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三种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化河北省城乡综合教育改革的新思路_农村人口论文

积极推进三种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化河北省城乡综合教育改革的新思路_农村人口论文

积极推进三类社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河北省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三类论文,城乡论文,新思路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北省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综合改革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和重大进展。在新形势下需要总结经验提出新思路。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种新思路可概括为:从建设经济强省的整体需要出发,按照城乡三类社区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趋势,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发展模式与体制,并在发达社区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实验,使农村的和城市的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有机结合。

一、教育为社区发展服务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变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具体落实到各地,就是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为社区发展服务。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大到一市一县一区,小到几乡几村、一乡一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居委会。社区发展包括社区的各个方面。教育是社区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要为社区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是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发展服务。而在大中专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教育则又主要为城市社区发展服务,为全民单位服务。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解决教育和经济社会相脱离的状况,开展了教育综合改革。但是在改革思路的设计上,依然没有摆脱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旧模式,而是适应这种旧格局,仍然分割为农村和城市两大块。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着眼点就是使农村教育与当地农业生产直接结合,通过农科教统筹结合体制,实施“燎原计划”,使教促富,富促教,教育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和成就。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城乡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加快建立,教育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大。一个突出的标志是经济社会结构已经由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类型转变为三种社区类型,即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乡村社区,以小城镇为中心实行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社区,以非农产业为特征的城市社区。据1992年统计,全省已有27个市和712个建制镇,市镇总人口为3055万人,已占到总人口的48.68%。如按三种社区类型划分,全省城市社区有34个区、20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大体占全省人口的14%左右:城乡一体化社区有17个县级市和712个建制镇,人口大体占32%;乡村社区有2585个乡、5048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大体占54%。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具体表现为直接为这三类社区发展服务。这是教育服务方向的重大战略转变,具有历史性。

在90年代和下世纪初,三类社区将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城市社区将得到有控制的适度发展。这是因为国家实行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城市社区人口不会成为社会主体。

城乡一体化社区代表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国家的产业政策、户籍制度变革和城市发展政策都有利于这一社区发展。到本世纪末,其所占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将超过乡村社区并成为比重最大的社区类型。

乡村社区不断向城乡一体化社区过渡,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减少,而且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些乡村成为专业化的工业社区,一些行政村成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质的演变,即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和“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据统计,1993年全省农村已有工业小区496个,进区企业达1万多家,拥有固定资产48亿元。

二、建立三类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体制

社区发展是一个全面性概念,它包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安、科技、教育在内的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社区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区经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社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和人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是划分社区类型的根本依据。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的结合,但这不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教育改革的全部目的。社区发展强调社区内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行为规范、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归属感,社区发展的重点是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社区内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综合治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否则,只注重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强调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道德功能、文化功能等,那也是一种不全面的、失败的改革。因此,坚持社区教育为社区的全面发展服务,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促进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总目标。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要求是以小康建设为目标,适应乡村社区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乡村社区教育;适应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使两种社区教育相互依赖,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两育一优”农业转变;提高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科技和社区道德的水准,促进社区秩序的好转;加快社区教育发展,使社区的人口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城市社区教育综合改革要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协调下,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周围社会组织的联系,建立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工作队伍和工作制度,为学校的经费筹集、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创造条件,为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和完善三类社区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一是使社区范围内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有机结合,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相互结合;二是从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制;三是建立社区参与体制,社区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筹集经费,建立校内外德育基地和德育机制。四是建立与企业行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五是在教育内部要协调一致,使普教、职教、成教各部门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在“三教”自觉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统筹。

要十分注意解决城乡一体化社区中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建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本地和外地迁入人口大量增加,原有行政村和乡镇政府所办学校难以满足社区内学龄人口入学需要。这在新体制建立前势必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在发展三类社区教育中,要建立“教科经社文体卫”七位一体的领导管理体制,即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区内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群众文化、群众体育和卫生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由当地政府组织相应的各个部门参加,形成定期协商制度。特别是在乡村社区和城乡一体化社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促进社区科技、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文化、体育、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并改善学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这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发展社区教育要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是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为社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二是要着力抓好教育改革,特别是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参与,使教育与社区发展实现有机结合,并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三是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当地青少年儿童及全体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上来,为劳动者就业、择业、转岗提供服务。上述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与为前提。在发展社区教育中,要防止三个偏向,一是防止就教育抓教育的偏向,只要求社区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办学条件,而忽视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发展服务;二是防止急功近利的偏向,不适当地要求教育在短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效益;三是防止片面地只强调某类教育的倾向,要坚持做到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一齐抓,三种教育协调发展。

三、找准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的结合点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要问题是找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为经济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提高经济建设需要的劳动力素质和人才而实现的。因此,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一是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其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并具有生活、生存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的职业培训,为每年新增加的八九十万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服务;三是对已经在业的几千万劳动人口加强在岗培训;四是对城乡剩余劳动力开展有组织大规模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上千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失业人口的转岗提供服务。面向四类社会成员,实施相应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

建立和完善教育与经济实现有机结合的机制,要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方向,逐步形成职前职后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主要实行市场调节的机制。同时,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把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失业人口安置与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政府的协调、组织工作。

各类社区在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途径与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三类社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乡村社区教育。从全省看,乡村社区经济的产业分工尚处于起始阶段,农民的生活来源仍然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大多数,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出外打工的形式。

乡村社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农科教(经科教)结合体制,进行广泛持久地实用技术、先进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业科普工作的同时,在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小学要继续普及种植、林果、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搞好实用技术、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这是乡村社区教育综合改革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二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促使劳动力就地转移。在贫困、边远的山区和坝上,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三产业的培训重点要放在成人教育上,按照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转岗培训。在兴办乡镇企业时,坚持“办厂先办校,开工先育人”方针。三是按照劳动力市场对劳务输出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把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看,乡村社区劳动力就业趋向和出路主要有三条:投入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在当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这一类社区劳动力就业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职业的不稳定性。二是就业的兼业性。三是就业场所的流动性。四是农业家庭经营的综合性。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这一类社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因此,乡村社区在找准教育与经济结合点的问题上,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乡村社区教育的综合改革要大力发展创业型教育,坚持以创业型教育为主,以就业型教育为辅,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革和优化服务。所谓创业型教育是指教育面向未来的产业,为劳动力向本地暂时还未形成但将来会形成的新兴产业转移所实施的教育。要在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生存意识、择业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知识体系要综合化,切忌单一化。否则,学生毕业后由于适应性差,所学专业也用不上。这是在这一类社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根据当地和外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定向型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比较严格的职业训练。如农、林、牧专业的开设,司机、会计、教师培训,车工、钳工、电工、电器修理工、泥瓦工、裁缝、厨师等技术培训。

乡村社区的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职业培训,要继续坚持发挥政府的统筹、组织功能,同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使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要十分重视发挥县、乡职能部门办学的积极性。政府统筹必须与保护、调动部门的积极性相结合。

(二)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这一社区代表着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从经济社会形态上看,正处在农村向城市过渡中,兼具两者的特点,随着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不断迁移,将形成一大批初具规模的中小城市;从产业结构上看,正处在分工发展和成熟阶段,一、二、三产业并存,以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不断带动第三产业,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第一产业向适度规模和“两高一优”转变,将逐步产生现代化农业;从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周围农村和后进地区劳动力也向这些社区流动,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一社区是三类社区中最具活力、社会变化最快、安置农村劳动力最多、对社区教育发展需求最迫切的地区。

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二、三产业在职人员的岗位合格培训,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办学,对厂长、经理和技术岗位的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对工人进行应知应会教育和岗位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在校中学生的职业培训,特别要重点加强初中后的职业培训,为中学生就地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创造条件。三是在继续搞好农业科普教育的同时,对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家庭经营者进行系统的农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就业型教育和创业型教育并举的方针,为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服务,将在业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新就业人口、剩余劳动人口的职业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乡村社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由于生产力性质和水平限制而需求动力不足的话,那么在这一类社区由于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处在同步变革的过程中,以工业小区、商业小区为中心的小城市蓬勃发展,乡镇企业、规模农业及其劳动力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职前职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明确,受教育者实习试验有既定场所。因此,城乡一体化社区的发展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需求,提供了条件,开辟了就业门路。8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已经与当地乡镇企业和规模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丰南、霸州、三河、任丘、蠡县、获鹿、清河、安国、新乐、唐山开平区和各城市郊区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向。

在城乡一体化社区要坚持职前职后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长学制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兼顾,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并存,重点抓好五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办好县办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二是抓好乡镇企业和行业办学,继续发挥师徒制作用,办好一批乡镇综合学校;三是按企业发展需要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中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和国外进行专业培训;四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特别注意发展那种厂校合一,以培带训办有实效的民办学校。五是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

在这一类地区,要将技术工人培训和中初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引进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提高乡镇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培养厂长、经理、会计、统计、营销人员,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城市社区教育。这一社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比较容易把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就业逐步实行市场调节,原有的职业技术教育格局、体系和体制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城市社区教育综合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体制转轨上,即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轨,由国家办学为主向企业、行业、部门办学为主转变,同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

(四)着力抓好乡镇中学建设。在乡村社区和城乡一体化社区要将重点放在乡镇中学的发展和办学模式的变革上。全省每年新就业的七八十万初中毕业生的80%左右来自乡镇办中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也主要是这部分人员。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乡镇中学。

第一,要办好乡镇中学。在领导管理体制上,落实乡镇政府和城镇办事处兴办初中的责任。这是全省能否普及初中教育的关键环节。

第二,要抓好乡镇初中办学模式的变革,使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轨,注入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三加一”培训,在发达地区发展四年制初中,在后进地区发展三年制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把乡镇中学办成社区的科技推广中心、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和卫生健康教育中心,使乡镇中学成为社区内“三教”结合的中心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教育部门要转变教育思想,特别是普教系统要从单一的文化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有关业务部门对乡镇中学或乡镇教育中心的领导和管理。

抓好乡镇中学办学模式的变革直接关系到农村小康建设,也是我省继县职教中心建设之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应全力抓好。

乡镇中学在研究确定本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内容形式时,要准确地把握本地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是推进乡镇中学办学模式变革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是市场推动的结果。确定本地产业结构的一个经验公式是:本地优势+市场需求=产业结构。本地优势包括地上地下物质资源、科技资源、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地缘优势和社会人文环境等。产业结构要形成区域优势,不要搞小而全。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设计本地教育改革的方案,会对本地社区经济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四、在发达社区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去年以来,一些省份开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我省作为东部沿海大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实验也应作为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设想是:在唐山、石家庄、廊坊、秦皇岛、沧州、保定、邯郸等比较发达的城市社区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城乡一体化社区,选择一些教育基础较好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或学校,搞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力争到1998年初见成效。

(一)教育现代化工程要面向建设经济强省的总目标。具体要适应下述六个方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为社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走向规范化建设服务。面向社区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教育,着力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法制意识,对少年儿童抓好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面向市场经济的素质。

(2)为社区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以优质、高产、高效和规模经营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具有农、林、牧科学知识和具有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生产技能的家庭农场主和从事产前产后服务的各类专业人才。

(3)为社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培养二、三产业需要的各类熟练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加强计算机教育,率先普及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

(4)为社区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组织省内外高校积极参与社区现代化教育工程实验,将高新科技引进实验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型产业。

(5)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注重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减少青少年犯罪,发展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卫生事业,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道德水准,优化社区内人际关系,建立依法治教的制度和秩序。

(6)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党的十四大提出,环渤海湾地区要与浦东、广东、海南、福建一起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我省地处环渤海湾的中心地带,对外开放的一线二线地区内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社区,有条件早日实现现代化,实现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为保证这些社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应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一些教材、培养方法、管理模式;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加强外语教育,增设英、俄、日、德、法等五大语种的教学点,开办外语学校;加强外经外贸、海关、涉外法律方面的教育,开办海运学校。

(二)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设计思想。我省发达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要遵循下述几方面的设计思想:

(1)教育思想现代化。要吸收当代国内外一切最优秀的教育思想,结合本社区发展的实际,指导本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包括宏观的教育思想、学校管理观念和教学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

(2)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现代化。克服单一的文化教育、升学教育的旧格局,建立普通教育、事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高中阶段教育要实现多样化,形成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三元并存结构。职业教育要引进“双元制”培养模式。

(3)教师队伍现代化。要在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加强学历层次提高培训。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使中小学教师学历资格分别达到大学本科和师专水平。全面提高师德,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教师的学科结构适应教学的全面需要。推出一大批善于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

(4)办学条件现代化。在实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的基础上,校舍、仪器、设备、专用教室、电化教学手段、音乐体育器材和场地、实验实习场地基地建设、学校环境、校园整体布局等方面要按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予以改建、扩建或新建。

(5)办学水平和教学体系现代化。要在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所有学生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特长教育,培养尖子人才,深化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全省全国一流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6)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现代化。办学体制、领导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革和完善。强化教育信息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实现系统管理和微机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和全系统微机联网。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形成学校自主办学、社区参与管理、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体制,学校要正确处理校长、教师、学生三者关系,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建立良好的学校运行机制。

(三)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我省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个是社区教育层次,如一个县、一个城镇、一个乡镇;另一个是学校层次,如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地方高等学校、成人学校和私立学校。具体有四项主要任务:

(1)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在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社区,在搞好“双基”验收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转入现代化工程实验阶段,要把重点放在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上,建成一批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校。这些学校可以用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革命家命名,以提高其知名度和社会感召力,如祖冲之中小学、李大钊中小学、郭守敬中小学、曹雪芹中小学等。

(2)普及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在大中城市市区和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县及乡镇要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乡镇可以在乡镇初中基础上,发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中型企业、行业和私人办职业学校。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要摆脱国家包分配的老路,面向劳动力市场、面向社会。

(3)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转岗培训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终生教育制度。特别重视发展企业办学点。

(4)积极而又适度发展社区高等教育。随着地市合并,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对社区高等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发展县、乡社区的高等教育。要积极引导和争取京津高校、省内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

(四)加强对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研究和领导。各级政府、教委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把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放在建设经济强省的高度来研究和领导,要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来管理这一问题,制订科学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实验。

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普教、职教、高教、成教、幼教等各个方面。各个业务部门要制订本部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方案和措施,同时要统筹全局,主动配合其他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是一项新的事业,大家都没有经验。一方面要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探索,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给各地借鉴和指导。

标签:;  ;  ;  ;  ;  ;  ;  ;  ;  ;  ;  ;  ;  ;  ;  

积极推进三种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化河北省城乡综合教育改革的新思路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