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人的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人的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中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中人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人们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但对这种发展观念的探讨,人们多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环境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入手,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发展观对人的发展的新理解。人的发展在传统发展观中是看不到的,在那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社会经济增长,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关于人的发展的新观念。

一、传统发展观中的人的失落

我们所说的传统发展观是指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目标的发展理念。这种发展观并不是否定人的发展,也不是不要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而是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商品生产丰富,其他问题就会自然解决,而经济增长又主要是以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但由于它重点强调经济增长,结果在实践中由这种发展观所引导的社会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人的失落。

首先是发展目标设定上人的失落。传统发展模式只是把经济增长设定为发展目标,而有关人的发展的其他方面则被看成是把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被排除在目标设定之外,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结果是发生目的和手段的倒置,发生的物质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本来作为人的发展手段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变成目的本身,而人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成为商业社会中纯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价值。对此,舒尔曼指出:“一旦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商品的生产就不再受到消费者当前需要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满足商业性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产品甚至未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们。”(E·舒尔曼《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其次,发展目标设定上人的失落必然导致人的存在的丧失。在传统发展模式支配下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的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增长,即以对自身的生存条件的毁灭为前提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们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并不关心资源的利用效益,不关心环境的质量,自然资源被看成是可以无偿获得的天赐之物,自然空间被看作可以任意排放污染、堆积垃圾的场所,一句话,把自然看作完全外在于人、只是作为资源与垃圾场的存在。结果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日益恶化,直接危胁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作为人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把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对自然的无限破坏,并不意味着人多么伟大,恰恰相反,它是人的存在的丧失,是人的异化。

二、人的发展与自然一体化存在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的发展过程一直被看成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人越是远离自然,自然越是被人所利用,表明人的发展程度越高。这也正是传统发展观念所暗含的一个假设。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不是对人的发展的完整理解,它只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只能是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人作为一种来自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的存在,其生存和存在方式确是在于否定自然,在于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用自己的双手从自然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的确是人越远离自然,越征服自然,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但是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不是要制造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为了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广的范围内与自然建立起统一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建立在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一体化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观所主张的人的发展的新观念。

为什么人必须承担对自然的责任?其原因在于自然已是属人自然。在人类产生以前的、完全是在因果规律支配下自在运动的那个纯粹的自然界,已经由于人类的介入、由于人的自我创造活动而被扰乱了其固有的秩序,自然界的运动再不是纯粹自然的,而是更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活动,成为人的活动对象。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是属人的,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既然自然是属人、受人的活动的影响,当然人就必须承担对它的责任。可是从前人类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本质上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已走向成熟。事实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看,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对自然的依赖状态。这时人支配自己的能力极为有限,人所需要的物质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人们感恩于大自然的赏赐,惧怕大自然的惩罚,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人们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处于一体化状态,但这是建立在以自然为中心基础上的一体化,是人的发展的幼年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人与自然对立的状态,典型地表现在工业化时代。这时人的力量逐渐强大,有了与自然相对抗的资本,工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使自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人们发现,自然其实并不强大,它只不过是任人支配与索取的对象,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第三个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人对自然的狂妄与自大,最后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不断受到威胁而得以矫正。人与自然经历了对立而走向统一已成为必然,但这种统一不是人回归自然受自然支配,而是要建立在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超越与责任基础上。

这样,对人的发展的理解就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的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的发展”的范式转换。实现这种转换就要强调自然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更表现在它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有责任保护自然,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以看出这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界本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实践论还是从生存论上看,人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赋予自然界本身以生存权和发展权无疑是一种拟人的想法,这种想法果真付诸实践的话,人类在自然面前将无所适从。保护自然在现实操作中就要强调人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是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大成本,工业文明发展的许多结果已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其代价是难以补偿的。因此,人的真正发展只能是那种最低消耗成本并有效保持自然持续性的发展。

三、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与传统发展观单纯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目标不同,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的自我发展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才能得出的结论。从本原意义上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现实存在的人就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存在,“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因而便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所谓的社会不过就是这些人结合而成的社会关系。就人和社会的关系看人是主体,社会只是人实现自身活动所需的一种形式而已。

然而人和社会并不是保持这样一种原初关系。社会一经形成,它便获得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并被看作是超越于个人之上存在的独立实体,城邦、国家都成为其表现形式,而人仅被看成属于他的活动工具。于是我们谈发展时,讲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而很少讲人的发展。我们是从国家看社会,而不是从人看社会。传统发展观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就足以说明其社会本位、国家本位的性质。因为国民生产总值是总量概念,一个国家国民普遍富裕与只有极少数人巨富而大多数人仍处于贫困中,都可能是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的结果。因此,和国民生产总值作指标衡量社会发展水准,不可能表明人的发展状况。

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社会实体化的观念,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去衡量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以社会发展的名义去剥夺人的发展权利。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的发挥。迈尔斯在《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就应该是从人的发展及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两个方面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设定发展指标。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平等、国际平等、关心未来和注重现在四个方面。

四、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坚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反过来又认为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两个命题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里作为人的发展的存在形式的社会已非实体化的存在,它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而社会的行为主体是人,因而主体人的发展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一点,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人的可持续性。这里所说的人的可持续性,不是指人肉体存在意义上的可持续性,而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可持续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社会的主体,而且不同地域内、不同时代对主体的规范不同,因而人要成为主体,必须具有特定时期、特定区域所要求的主体的特性。人自身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始终是社会的主体。现代社会中的主体,除了具有主体的一般特性(如主动性、自主性等)外,还应具有下面两方面的特征:

1.责任意识。指主体必须具有对自然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对自然的责任表现为保护自然、预测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对他人的责任则表现为自己的行为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责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加强的反映。许多人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过程,进而认为应该否定人的主体性或至少削弱人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其实,造成这种危机的至多只能是由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那种片面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只讲超越意识,而不讲责任意识,特别是对自然的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意识,主体必然表现出任性与盲目,因此只有树立起责任意识,才能使人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完善,从盲目、自发的主体性转变为自觉、自为的主体性。

2.知识化。指主体必须不断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靠掠夺地球资源来维持,它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注重物的因素,即注重资源、货币资本,劳动力也是被作为一般工具性的存在,只注重其数量不注重其质量,这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全球生态危机表明这种旧的生产方式已走到尽头,人类今后的生存必须利用自身的智慧资源,这样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当真正的主体。

由此看来,社会发展首要的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更要有责任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观的变革,本质上更是人自身的变革。

标签:;  ;  ;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人的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