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民族论文,大学生论文,时代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5)09-0012-04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一、突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教育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内容 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出发,主张各民族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实现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大联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团结,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同时,为了对付已经联合起来的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全世界的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因此,民族团结是有层次性的。就世界范围来说,民族团结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就一个国家而言,民族团结是指国内各个地区、各个部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民族团结是指这个民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团结。 我国的民族团结,主要是指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全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而且强调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在2009年联合下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小学三、四年级要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小学五、六年级要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要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而且教学内容要纳入考查、考试范围,其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的15%。[2] (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生命线”概念最早出现于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生命线”的内涵包含着引导、保证、服务三层意思,且三者是统一的。[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指民族团结在推动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4],共同致力于发展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引导、保证和服务作用。 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除了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重要思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外,还要根据时代特点,结合形势任务,突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教育。要通过此项教育,向大学生讲清楚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第一,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国家由于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导致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人民流离失所。发生在我国西藏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5”事件,以及后来在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各族人民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威胁着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各族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第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团结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线。第三,虽然在历史上民族之间有过局部和短暂的冲突甚至战争,但民族团结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思想基础。第四,民族团结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国家稳定和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是各项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正是得益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要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观念植根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维护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民族基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本质特征和精神符号,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个体对民族的认同,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5]。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民族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须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作为核心和关键。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其中也包括以民族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每一个民族都有反映本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6]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内在的特质和精神记忆,认同一个民族,首先要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对中华文化的社会伦理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据2013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在国家级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433项,占34.9%。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524名”。[7]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活动。通过调研和考察,使大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使他们认识到,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彩篇章,它不仅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活力因子,而且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使他们能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与他族文化,能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二)正确认识中华文化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8]这句话蕴含着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二是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和完备性;三是承认各民族的文化是以承认各民族为前提的;四是平等而客观地承认了各民族文化对祖国文化的贡献。[9]由此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和价值意蕴。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须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认识。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首先,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复合民族。中华民族这种多层次、多元的民族结构,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交流、学习和借鉴中,不断交汇融合而成的,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10]中华文化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第三,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从未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于一体,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广泛的包容性和浓厚的道德性。 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和价值观念,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因此,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要渗透中华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建设体现中华文化基本元素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发挥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三是占领网络阵地,建设融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中华文化主题网站和网页,突出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专业学习、舆论宣传和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全面审视中华文化,整体把握中华文化,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进而从思想和心理上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三、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近现代以来,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抵抗外国入侵的过程中,共休戚、共存亡、共融入、共命运,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族儿女的自省自觉自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患难与共,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深深积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族人民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国家的团结和统一。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屈辱和欺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生死存亡的考验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把各民族人民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刺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面对外国侵略者的野蛮入侵和肆意践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激励和支撑下,一致对外、共同抗敌。处在危险和屈辱中的中华民族从茫茫炮火中认清自我,各族人民本着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兄弟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纽带,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摆脱屈辱、发展壮大,并走向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族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要把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合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认知,从哲学、历史和道德三个层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轨迹、形成过程和时代意义,进而以史为鉴、以史为戒、以史为师,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11]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精神气质、习俗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情感的总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族儿女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寄托,它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人文关怀。被中华各族儿女所推崇的安身立命、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属的共有精神家园,不仅使中华各族儿女找到了精神寄托,而且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思想沃土。有学者提出,“当今世界有两大意识潮流,一是全球化意识,追求高度文明的物质现代化。一是寻根意识,即回归本民族的信仰和精神。”[12]其中,回归本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就是要建设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回归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要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内核,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抓好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这一课,使他们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做到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道路认同。通过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为大学生树立牢固而正确的民族观提供思想基础,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论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时代内容_民族团结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时代内容_民族团结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