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备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障体系论文,社会公平论文,实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吴忠民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应突出而不是兼顾社会公正问题》,指出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甚至还算不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定的国情条件决定了在中国建立一个高级的或者是中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一件力不胜任的事情。但是,还应看到的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2004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6000万亿元,加上预算外的财政收入,我国的实际财政收入当在30000亿元以上;另外,截止2005年6月末,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7000亿美元。可以说,我国现在有能力建设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指标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主要指标应当具备。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在城市大约需要支出1500亿元。主要包括:“三险”开始覆盖全部的工人包括农民工;开始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支出;扩大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启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国家出资并免除所有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教材费,适当减免部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杂费;增大对城乡抚恤事业的投入。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任务。在5年之内,打好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定制。5年后, 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战果,使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再上一个台阶。就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而言,关键在于矫正中国目前公共投入优先顺序颠倒的现象。中国现在每年用于类似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各个国家当中倒数第一;而用于行政、 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过高比例却是世界第一。现在,中国一种常见的、形成明显对比的现象是,每逢涉及到基本民生问题时,资金的筹措难乎其难,但是一旦要搞大型豪华型建设时,资金就像呼风唤雨一般汇聚起来。比如,东部某发展程度一般的省城在过去的5年花了500亿的资金进行城市建设,效果一般,又准备在未来的5年当中投入1400亿继续扩大规模。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可见,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一旦得以矫正,在中国的现阶段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公正,既然改革新阶段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必须依赖社会公正,既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社会公正状况息息相关,既然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公正,既然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能力,那么,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相反,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从属性的、“兼顾”的位置,便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延误中国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中国经济的畸形增长和中国社会的病态化。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京),2005.8.29.⑤