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包袱”在思品课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包袱论文,课中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抖包袱”是相声表演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将它借鉴和融入思品教学环节中,往往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先是故意误导学生往相反的方向想,然后抖开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波三折”的课堂,常常让学生“欲罢不能”。 一、巧加“题外话”,声东击西 思品课堂的“题外话”,主要包括生活琐事、敏感话题、热点新闻、名人名言。 比如,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8课第2框《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一课时,教师提问: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一刻钟,你将会做什么呢? 学生洋洋洒洒,各抒己见。接着,教师话锋一转: 做了几十年的巴士司机黄志金,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这三件事后,便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同学们,听了这则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 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抛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题外话”,并组织学生讨论。待课堂沸腾之时,教师用一则热点新闻迅速收拢学生的思维,并在关键之处设问,大大增强了主题观点的冲击力。可见,适当加点“题外话”,不仅能制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拉近师生距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层层蓄势,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善用这种技巧,可使课堂增添波澜、引人入胜。其实,“题外话”看似与“题内事”毫不相干,其实却是紧密相连的。它貌似跑题,目的乃是声东击西,巧妙解决“题内事”。 当然,“题外话”是为后面的“抖包袱”铺陈渲染的,它必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为后面的交流和沟通做好准备的,千万不能为了纯粹地追求课堂氛围而“开洋船”。 二、巧出“雷人语”,故弄玄虚 教学语言的运用,有时也和兵法一样要讲究技巧和智慧,适当的时候需要敢于打破常规、独树一帜,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穿插几个出乎学生意料的观点,制造一下悬念,吊一吊学生的胃口,然后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能让课堂别开生面,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比如,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3课第3框《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面对挫折,我们不仅要学会坚持,还要学会喜新厌旧、得寸进尺、无法无天。 学生愕然。教师接着解释: 所谓“喜新厌旧”,指的是追求创新,不守旧;所谓“得寸进尺”,指的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永远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所谓“无法无天”,指的是不受陈旧法规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在这里,教师有意曲解“喜新厌旧、得寸进尺、无法无天”,避开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提出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可谓别具一格。“雷人语”亦庄亦谐,鲜明独特、与众不同,不仅能产生调味剂的作用,更能够把学生的耳朵“叫醒”,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带给学生更多的回味和思考。比起一本正经地讲道理,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更顺畅地达到教育实效。 当然,这里的“雷人语”是为后面的“抖包袱”铺陈渲染的,它也必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穿插“雷人语”应掌握好分寸,要结合学生心理巧妙切入,不能为了追求怪异而大发谬论、怪论。 三、巧提“怪问题”,拨人心弦 提出“怪问题”,也是“卖关子”、“抖包袱”的一种方式,旨在调动、引导和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接下来引出观点做足准备——突出该观点的重要性,将其牢牢地烙在学生的记忆中。 (一)故布疑阵 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一课时,教师这样提问: 师 她漂亮极了,长得楚楚动人。他很爱她。可是她不幸遇上了车祸,不仅脸上留下几道丑陋的疤痕,而且还造成了终身残疾。你觉得,他还会继续爱她吗? 生 不会。 师 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了? 生 是啊。 师 你们理解错了,其实“他”和“她”是父女关系。 (学生惊愕。) 生 那么,“他”还会继续爱“她”的。 师 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尽管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方式各异,但其本意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子女成才和幸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下父母心》。 这一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故布疑阵,“诱导”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恋人关系”上,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他还会继续爱她吗?”其目的是对事物的假象层层蓄势和渲染,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惯性,然后突然转折“抖包袱”。原先“期待”的落空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两种关系的强烈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父母的拳拳关爱。 (二)设置矛盾 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3框《立身需要自尊》一课时,教师首先讲述了一个故事: 某国有6名儿童,均是父母双亡,幸而被一富翁热心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完成了学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常有媒体对他们进行追踪报道,富豪资助他们的事迹也常见诸报端。其中一个孤儿大学毕业在即,有记者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谁料,他语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困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 教师接着设问:“受到富翁热心资助的孤儿为什么会说出忘恩负义的话?”学生陷入沉思,然后积极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地照顾受助者脆弱的自尊心。” 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抓住材料中的矛盾,故意设置悬疑,令学生产生疑问,用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苦思冥想之时,教师再娓娓道来,点出背后玄机,教学效果斐然。 (三)鲜明对比 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2课第2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教师首先讲述了两个正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外来文化很新奇,其中有很多优秀思想,有利于我们打开思路,我们应该全盘吸收。有人认为,外来文化有许多方面对我们成长不利,对我国文化冲击很大,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同学赞同前一个观点?哪些同学赞同后一种观点?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 接下来,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对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荒谬的,甚至是滑稽的。 这时,教师加上点睛之语:“我们对外来文化应持的正确态度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正确观点,而是提出一正一反两个观点,形成强烈对比,再设置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针锋相对。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总之,在思品课堂上运用“抖包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进而峰回路转,“无限风光在险峰”。“摇动行李”在思维课中的应用_苏教版论文
“摇动行李”在思维课中的应用_苏教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