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发展--以解决浮力综合计算问题为例_浮力论文

在共性中求得个性发展——以解浮力综合计算题为实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浮力论文,共性论文,实例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并不是所有人的均匀发展,它既要照顾到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又要兼顾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发展,绝不能忽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在一个学生群体中,应该允许不同的各人之间有差别地得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纬度的发展。

在一班级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统一的组织形式,能满足班级整体方面的共性化的发展,但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抓基础,抓全体学生,在解决了全体学生普遍性的学习问题之后,针对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潜能可开发的学生,我们一直力图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不同学生各自的个性。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首先抓住“备学生”这一环节,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就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分类指导,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下面我们以初中物理学科中“浮力”部分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浮力综合计算题,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我们在最初讲解此类问题时,一般都采用下列的常规方法:

1.找准浮体;2.对浮体进行受力分析;3.列出浮体受平衡力的方程;4.将分析方程变为解题方程求解。

例:一个重为500牛的物体,要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需加200牛的压力,若撤去压力,该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少?

分析:该物体全部浸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等于物重与压力之和:

上述方法,其解题模式相对固定,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容易掌握。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几个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这一方法。大多数学生就很快可以应用一定的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他们的基本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就是那些学习物理比较困难的学生,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发展了学生的共性。

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止步于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在:要做到“大多数”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尖子生”吃得好。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最基础的方法之后,我们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解决基本问题,但是又不停留在这些定势,我们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尽量不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带动、鼓励学生从更高的层次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的尝试,既能深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明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意识,使他们学会综合、灵活地思考问题,直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个性的发展。

还以上题为例:在学生掌握了此题的常规解题方法以后,我们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另外的切入点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以整个浮体做为研究对象,而是把可以从整体隔离出来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用到的“隔离法”,我们在这里利用它来分析、解决初中的浮力综合计算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解题时,我们首先帮助学生从题目中准确找出浮体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平衡态所受的各力,分析清楚哪些力发生了变化,哪些力没有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不再考虑那些没有变化的力及受力物体,把变化了的力或受力物体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然后列方程求解。

能力较高一点的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启发下,从题目中隔离出所需的变化量,再从变化量中找出等量关系,即:撤去压力后物体所受浮力的减小量△F[,浮],就等于撤去的压力F的大小,列出方程:

从以上两种解题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前者是根据条件直接列方程求解,直观,学生易掌握,满足了学生共性要求。后者是根据条件经过跳跃式思维从变化量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抽象,分析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要相对增加很多。但是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学的实效意义往往超出了物理教学本身。在使用第二种方法的时候,学生是通过教师的铺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化解难点,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经常运用这类的方法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更易于迁移到其他的方面去。

下面我们用前文提到的“隔离的方法”再解两道浮力题:

例1.选自《中学物理》(98.6.34页)设在一个容器中盛有某种液体,液面上漂浮着一个盒子,盒内放有一个物体,当把盒内物体取出并放入液体中时,容器中的液面高度如何变化?

分析:盒子与物体组成浮体。物体取出放入液体中前后,盒子始终浮在液面,盒子所受浮力就等于它的重。浮力没变,则V[,排]不变,不会引起液面高度的变化。解此题我们只需将物体隔离出来加以受力分析:

例2.有一粗细均匀的长直蜡烛,长L=20厘米,在蜡烛底部插入一个铁钉,使蜡烛能直立浮于水中,上端露出水面长L=1厘米,将蜡烛点燃(假定蜡油全烧掉,不流下来)问蜡烛还剩下多长时,烛焰将被水淹灭?

分析:蜡烛从点燃到熄灭,始终浮在水面,所受浮力的减小量△F[,浮]等于被烧掉的蜡烛的重△G[,蜡]。

从以上几题可以看出,采用“隔离的方法”解浮力综合题的优点:涉及到的量少,简化了推理过程,也不必列方程组求解,简化了整个运算过程。此方法能够“排除干扰因素,抓住问题的实质”,将复杂的事物和过程进行分析,使之简单化。我们就利用了这一方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方法,丰富物理教学的层次变化,增加课堂教学的梯次变化,使课堂教学由浅入深,从最基础做起,逐步提高,使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的一种思维游戏,在趣味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觉得教学中应该立足“全面发展”,兼顾“个别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别发展,再以个别发展带动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及学习成绩。同时,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学生就会逐渐将这些迁移到其学科的学习中去,得到了更高层次意义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标签:;  

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发展--以解决浮力综合计算问题为例_浮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