的文化超越
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6]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7]从文化学的视角,运用教育文化的理论检视现行《语文课标》,显然,中华文化寻根是《语文课标》的一种文化回归,国际课程文化理解和本土课程文化生成则是语文课标的一次自我超越。
(一)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文化教育开始与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为相互理解和宽容而教”和建设“和平文化”的思想,标志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今天,全球化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都面临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即使是中国这样有着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培植学生多元文化意识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目标内容。
1.丰富文化理解的内容
英国《国家课程·英语2007》在总目标部分提出:培养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及有责任心的公民。其中有责任心的公民目标中共包括10项内容,第5项指出:能在英国传统背景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并对英国文化有强烈的责任感。[8]2012年5月颁布的学段英语学习内容和成就目标,对“文化理解(Cultural Understanding)”目标进行了分学段阐述。
第三学段(11—14岁)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是:(1)结合重点课文感受英国文学遗产;(2)探索课文描写的源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思想、经验和价值观;(3)知道本地英语和全球英语有差异,理解这种变化与个体和文化差异有关。
第四学段(14—16岁)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是:(1)了解选自英国文学遗产的文本具有超越时间的影响力和意义,并探索其现代意义;(2)探索源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文本如何影响价值观、假设和认同感;(3)了解口语和书面语因社会和技术发展而发生的变化,理解该过程与个体和文化差异有关。[9]
这份学习内容和成就目标基于2007年英国国家课标,明确地、有序地阐述了各学段文化理解的要求。其中既有对英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体现了多元文化意识。
2.梳理文化理解的途径
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IRA)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NCTE)携手出版了美国第一份全国性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标准》(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第九条提出:
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语言运用中的差异性,如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族群、地域的方言。
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媒介,通过它,我们可以增进社会和文化的理解。随着文化日益多元化,促进这一理解的需要变得愈加急迫。学生需要并应该得到尊重文化、种族和民族差异的学习环境。赞美我们共同的信仰和传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尊敬那些组成我们国家的其他与众不同的群体……
学校有责任创造一种气氛,尊重学生所持的语言以及形成语言的文化。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能用有意义的方式将校内外的经历联系起来。他们应该解决如下问题:对我和其他同学而言,什么信仰和传统是重要的?我们能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何种关联?在我们呈现的不同文化中,有哪些价值是值得共享的?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在不同语言运用中加以呈现,是英语语言艺术教与学的重要方面。[10]
这份课标将理解和尊重语言运用中的差异性,作为多元文化意识传播的切入口和多元文化意识养成的重要途径,对母语课程文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体现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24个字从三个层面概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语文课程如何传递这个全新的价值观念?语文课程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与互动路径又是怎样的?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面临的一次文化创新挑战,涉及课程文化目标、内容、实施三个层面的建设,尤其是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显然,本土文化生成的过程还有待理性探索和实践累积。
语文课程发挥文化传递、生成和创造功能,是社会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和希冀。语文课标作为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文化回归和超越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
标签:语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