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强经济--兼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论列强经济--兼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大国经济浅论——兼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两者发展的基础条件迥异,因而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不同。研究总结典型的大国经济的发展经验,对于目前已具备的大国经济雏形,并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国经济不同于小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水热资源等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的天然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社会及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国经济在上述诸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使其经济具有综合发展的可能性,与小国经济相比,其回旋余地更大,自我稳定性较好。1988年8月下旬, 孟加拉国一场大水几乎摧毁了该国的全部经济,当时的总统不得不向国际社会发出强烈的求援信号;也是1988年,美国23个州的1500个县遭受旱灾,谷物减产31%,但当年美国经济却基本上保持了正常状态。可见,大国经济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及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对于保证其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其它方面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一个天然有利的条件。

(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都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多,作为生产者,创造财富的潜能就大;作为消费者,市场需求也大。而巨大的潜能就大;作为消费者,市场需求也大。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大国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也是支持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小国经济则因国内市场狭小,不得不依赖国外市场,易受制于人。

(三)经济规模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大。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总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国内的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经济运行趋势。大国经济对国际经济关系有相当大的左右能力,这是小国经济难以企及的,这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表现十分明显。

(四)工业部门体系齐全。大国经济因国内市场规模大和关税等原因,以及政治、军事性质因素的影响,刺激着多部门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大、组织多部门及生产多样化的可能性,使其在组织有效的大规模生产和保证经济的平衡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不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小国经济因国内市场有限,不能在经济的各个部门中为建立(一定的最佳规模)大企业创造基础;有限的资源被集中在所选定的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部门,也使其不再拥有迅速发展经济所需的足够资源。

二、大国经济国内市场的作用

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一个显著的差异在于国内市场的大小不同,而市场的大小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考察当今典型的大国经济——美国经济,可以看出大国经济国内市场的作用在于:

(一)拉动大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因素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半个世纪中,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并于1890年成为居于世界首位的工业大国,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的巨大拉动力。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人口的增加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销售市场。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美国西部的农、畜、矿产品与东部、中部工业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互补性市场。商品的流通刺激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美国全国商店的零售额翻了3番,达132亿美元。1909年,美国工业品出口值仅约为10亿美元,占全国工业品总产值的8%。 而此时,英国及其它工业国的工业品则大部分供出口之用。V.S.克拉克写道:“按人口、购买力、生活水平来衡量”,美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单位,这个消费单位还在迅速扩大”。广大的国内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使企业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相应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以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为对象的美国企业,充分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规模生产可以更广泛地采用生产能力更大的设备、更新的工艺流程,这就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也就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反,国内市场容量较小的国家,由于国际上贸易壁垒重重,因此而产生的市场的分割性,严重地妨碍了这些国家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即使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集团内,市场也远比不上单一国家统一的国内市场。工艺的差别,标准的不同,加上非关税壁垒,使很多产品只能小批量生产。

(三)使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大

大国经济由于国内稳定而巨大的需求,保证了企业源源不断的利润流,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究与开发,同时也使研究与开发风险减小。它们敢冒规模小的竞争者不敢冒的风险,并有进行中长期科学研究的计划,不象没有能力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研究的小规模企业那样,只能依赖于企业实验室研究项目的某一个的成功。况且,由于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巨大,一项新技术开发应用后的扩散效应远大于小国经济,使企业有更为丰厚的回报,从而使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走上了良性循环道路。1988年,美国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NP2.9%,高达1400亿美元;西班牙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NP0.7%,仅为23.6亿美元,与美国相去甚远。因此,不难理解,美国执信息革命之牛耳是必然的。

(四)国内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国际竞争

大国经济由于庞大的国内需求,甚至使某些生产资料工业也能达到规模经济,而又不易形成垄断,因为单一企业很难满足某种产品的全部国内需求,一个行业总有至少几个企业参加竞争。国内竞争特别是区际竞争能维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国内竞争有部分代替国际竞争的作用。竞争的益处、工业和农业的有效发展及良好的经济管理,都可以在国内经济中得到。

尽管美国国内市场范围极大,但辽阔的国土上没有贸易壁垒的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通,加上美国政府强有力的国内反垄断政策,使企业间能够自由竞争。美国市场上的硬性竞争迫使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引进技术上的新成就,不断创新,保证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大国经济与开放经济

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巨大,国际市场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但它不是封闭经济,相反,是高度开放的经济。

(一)大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及原因

大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对外贸易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整个19世纪,美国的对外贸易额平均只占国民总产值的6 %,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贸依存度有所上升,但很少超过25%。可见,美国的出口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有限,不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那么,美国外贸依存度较低的原因何在呢?

1.美国是资源大国、粮食大国,农矿原料大都能自给,且工业部门体系齐全、发达,对大多数初级原料、燃料基本上能自行消化,因而初级产品的外贸依存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低。如1992年,美国能源消费中来自国内的部分占84.5%,而日本的能源消费90%要靠进口。

2.美国人口众多,人均购买力强,总消费需求大,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因而国内吸收巨大,国内贸易部分替代了国际贸易,这是美国外贸依存度低的主要原因。

3.美国GDP基数巨大,尽管美国外贸额很高,如1993年达1.07 万亿美元,但是占GDP的比例却较低,只有17.5%。

(二)大国经济是高度开放的经济

大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主要由国内市场拉动,但这不等于说大国经济就是封闭经济,相反,大国经济因经济较为发达,承受能力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因而是高度开放的经济。

一般来说,衡量开放度的指标主要有:

1.外贸依存度,等于商品及非要素性劳务的进出口总额除以GDP;

2.国际分工参与度,即一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

3.生产要素国际交流与国际化生产参与度,等于资本流入占GDP 的比例加上资本输出占世界资本输出总额的比例;

4.综合开放度,由上述3个指标按一定的权重系数相加而得。

因此,不能仅凭外贸依存度,甚至出口依存度的大小来判断一国的开放程度。如1995年尼泊尔的外贸依存度为41%,美国仅为19.5%,总不能说明尼泊尔比美国更开放吧。即使综合开放度也不能完全定量反应开放程度的大小,只能作定性的参考。

其实,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政策,主要包括对进、出口是否存在歧视,对资金、技术流出入是否存在限制等。所谓开放度不过是一国在既定的开放政策基础上能达到的客观的对外经济联系程度,而这种联系程度又和该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及国际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小国经济因资源短缺、工业体系不完全、市场狭小,不得不大进大出,因而外贸依存度较高,但其中大多数国家(地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如对资本流出入的限制、对商品、资本的流动限制较小。况且,美国大量的剩余农产品要依靠国外市场,劳务、技术也有大量顺差,巨额贸易赤字要依赖资金流入来弥补等,都表明美国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总之,大国经济各部门之间虽然自我平衡能力较小国强,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而且不平衡部分就其规模来说很大,必须放到更大的经济体中去平衡。因而大国经济必定是开放经济,并且开放度很高。

四、大国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改革后20年的发展,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总经济规模已跨入了大国行列。1997年,我国GDP突破8000亿美元, 居世界第7位。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 我国的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40%。国内经济行业齐全,市场庞大,各地区之间已具有相当强的经济互补性。1997年我国全部GDP中,投资占38.7%,消费占58.8%, 净出口占3.6%;在同年新增GDP中,投资占25.2%,消费占55.5%,净出口占19.1%。国内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已成为引致GDP 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其贡献率达80.7%。同时,1997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10位,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额的40%,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流入国。不仅如此,我国的供求动向对国际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如许多以原材料为中心的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就受到我国需求动向的影响。可见,我国已具备大国经济雏形。大国经济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轨迹,况且,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都要求我国现在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1.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全球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据估计,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能达到2%,明显低于1997年4.1%的水平。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一些国家市场需求减少,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降。

2.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传统产品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进入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在促进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量的传统产品已经或将要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过剩。而劳动密集的机电和轻纺产品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这种出口结构对增加出口十分不利。

3.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加剧的亚洲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担心本国的竞争力会受到削弱,纷纷采取措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本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

4.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主要体现为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增大了金融风险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目前全球每天金融交易约为5 万亿美元,其中与生产贸易有关的不足2%,98 %以上是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此外,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很难确定,使世界经济走势不明。俄罗斯经济能否走出低谷尚难预料。欧洲对俄国有大量投资,俄经济遇到麻烦,不可避免地影响欧洲。拉美国家,特别是巴西自1998年8月以来, 资金外流,股市下滑,前景不容乐观。

(二)国内经济环境的新特点

1.商品短缺现象消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我国现在商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据1998年初有关部门对601种主要商品市场供求状况的排队分析, 供求平衡的占74.2%,供过于求的占25.8%。

2.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1997年我国进口额超过除新加坡外的东盟6国进口总和, 亦大于墨西哥和巴西之和,社会总消费达4.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60%。

3.国内居民储蓄率高,国家外汇储备充裕。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就业、养老保险、住房、医疗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风险预期增强,储蓄倾向趋于强化,储蓄率高达38~40%。目前,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5万亿元。另外,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蓄已达1400亿美元之巨,居世界第2位。

(三)关于我国的贸易战略选择

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靠“双轮”推动的,即国内需求的高速增长和净出口的高速增长一起作用,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自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出口日益下滑,1998年全年出口只增长0.5%,这意味着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只能靠扩大内需“单轮” 推动,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必须集中在扩大内需上。

我国2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在80年代表现为消费需求扩张并带动投资迅速增长,而在90年代,消费需求增幅减缓,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构成的分析表明,消费是最为重要的增长因素,其在GDP 增长中的贡献率一般在50%以上,而净出口的贡献通常较小,一般仅在投资增长较慢的年份其贡献率会达到20%以上。因此,总体看来,国内需求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对外贸易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平衡贸易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选择贸易战略时都不应绝对化、教条化,而应根据条件适时变化。出口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条件下,继续开放国际市场难度增大,成本提高,相反,开发国内市场要容易得多,因而,在某些行业实行适度的进口替代是合适的。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认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其国内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确立及对外开放的深化,进口替代政策不会保护落后,首先由于国内市场巨大,一个行业不可能由一、两家企业垄断,竞争将十分激烈;其次,各企业竞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家电行业中的龙头“海尔”即是一例,十几年间由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厂发展到年销售额达160亿元的大企业,得益于他们通过引进“利渤海尔”生产线, 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利润流,使他们有能力开发、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升了产品结构,进而走出国门,打进国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决定了外贸只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润滑油”,而不可能是“发动机”。但是,目前我国虽有较大的经济规模,但还不能说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国内市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使我国作为大国经济特有的广大的国内市场容量的优势被削弱了,无法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应加快消除各种人为的国内贸易壁垒,加强交通、通讯建设,建立高效率的贸易中介,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这样才会在国内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格局,扩大国内贸易量,获取国内贸易利益。也才会促使企业规模趋于合理化,为它们获得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今后,努力统一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然,在积极启动内需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出口,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导向战略有其合理性。出口的稳定发展,对于当前国内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迎接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应注意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应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附加值和净创汇率较高的商品出口,特别是要努力增加成套设备的出口,带动一般商品和劳务出口,以避免重蹈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的先例。也应注意出口方式多元化,将出口、进口、援外、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开拓。

(四)关于资金、技术引进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及引进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面临新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资金、技术引进应作新的调整。

1.由于我国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充裕,引进外资不应再主要作为弥补“两缺口”之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在动员内资上潜力巨大,经济发展上的资金解决应首先主要着眼于国内资金,同时继续引进、利用外资作为“必要补充”。充裕的外汇储备也可适当替代外资,这对于避免外汇储备过多而使经济遭受损失也是有益的。同时,利用外资应注意改变过去那种重声势不重效果,重数量不重效益,重引进不重管理的局面。政策上应加大招商引资的产业倾斜和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这有助于实现我国大国经济在产业间、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2.鉴于国际游资在国际上兴风作浪,我国利用外资应以长期投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这不仅对于避免国际游资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好处,而且直接投资不存在偿还问题,还能学到别人的技术、管理经验等。但应处理好直接投资的利润流出、市场控制等问题,特别是要在吸引方式上由政策优惠变为良好的投资环境。

3.我国也应适当加强对外投资。国内不少优势企业资金充裕、技术水平较高,在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外资纷纷撤退的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有些东道国迫切引进外资,提供各种优惠的有利条件,投资设厂,占领市场,等将来东南亚经济复苏时,我们已站稳了脚跟。同时,继续加大对非洲、拉美、独联体国家等的投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民族资本在国际上争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长远发展的立足点。

4.面对世界经济结构的重组升级,我们必须迎头赶上,途径之一就是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当然,我们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低水平重复引进,如冰箱生产线一度重复引进同一生产线达几十条,白白浪费外汇。引进的技术应注重质量,跟得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同时,也应注意数量,就全国来说,同一技术只要两、三家引进就可以了,应该通过企业的重组,使新技术迅速扩散、辐射出去,而不该条块分割、相互封锁。当前,我国的生产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传统产品过剩,这就使引进技术有更加现实的紧迫性。通过引进技术,提升产品结构,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

标签:;  ;  ;  ;  

论列强经济--兼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