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短截控冠修剪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板栗论文,技术论文,短截控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板栗修剪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板栗是外围顶端的壮枝壮芽结果,因此板栗修剪多使用集中修剪法,即去掉中下部细弱枝,留顶部健壮枝,而这些健壮枝多为长枝,通常在30~50 cm,有的则更长,从而导致板栗树冠扩展迅速且很难人为控制。板栗稀植大树因长期使用传统集中修剪法,大多树体高大、枝条冗长,修剪、采收均需人上树进行,既费工又危险,每年皆有修剪、采收的伤亡事故发生。大多数密植园,如667 栽110株,土肥水条件好的7~8年生即开始郁闭,产量锐减,处理不善郁闭严重的单产减幅在30%以上。此前生产上控制树冠、解决板栗密植园树冠郁闭问题的办法有回缩、短截和间伐。由于板栗幼树长势健旺,过早回缩容易造成徒长而效果不佳;至于短截,则因为长期以来习惯上认为板栗的花芽着生在枝条的顶端,短截修剪等于剪去了花芽,降低了产量,故而仅仅应用于幼树的整形、特殊品种的修剪和轮替结果、预备更新上。现在生产上解决板栗密植园树冠郁闭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间伐,但因为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的地块变得零星狭窄,各户边界上的栗树谁也舍不得间伐,尤其是只能栽三两行的狭窄地块,更是谁也不去间伐,导致产区的板栗密植园大多在获得短时的早果早丰之后,很快就拥挤郁闭,栗树枝条争光旺长,细长如竹竿,不但减产1/3以上,日常管理还费工费时,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很不理想。即便是通过间伐解决了光照问题的栗园,也因无法有效控制树冠扩张而趋于大冠稀植。生产上也有人采用去壮枝留平斜枝的修剪方法,能一定程度延缓树势,但终究是留顶端长枝结果,其树冠扩展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控制。也有研究人员试验用化学控冠,如土施、喷施多效唑,也能取得控冠效果,但由于栗园多建于山地,立地条件复杂,施用量不易掌握,容易局部控制过度,树势过于衰弱而减产。 总之,板栗控冠难度较大,生产中板栗树冠扩展迅速,树体趋于高大,结果部位外移,养分浪费而单产不高,不便管理而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滑且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板栗生产实际中存在许久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意义重大。 2 板栗短截控冠修剪的理论依据 板栗属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花芽为混合芽,只抽生雄花枝的芽为不完全混合芽,能抽生结果枝的为完全混合芽。板栗的花芽分化先雄后雌,雄花分化在河北燕山地区始于6月中旬,新梢停止生长后,雌花的分化通常是翌年春季开始的始于萌芽期。雄花分化时期早、时间长(可持续10多个月),成花数量大;雌花分化的营养条件远不如雄花优越,且时间短(只有1~2个月),从而导致板栗雌雄花比例存在缺欠,雌雄花序比例一般为1:1.7~12,雌雄花朵比例可达到1:2400~4000。雄花量过多,营养浪费,导致板栗低产。板栗的花芽分化有以下特点:1)雌雄花芽分化分步进行,先雄后雌,雌花(完全花序)在发芽后抽枝过程中形成(来年春季或当年二次生长)。2)完全花芽、不完全花芽、弱芽间可以相互转化。3)符合顶端优势规律,花芽在有顶端优势的部位形成,通常是在树冠外围、顶部的壮枝壮芽中形成。4)需通风透光环境和较好的营养基础条件。 以上花芽分化特点是全截式控冠修剪技术的理论基础。首先,板栗雌雄花分化分步进行,先雄后雌,雌花在发芽后抽枝过程中形成这一特征,使我们在冬剪时用短截的方法修剪板栗时不必顾虑去掉了多少雄花。过去许多人认为,板栗雌花着生在雄花序上,故板栗的雄花是雌花分化的基础,只留基部弱芽的短截修剪不仅剪掉了雄花,也去掉了雌花分化的基础,无法保证高产需求。其实因为板栗雌花是在翌春发芽后抽枝过程中形成,冬剪时截去的结果母枝上部的壮枝壮芽里,只有雄花而并无雌花,实质是去掉了浪费营养的多余雄花,将顶端优势由结果母枝的顶部转换到了基部,营养也集中到了短截后留下的枝芽上,将抽枝成花的任务转给了基部芽。而实践证明,短截后留下的弱芽,只要能抽出长枝就能圆满完成这一成花任务,充分满足高产需求。其次,板栗有完全花芽、不完全花芽、弱芽间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这也给板栗短截修剪提供了理论支撑。完全花芽和不完全花芽间可以相互转化比较好理解,只要留枝量少,养分集中,结果母枝抽生的结果枝就多,雄花枝就少;反之,留枝量多,营养分散,则结果母枝抽生的结果枝就少,而雄花枝就多。弱芽和花芽间可以相互转化虽然是个新提法,但有事实做证明:板栗采收期间,栗农用竹竿敲打成熟晚的栗蓬,有时会把尾枝打伤折断,导致尾枝折断、干死或芽体脱落。冬剪时这样的枝条,一般就去掉了,但有时它们因为着生在树梢而未被发现,修剪时被当成结果母枝留了下来,按常规的理解这样的枝条不能结果,但事实上这样的伤残母枝基部芽发枝亦能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弱芽和花芽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见,板栗树所有的主芽只要满足其通风透光、具备顶端优势、营养状况较好的成花条件,不论强弱、饱满与否,都能形成完全花芽而抽枝结果。这是板栗可以采用全截式修剪的理论根据。 3 板栗短截控冠技术要点与效果 全截式修剪,即冬剪时除正常疏除无用枝外,对于正常留用的结果母枝全部进行短截处理。 方法 按集中修剪法,疏除细弱无用枝,再将留用结果的母枝做短截处理,截去1年生枝雄花段之上部分,留枝长度3~5 cm,留基部芽2~3个。为避免短截后发枝密挤,变常规修剪留“燕尾枝”为单头延伸。 留枝量 每平方米12个左右,不超过15个。 适用树形 开心形。 适用时期 板栗园接近郁闭时。在栗园接近郁闭前采用常规修剪法,留取顶端壮枝壮芽结果,以迅速扩大树冠,达到早果早丰目的。 适用品种 河北主栽丰产品种。 效果 全截式修剪的板栗树,燕山短枝、燕山早丰两个主栽品种发枝量减少了8%和9%,雄花量减少了66%和69%。结果枝量虽然有减少,但是雌花量反而增加,燕山短枝雌花比常规修剪增加了11.7%,燕山早丰增加了8%。秋季产量调查时,全截式修剪的燕山早丰单粒质量8.26 g,比对照增加了0.26 g,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0%;燕山短枝单粒质量8.7 g,比对照增加了0.16g,增产幅度为12%。 全截式修剪技术的应用,使板栗树冠、树高难以人工控制的难题迎刃而解。由于全截式修剪,留枝长度仅3~5 cm,使板栗树冠每年生长量控制在3~5 cm,再结合回缩、轮换等手法,可使板栗树冠人为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从而避免郁闭,方便管理,降低成本,保证板栗密植园保持高产、优质、高效状态。 全截式修剪技术能提高板栗产量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雄花量显著减少,花序一般减少65%以上。板栗因雄花过多造成营养浪费是板栗低产的内在原因。一些品种如遵化北峪2号、迁西周家峪5号雄花过多,如不短截修剪,仅开花就能导致树势衰弱而低产。结果母枝短截后留取的基部弱芽,雄花量少而短小,从花序角度看减少了65%以上,若从花朵角度看雄花减少至少在80%以上。短截修剪起到了疏雄作用,增产提质是必然的。二是内膛背上结果枝组有了存留空间。开心形整枝高产的原因在于内外有枝、前后有果。其他果树如梨、桃、杏、苹果等适合短截或短枝结果的果树品种,内膛背上结果枝组可以长期留存而达到丰产效果。但是板栗这种顶端壮枝结果的树种,如按以前常规方式修剪,其内膛背上枝组容易在短期内因旺长而“树上长树”,导致树形紊乱而失去存在空间,不能长期留存。所以板栗用传统修剪方式的,内膛空间利用效果差强人意。应用全截式修剪的栗树,背上枝组的枝条生长能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长期留存,内外有果,起到了增产效果。三是提高了枝条“上冲度”。常规修剪方式使板栗树冠快速扩张,枝条冗长,负重能力降低,生长季节枝条、叶片、果实的重量往往会将板栗枝条压得开张下垂,占地面积相应扩大;冬剪时看上去并不郁闭的栗园,到了生长季节会因枝条开张拥挤交叉形成局部郁闭,影响生长结果导致减产。全截式修剪明显延缓栗树的加长生长,使树冠紧凑,主枝粗壮坚挺,生长季节因树冠增重而开张的幅度小,不易形成局部郁闭,枝条能保持上冲状态,节省空间,能容纳较多母枝结果,从而提高产量。 大多数丰产品种适用。全截式修剪多年前就有科技人员尝试推广,产区的主栽品种表现均十分理想,如燕山早丰、燕山短枝、北峪2号、大阪红等。近年来,随着板栗密植园郁闭减产问题越来越严重,产区对全截式板栗修剪技术逐渐重视起来,迁西县一些群众已经改用全截式修剪,并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一些没有实行优种嫁接的实生大树,用全截式修剪效果不太理想,其原因是这些实生树不是丰产品种,不易成花,短截后表现不尽如人意。不过,这些实生大树不应成为全截式修剪技术应用的障碍,它们属于低产树的范畴,应该用优种对之改接换头。 联系电话:0335-2987632板栗矮控冠修剪技术_栗子论文
板栗矮控冠修剪技术_栗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