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论文_陈春亮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论文_陈春亮

中铁城建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300451

摘要:本文就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路面施工质量。

关键词: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性

(一)高温稳定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可以有效抵抗路面流动变形。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刚度和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发生推移、拥包和车辙等路面病害,因此,沥青混凝土路面必须具备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二)低温抗裂性

低温抗裂性可以有效提升路面的抗低温收缩裂缝的产生。低温状态下,沥青混凝土路面受外界荷载作用,应力逐渐累积,达到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发生开裂,破坏路面的平整性。

(三)水稳定性

水稳定性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具备抵抗水侵蚀的能力,有效的避免沥青膜在水作用下产生剥离、掉粒、松散等导致的路面坑洼病害的发生。沥青混凝土路面具备良好的水稳定性,对提升路面耐久性和寿命有重要作用。

(四)耐疲劳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因应力应变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路面结构强降低,当超过路面承受的一定次数之后,路面会出现疲劳裂缝,影响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沥青混凝土路面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疲劳性,以抵抗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的疲劳裂缝。

二、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一)沥青混凝土道路路基施工要点

路基是保证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顺利实施的基础,其具有路面支撑、加强路面荷载的作用。因此在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开始前,需要以路基压实度、路基弯沉值为重要依据,对路床、路基允许偏差、路堤边坡等参数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路基施工方案。首先,在路基压实作业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人员需要以设计压实密度为依据,选择合理的压实工具和压实方案,并将路基压实厚度控制在标准限额内。为确定最佳压实数据、参数,可以在路基碾压开始前,选择某一路段作为实验路段,进行压实试验,最终确定路基相关的施工技术参数。其次,路基压实作业时,路基碾压需遵循先低后高、先稳后振、先慢后快的原则,且路基碾压车的最高时速应控制在3.9km以下,并确保路基碾压痕迹重叠良好。最后,路基碾压完成后,选用小型夯压机对路基进行夯实作业,夯实时遵循先轻后重、先边缘后中间的原则,并将夯实面积重叠控制在1/2。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施工要点

在市政道路路面基层施工期间,需要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受力情况、使用要求、路基支撑、施工环境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察。通常来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基层结构类型、厚度与具体路面交通量具有一定联系。因此,依据市政道路的实际交通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析,如路面排水要求、施工要求、结构施工要求及厚度等等。在选择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时,需要依据具体的交通量、设计荷载数值等参数,选择无机结合稳定料,或者无机嵌锁形合计配型的方式进行材料施工。以无机结合稳定料为例,主要基层用施工材料为水泥、二灰土、碎石、石灰等。在基层稳定层材料选择过程中,应确保基层施工颗粒大小在0.075mm以上,并将小集料拌合的时间控制在0.5min左右,保证薄层摊铺作业顺利开展。其次,在基层材料摊铺阶段,依据试验路段摊铺松铺系数、虚铺厚度要求,可在路床完全湿润的前提下进行基层摊铺施工。最后,在市政道路基层压实阶段,施工人员需要依据对称碾压原则,从内层到外层均匀碾压,并将二灰土基层的碾压厚度控制在100-220mm之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沥青混凝土道路面层施工要点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前,需要综合考虑沥青混凝土路面竖向力冲击力、车辆水平荷载力、平整度、温度稳定性、抗滑能力、不透水性等指标,然后确定施工工艺。通常,施工人员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常选用热拌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或者改性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为避免沥青材料粘结性符合规定,可采用肥皂水作为防粘试剂。结合间歇式拌合,保证沥青性能符合路面施工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阶段,应控制沥青材料拌合周期在50s以上。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阶段,可采用两台沥青路面摊铺设备交错摊铺,上下层及两幅间距离分别为200mm、50mm。且将沥青面层施工温度控制在160℃以上,摊铺设备行进速度控制在1-2.5m/min范围内。沥青混凝土面层碾压过程中,需要将沥青面层的施工厚度控制在100mm以下,分三次进行碾压,每次碾压需重叠1/3轮宽,当路面无明显碾压痕迹时,碾压结束。此过程中,为确保沥青混凝土初次碾压效果,需要将初次碾压沥青温度控制在150℃以上。

三、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加强原材料的控制

沥青作为沥青混凝土道路的主要原材料,选择时需要依据施工具体要求、气候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等,选择最佳级别的沥青材料,确保材料符合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避免因沥青材料不达标而引发路面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发生。添加材料的选择,尤其是抗剥落剂的选择时,需选择在技术指标范围内,能有效控制集料与沥青之间张力的添加剂,从而有效避免沥青膜出现损坏。因此,在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需加强施工材料质量把控,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良性能材料对道路路面产生的影响。

(二)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

首先,严格监控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施工,不能随意对配合比进行更改。其次,做好拌制过程的温度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拌合温度为160-170℃,但掺入矿粉、矿渣的过程会降低拌合温度,因此,入料拌合的温度需要保持在175-190℃范围内,出料温度控制在155-179℃内,拌合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抽样检测,以确保拌制质量,拌制完成后,将拌料堆放在干燥且不易受潮的位置。最后,需做好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控制,运输过程中需要保证运输车辆的干净无杂物,并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保证运输温度,运输到摊铺现场的混合料,也需要做好保温措施,将混合料的温度控制在130-150℃,对于温度不达标的混合料需要及时剔除,避免影响摊铺质量。

(三)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质量

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进度与整体工程进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质量。通常,沥青拌合料运输到指定摊铺位置的这段时间内,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上升范围一般在5-10℃,为了有效控制摊铺作业中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需要在摊铺设备内增设熨平板恒温加热控制系统,即在沥青混合料温度不足的情况下,减缓摊铺速度,提高熨平板加热温度,以确保摊铺效果。此外,还需要确保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摊铺厚度和平整度,避免摊铺不均匀的现象发生。

摊铺完成后,需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实。压实阶段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为了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均匀性,需确保压路机的匀速行驶,避免碾压过程中因急转弯或刹车影响路面平整效果。在路面摊铺阶段,对于存在的纵缝采用热接缝的方式,并且前后部分之间有10-20cm的为碾压高程基准面,最后以热接缝的方式实现接缝碾压。已经压实的路面,未达到冷却标准禁止踩踏停放车辆,还应安排人员监控路面冷却过程,防止杂物散布影响路面效果,待路面温度冷却至50℃,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通车。

参考文献:

[1]武星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2016(z1)

[2]马玉龙.关于公路桥梁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35)

[3]钱俊飞.关于公路桥梁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

论文作者:陈春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论文_陈春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