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根本途径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1)03-0276-05

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笔者认为,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寻找和确定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探讨这条途径的科学性,总结其历史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原则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基本矛盾是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对全过程起支配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诸多矛盾中在某一阶段起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该事物的本质,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不同点则在于,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主要矛盾则不一定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具有阶段性;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可以是基本矛盾,基本矛盾也可以是主要矛盾,二者具有某种同一性。在包含多个层次的社会矛盾体系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矛盾。它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对这个全过程起着支配作用。它是社会各个领域一切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矛盾体系中第二层次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历史阶段的集中表现。它是该阶段上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制约着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规定着该社会的本质,支配着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直接依赖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说,深刻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不深刻分析某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状况,不了解该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就无法找出该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更谈不上正确把握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确定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分析中,采用的正是这条思路。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变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1](第32-33页)。这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阶段斗争及其最高表现形式的社会革命是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首先从生产的社会化方面来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后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它把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和扩大,变成只能由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集中的基础上,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与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相适应,产品也从个人生产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生产的产品。其次从占有的形式方面来看,个体生产者受打击而破产,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已不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他们不劳而获,占有了完全是别人劳动的产品。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发生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愈是占统治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2](第621页)。这个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接着,恩格斯又反指出,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表现在阶段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第622页)。因为,雇佣劳动在资本主义以前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就成了工人惟一的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最后,恩格斯还分析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如何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第624页),以及如何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无产阶级贫困化,引起阶级斗争尖锐化等一系列问题。

历史证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入手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找出主要矛盾的方法是惟一正确的科学方法。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时,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第318页)。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依据。

二、毛泽东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得失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由毛泽东创立的。他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范畴,而且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不会例外。列宁也明确地提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论断[4](第281-282页)。毛泽东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其性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5](第767-769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已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广泛而直接的一致性关系,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前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它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劳动者阶级之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由此决定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首要任务,不是在现存制度下直接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推翻现存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在客观上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因而基本矛盾成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同时也就决定了其他各种具体矛盾的非对抗性。这说明,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阶级斗争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大量产生并日益突出起来。但是,不能把主要矛盾直接说成是人民内部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是作为一对矛盾存在的,而人民内部矛盾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特别是这些矛盾总体上的非对抗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具体矛盾的非对抗性。因为,各种矛盾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矛盾缓和了,有些矛盾又激化了;有些矛盾解决了,有些矛盾又出现了等等。但只要进行客观、细致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造成各种矛盾产生、变化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严重低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造成社会矛盾体系中各种具体矛盾的现状及其运动规律。由上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根本上又是由生产力的落后造成的。因而,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影响着各种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前所述,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方面,现在又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既是主要矛盾运动和解决的过程,又是基本矛盾运动和解决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一致性关系,决定了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为手段,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以便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论断的基本精神,以及毛泽东关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为建成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思想[5](第770页),是正确的思路和正确的结论。

沿着通过社会基本矛盾寻找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路,应当可以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新中国前3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在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走上了歧途,得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从非对抗性的基本矛盾推导出对抗性的主要矛盾,这是不对的,产生这种错误结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上发生了原则性的偏差。

这个原则性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夸大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它变成了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二是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巨大的反作用”夸大为无条件的“决定作用”;三是未能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由于对社会基本矛盾认识不清,相应地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就发生错误。这是因为,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中,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层层递进的反作用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层层递进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归根结底,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承认并且充分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陷入主观随意性”[6](第71-73页)。因此,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牢固树立生产力第一的观点,不能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巨大的反作用”夸大为无条件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更为根本、更具有决定性,不能把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对于“又相矛盾”的方面,不能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本身出发,主观抽象地加以认定,而应从生产力出发,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以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的惟一标准。

事实上,在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下,为发展的追求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无条件地把生产关系看做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一大二公”的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活动;并进而夸大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把不间断地开展激烈的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社会主义革命,当成了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基本矛盾理解的偏差,结果使他在实质上放弃了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途径,最终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7](第116页)。

三、邓小平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贡献

邓小平通过反思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特别是毛泽东在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结合新的实践,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一,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提法,又指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还要做深入具体的研究。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8](第181-182页)。邓小平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适合生产力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此必须坚持;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且问题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不够高,而是没有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找到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因此要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别开来。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等论断,把生产力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联系在一起,重申了生产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必须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来看待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从经济领域即生产和需要的角度寻找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8](第182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并非不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相反,他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改革开放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反作用也只是体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是属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前提。他正是循着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思路,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直接一致性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以及党的中心任务等问题,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正确地指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寻找和确定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收稿日期:2000-12-15

标签:;  ;  ;  ;  ;  ;  

论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