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几个要素论文_张美俊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几个要素论文_张美俊

和平县永盛营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生态公益林目前仍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益低下、制度不完善等各种问题,管护工作必须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完善管理,优化补偿机制,科学规划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管护要素;效益

生态公益林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国防安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护岸护坡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和保护通常依据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但由于各级管理办法的实施时间只有几年,且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管理和保护迟迟得不到规范。目前主要问题有,生态公益林在森林中所占比小。各地积极造林,但管理和维护跟不上,责任制得不到完善,既缺人手,又缺资金,只能封山育林。生态补偿力度低,资金到位不及时。管护的缺失又造成生态公益林区块规划不合理,导致森林防火难度增加。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改善结构。提高效益

当前我国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单一,封山是最主要的管护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林区农户的收入。林分的合理组成一定要依靠科技投入,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营造、补种时,必须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优良树种,且要在原有林地树种的基础上,相对应地选择速生、有色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更新、补种。

各地区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造林的更新、补种树种,结合当地不同林相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生态公益林,既具有景观观赏价值,还能够抵抗不同虫害的侵袭,防止单一树种遭到灭绝。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特性,以及林分特点,适时择伐、疏伐对生态效益贡献小的树种,既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又能改变树种组成,使林地的经济产出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林区农户收入。对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林地,在严格的封山育林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管中有护,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整体效益。

二、建设制度。管理到位

为了规范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各地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护林员管理制度、效益补偿制度等细化制度。护林员制度尤为重要,其工作在管护第一线,在管护林地时,对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上报;掌握森林防火相关技能,及早发现火灾隐患;熟悉病虫害防治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病虫害并判断出未知病虫害;对护林员的工作表现,应当奖罚分明。对发现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或者上报的,擅离职守、监守自盗、以权谋私等的,应及时作出处罚;对于管护责任区无发生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林地侵占等情况的,予以适当表彰。

在规范护林员行为的同时,做好效益补偿也显得尤为重要。效益补偿经费一般分为补偿和管护2项经费,分别针对权属人和管护人。理论上讲,生态公益林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是有价的,建立补偿制度,经营者就可以在市场中取得相当的劳动报酬,而生态效益的享受者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实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调节经营者与享受者之间存在付出与收益间的价值差异,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三、合理规划,展望未来

生态公益林建设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多,难以完全按照规划进行,这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我国的生态公益林普遍存在所占比例不足、有产出和经济效益的林地所占比例较低、林分组成单一、生物量低等问题。因此,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林业建设实际情况,生态公益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现代林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自然规律,通过进一步深化林业科研制度和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突破,以建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为依托,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良好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既能带来生态效益,又能提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按照规划建设好生态公益林,对净化空气、吸收粉尘、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均有较大帮助。社会效益方面,林地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就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吸引投资,生态公益林建设更能促进林地所在山区的经济发展。

四、生态公益林理想的经营管护模式

1、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明晰的产权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将经营权中的管护责任分离出来,由集体承担,进行统一的管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要保障林地的经营使用权仍然归属于承包农户,且由这种使用权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受损,将管护森林的防火、防盗等责任独立地突显出来,由集体承担,进行统一管护,这样可以克服家庭管护的种种不足。同时通过对因把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而失去林地的农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保证他们的收入不下降,就可以稳定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2、理想的经营管护模式应该具有完善的激励及民主监督机制。

生态公益林理想的管理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共同分享生态公益林的责任与权益,调动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其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另外,理想的经营管护模式应该具备有效的村民民主监督机制,从而可以避免在生态公益林保护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森林资源利用中的道德危害事件会更少一些,而且通过紧密的人际关系培育出来的相互信任,可以成为制止道德危害的有效手段,

3、理想的经营管护模式应该具有充分合理的补偿及利益分配机制。

生态公益林主要是发挥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维护生态、保持环境的功能。生态公益林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发生大量的外部经济现象,其生产经营者却得不到价值补偿。这就可能会弱化生产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国家提供的仅仅是管护补助费,其性质是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劳动报酬,真正的补偿问题还未解决。因此,有必要在建立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补偿机制、区际生态补偿基金以及其他新的补偿方式,积极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还应该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林地所有者、承包经营者、管护责任承担者等利益主体之间公平合理地进行划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4、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使用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法。

纵观我国森林经营的发展,由于长期受以木材生产为主导思想的束缚,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与林业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森林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例如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目前我国仍然以大量人工劳动投入为主——人力栽植苗木、人力巡山管护。虽然我国实施了分类经营,但生态公益林在经营管理方面却没有建立起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重在管护,并且通过管护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的等级。同时,对于不同林种资源的生态公益林在管理方法、管护方式上应该有所区别,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

5、尊重当地已形成的森林文化传统与习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起有特色的、科学的生态公益林文化。

文化是指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人群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标准、信念、体系和行为。时至今日,不同群体之间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不同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已深深地融入到了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中,也深刻地影响到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方式上。在对集体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群众对森林、树木的独特理解和认同而形成的森林文化传统与习俗,积极吸收其文化精华。同时,文化的传承性使得生态公益林文化成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公益林事业服务。

五、科学经营和管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停止对国有重点林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这是国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修养生息、加速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上,一定要不断地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法,通过科学有效地经营和管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束语

环境的协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森林作为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之中的主体,是动物与人类赖以生存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而保护与发展森林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主要话题。通过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以及综合经营,能够在生态公益林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人们对于公益林管护的积极性,促进公益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延君.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及综合经营管理模式探讨防护林科技2016.25

[2] 邓华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及经营与管护综述林业资源管理2016.23

[3] 蒋念亮.淳安县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调查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15.12

[4] 孙淑丽.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模式探讨河南林业科技2018.2

论文作者:张美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  ;  ;  ;  ;  ;  ;  ;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几个要素论文_张美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